信息类?论述类?实用类?选择题!理论技巧!【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

奇哥 | 2023-23 信息类论述类实用类选择

1️⃣题型分类
实用类
- 回原文就能找到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论述类
- 根据原文进行推断
- 原文大部分能找到 理解关系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解题技巧
找选项关键词,回原文锁定范围
- 关键词是选项和原文不容易发生改变的词
- 从头到尾检索
证明错
- 用原文证明只要和原文不一样
- 主谓宾(对象)概括
- 关系 理解
- 原文没说无中生有
- 拉踩(踩一捧一)
- 政治错误、事实错误
3️⃣阅读技巧
声明
- 读不懂也能得分
- 没积累也能得分
- 不是不读是后读
怎么读
- 找对象
- 找关系
4️⃣2022甲卷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中国金银器》一书的性质,概述了全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
-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B. 文章通过将金银器与书画、金石等对比,突出其品质特性,凸显了设计的重要。
-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C. 文章引用小说家、历史学家的话,来解释将造型和纹饰视作艺术语汇的研究思路。
- 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本的‘语文学’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进而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
D. 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少东西】
- 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无中生说 不是拉踩 对的
A. 《中国金银器》一书将各种金银器实物还原到其设计和制作的时代中来展开研究。
-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B. 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无中生有+拉踩】
-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C. 古代金银矿石分布状况和冶炼技术的发展不在《中国金银器》一书研究视野中。
D. 古代文学作品涉及金银器的相关描述,是中国金银器造型和纹饰研究的重要参考。
5️⃣2022乙卷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B. 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无中生有+拉踩】
-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