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口气看完汤显祖,最懂女性的明代戏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2023-11-15 20:14 作者:聪明的一xiu哥  | 我要投稿

一口气看完汤显祖


他是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中国戏圣,是大明的顶流编剧,他写“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却在死后被写成小说主角与粉丝相恋,他事业多次滑坡,却靠搞副业名扬天下,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汤显祖的一生。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汤显祖出生在江西临川的一个书香世家,他家祖上4代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文人,祖父汤懋昭贡生出身,父亲汤尚贤精通老庄之道,伯父汤尚质是酷爱戏曲,各有各的特长,名声响亮,家境殷实还受人尊敬,他们自己家里还有个藏书楼,经过祖祖辈辈的积累都能算得上是一个小型藏书博物馆了,先天基因再加上环境熏陶,汤显祖也展现出了天才少年的特质,天资聪慧,勤奋好学,5岁就到自家开的小私塾里学习了,12岁就会作诗,13岁跟着徐良博学古文,14岁补了县诸生,21岁中举,这一路走来那可是顺风顺水,少年时期的汤显祖顺着父辈的成长轨迹,一步一步的往既定好的方向迈进。1577年(万历五年),信心满满的汤显祖参加会试,准备在科考场上大显身手,却没想到同场有一位特殊的举子,那就是当朝首辅张居正的儿子,当时的明朝科举制度已经不是寒门学子改换门庭的途径了,成了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张居正的地位我们自然不必多说,他的儿子取得进士之位那是轻而易举,虽然内定的事情大家都心照不宣,但是明面上的功夫还是得做,张居正找了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为陪衬,这一打听就发现了汤显祖和沈懋学这两个声明在外的大才子能和集团高管搭上线,还直接保送的诱惑,一般人都拒绝不了,但汤显祖显然不是一般人,他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张居正,而沈懋学欣然接受,高中了状元,张居正的儿子高中榜眼,汤显祖也不出所料的名落孙山。

1580年(万历八年),汤显祖再考,没想到又碰上了张居正第二个儿子也考,张居正再次向汤显祖递出了橄榄枝,汤显祖又一次拒绝,这次他可是彻底被张居正拉到了黑名单里,在张居正当权的时间里,汤显祖那是与科考彻底无缘了,一身的才华无法施展,就这样被拒之门外的汤显祖分外沮丧,但他高尚的人格和操守得到了海内人士的称赞,1583年,34岁的汤显祖终于赶上了科举这趟车的尾巴,以吊车尾的成绩考中了进士,他磕磕绊绊的仕途也从此开始,他先在北京见习,第二年到南京做一个七品太常寺博士,纯属是一个虚职,发点薪水,但啥也干不了,这对于有追求的汤显祖来说还是挺无奈的,但当时的南京是文人荟萃之地,汤显祖在这里和学子文人们交流诗文词曲,研究学问。早在嘉靖时代,文坛上就盛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风气。

万历期间,由声望显赫的王世贞为首继续倡导复古风气,很多人都投奔到他门下,汤显祖是一个尊重文学而不屈服于权势的人,他注重创新而不盲从复古,他汲取古代一切优秀的文学精华,而不为复古派所规定的范围所局限,所以他虽然是王世贞弟弟王世懋的直接下属,但是却不和两兄弟来往,有意思的是,汤显祖为了揭露复古派的真面貌,约上几个友人搞了一个批斗大会,把王世贞等一众复古派的诗文拿来批斗,说他们就是纯抄袭,改几个前人的字句,就说是自己写的文章,汤显祖有主见,决不随波逐流,这与他跟随罗汝芳学道读“非圣之书”,与激进的禅宗大师紫柏交朋友,仰慕李贽,读他的《焚书》有很大关系。

1591年(万历十九年),汤显祖上疏一篇《论辅臣科臣疏》,骂首辅骂重臣,甚至连皇帝都一起骂了,神宗看了奏疏大怒,一道圣旨就把汤显祖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一年后遇赦,升迁到浙江遂昌做知县,遂昌虽然贫瘠,但在汤显祖的治理下,遂昌政通人和、桑麻牛畜兴旺,汤显祖还曾擅自放监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元宵节让他们上街逛灯会,毫无顾忌,这使讨厌他的人抓住了把柄,绩效考核的时候他们就出来泼脏水,汤显祖知道却无可奈何,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朝廷将派税使来遂昌,汤显祖知道是上面要来找茬,干脆直接交了辞职信,不管批不批准直接回家,汤显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作为红了几百年的著名编剧,他是中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可以说是名扬天下,这4部作品都是在汤显祖回乡以后创作的,其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牡丹一出,几令西厢减价”,连之前的顶流《西厢记》一时也被比了下去,一个人的言行和思想总是与自己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坎坷不平,怀才不遇的一生是汤显祖最大的遗憾,但也是他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环,他的作品直白又贴近生活,以喜剧来写悲剧,《牡丹亭》堪称中国版《人鬼情未了》,一经写出就成了网红剧目,其中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一句更是无数网文创作者的文章金句,汤显祖的戏文都宣扬着一个观点,就是尊重人天然的情感,在古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抑制人天性的情况下,汤显祖肯定人天生的欲望是一种超前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就像杜丽娘的戏词“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少女说我这么爱美是天性使然啊,天真烂漫如玫瑰的少女,因为相思成疾抑郁而终,在礼教约束下的土壤,娇嫩的玫瑰,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化为一抔养料,死后变成游魂,在梦里与柳梦梅相爱的杜丽娘,娇嫩的样子宛如从前,她沉醉在梦里,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大团圆结局更像是镜花水月一场,梦醒来又是怎样的呢?可能还是桃花树下的那抔黄土。汤显祖晚年思想比较消极,以“茧翁”自号,这与他辞官后不问世事,潜心修佛有关。

1616年7月29日(万历四十四年六月十六),汤显祖在临川逝世,当时汤显祖的那些狂热粉丝们根本不亚于现在的粉丝圈,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记载了这么一个疯狂粉丝:娄江有位女子叫做俞二娘,她是《牡丹亭》的忠实书迷,废寝忘食的读这本书,她经常感叹自己的命运也和杜丽娘一样,甚至逐渐把自己代入了杜丽娘,每天郁郁寡欢,最后死的时候手里还捏着《牡丹亭》,汤显祖知道后感叹万千,亲自为她写下了《哭娄江女子二首》,汤显祖去世150年后,他的老乡蒋士铨以他为主角写了一部《临川梦》,还让俞二娘和汤显祖像知己一样聊天,汤显祖剧本中的主角淳于棼、霍小玉等人也都一起来了,在现实生活中,汤显祖与俞二娘都没有见过面,可是在《临川梦》中他们却有了奇特交往乃至心心相印,这拿现在来看,就是粉丝给汤显祖写的同人文,还是偶像爱上粉丝追星大成功的剧情,想必当时看戏的少女们都把自己代入俞二娘,不仅能和偶像笔下的主角见面,还和偶像谈上了恋爱,俞二娘若芳魂有知不得开心死了。

16世纪,东西方各诞生了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大家,“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东方的汤显祖,西方的莎士比亚,这俩人现在也经常被拿来研究对比,总有人说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也有人说汤显祖比莎士比亚更胜一筹。徐朔方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指出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时代相同,但具体的戏剧创作传统不同,前者依谱按律填写诗句曲词,后者则以话剧的开放形式施展生花妙笔,认为汤显祖的创作空间与难度更大,他指出汤显祖生活的明朝封建社会比起莎士比亚的伊丽莎白时代而言,要封闭落后的多,故而汤显祖塑造出《牡丹亭》里杜丽娘敢于追求自身幸福的人物,更是难能可贵。

在同一个地球上、相同的年代里,各自创作出了独具风格的惊艳时代作品的他们,虽然从来没有见过面,甚至不知道地球的另一端还有一个和自己生平截然不同但却走向了同一条道路的他存在,不过在我看来,他们在创作中的某一个瞬间里,是不是曾在脑海里和遥远的对方产生过共鸣?

一口气看完汤显祖,最懂女性的明代戏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