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急救处理
中暑最主要的原因有:
①环境温度过高;
②散热障碍:如环境湿度大,无风天气、衣物透气性差;
③产热增加:如重体力劳动、发热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如何识别是否中暑?怎么应对?
1、先兆中暑
根据国家卫健委于2019年颁布的《职业性中暑的诊断》
中暑的先兆症状为: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 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 38.0 ℃,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
应对方法:
发现有上述不适时,需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平卧
可打开空调、风扇或用凉水降温
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如鲜榨果汁),症状往往能得到缓解
2、中暑三阶梯(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2.1、热痉挛
热痉挛常为轻度中暑的表现
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常是肌肉收缩时疼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小腿后部肌肉(腓肠肌)最为显著,呈对称性痛;
热痉挛体温一般正常
热痉挛的发生主要与体液中的钠盐丢失有关
大量出汗时,钠盐会随汗液一同排出,并且钠盐的丢失多于水分的丢失
此时应注意:不宜只补充水分!
大量补充不含盐分的水(如纯净水、矿泉水)会加重低钠血症,从而加重病情!
正确的应对方法为:
休息、降温,及时补充盐分相对较高的液体,如鲜榨果汁,有条件可以在药店购买生理盐水或口服补液盐,并尽早恢复饮食
2.2、热衰竭
热衰竭即中度中暑,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较弱者
在中暑较为严重时,体液大量丢失,水分和钠盐同时大量缺失,常引起循环血容量过低,即休克表现: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心率明显加快、血压下降、晕厥;
体温常有升高,但不超过40℃,无明显神志障碍
应对方法:
迅速降温、脱离高温环境、躺下休息。及时大量补充含盐分及糖分的液体,避免将患者扶起,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紧急处理后可有效延缓病情,处理的同时应拨打120或送医做进一步诊疗
2.3、热射病
热射病是中暑最为严重的阶段,出现高热(核心体温大于40℃)并伴有谵妄(即出现认知障碍并产生幻觉)、昏迷、全身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死率极高
应对方法:
1、立即采取能迅速降温的方法,如将患者头部以下浸泡在冷水中,越早降温越能有效避免患者死亡。需注意老年人和体质较差者浸泡时长不要超过10分钟,以免发生低体温
2、如果患者已经昏迷,此时不宜喂水,以免引起窒息
3、如果患者呼之不应、无自主呼吸、摸不到脉搏,此时需立即行不间断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是30:2,即胸外按压30次后再行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
4、处理的同时拨打120急救
中暑预防措施
穿宽松浅色透气衣物,撑遮阳伞、戴防晒帽、涂防晒霜
避免空腹在炎热天气下活动,多饮用含钾、镁、钙盐的电解质饮料
确保充足睡眠,按时用餐,保证每日1.5L饮水量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职业性中暑的诊断GBZ41-2019
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主审;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唐承薇,周晋,肖海鹏,王建安,曾小峰副主编. 内科学 第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