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远离坏朋友?糖豆教育:从3种程度掌握孩子交坏朋友的处理方式
如何让孩子远离坏朋友?几乎每位父母都曾想过这个问题,当孩子早出晚归、行为反常,成绩一落千丈,就会担心该不会孩子交坏朋友了,孩子之所以接近坏朋友,可能是对方身上有自己想要的认同感,就让糖豆教育品格培育系统从3种心理层面分析,带你更了解如何让孩子远离坏朋友。
许多父母一旦知道孩子朋友并非善类,就可能全面禁止彼此见面,但就像反作用力,越施压与禁止,反而容易引起孩子反弹,因此在了解如何让孩子远离坏朋友之前,不妨先问问孩子与对方的互动,并从回答中看见改变的契机。
1.你跟这群朋友在一起开心吗:确认是否孩子交坏朋友
孩子交坏朋友可能不是出于自愿,也就是孩子被霸凌、被抢走钱包,对方却扭曲是非:“因为我们是朋友,所以你的钱就是我的钱”、以“之后你有困难,我罩你”为由收取保护费等。可先试探地问孩子跟对方相处的心情如何,如果孩子面有难色、态度迟疑,就可能是被对方以朋友之名行霸凌之实,有极高的必要性来了解如何让孩子远离坏朋友。也可教孩子在回答问题前拿爸爸妈妈当作挡箭牌,例如“我妈妈没有给我零用钱”让对方知难而退。
2.你们都去哪里?做什么活动:了解孩子与朋友的相处模式
判断孩子是否交坏朋友的另一种方法,就是问孩子都与对方去哪里。并顺着孩子的回应往下问,例如以下情境:
父母:“你们去哪里,你会推荐爸爸妈妈去那个地方吗?”
孩子:“我们去玩夹娃娃机,但我不确定你会不会喜欢。”
父母:“那有战利品吗?”或“那边的机台有哪些玩具?有酷东西吗?”、“听起来很有趣,下次我们一起去玩好吗?”
上段对话从回应的事件与地点中察觉蛛丝马迹,如果孩子讲话停顿或要想一下,可能隐瞒某些事,就需要进一步了解如何让孩子远离坏朋友。
3.你认为朋友应该是怎么样的:了解孩子对友谊的定义
这问句能让孩子重新思考与这群朋友的关系,比起“在一起玩开心吗”这句话,询问“对友谊的定义”更能帮助孩子更深入地自我提问。如果这问题对他来说较为抽象,一时半刻答不出来,可用卡通动画、电影或名人举例,例如:“《动物方城市》里的兔子Judy Hopps与狐狸Nick,他们的互动跟你们类似吗?”或是“那位朋友像《复仇者联盟》里的哪一个角色?”,让孩子思考问题时将自己与朋友代入某些角色,对彼此的关系定义更清晰。
孩子交坏朋友不必立即制止,从3种程度了解如何让孩子远离坏朋友
用轻松有趣的方式与孩子聊聊,能避免对孩子的朋友有先入为主的印象。除了行为上受到朋友影响,大脑也会增加孩子交坏朋友的风险,例如镜像神经元使孩子能轻易模仿不妥的行为,未成熟的额叶则会让人低估危险,降低分辨力。因此究竟如何让孩子远离坏朋友?建议看孩子正处在哪一种程度,并采取合适的做法。
1.孩子对不同类型的朋友产生好奇
孩子对坏朋友产生好奇的阶段-孩子交坏朋友
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会让人在无意间模仿他人的言语与行为;有意识的模仿则是从好奇心开始,例如朋友邀孩子喝酒,因为有人示范,自己也好奇酒的味道而饮酒甚至酒驾。这就像《原子习惯》说的“决定性瞬间”,孩子在接过朋友递来的酒瓶,并被包围的情况下,就只有喝酒这个选择,这也让“如何让孩子远离坏朋友”显得十分必要。
解决方法:直接否定容易产生反效果,建议与孩子聊聊这项行为的替代方案
发现孩子有不良嗜好,或说想喝酒时,先别直接否定,而是说明这项行为的优缺点,并介绍哪些活动能替代。例如饮酒伤身、酒精能带来微醺感,但让身体放松也可以泡热水澡就好。另外也可创造亲子、朋友三方共处的机会,并从旁观察,比方说邀请孩子的朋友一起到餐厅用餐,如果发觉对方的穿着打扮、谈吐不妥可再找时间与孩子进行深入谈话。
2.孩子渴望获得认同而对朋友言听计从
孩子渴望获得朋友的认同-如何让孩子远离坏朋友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现同侪间的“认同上瘾症”。这是因为青春期已开始脱离父母的羽翼、渴望自主,因此把同龄者的意见看得比父母重要。其特色是不断付出自我,并迫切渴望认同,若因孩子认为朋友能满足渴望,那该如何让孩子远离坏朋友呢?原则是鼓励孩子将视线拉回自己身上并爱自己,也就是养成自信与自爱的品格。
解决方法:以糖豆教育品格培育系统让孩子懂得肯定自己
如果孩子觉得内心需求能透过同侪填满,那么对方是不是坏朋友、有哪些不好的行为就变得不重要。糖豆教育品格培育系统能满足内心的空缺,并端正自身的行为,由内而外散发个人魅力。因此如何让孩子远离坏朋友,可以先试着进行品格教育,以下举例说明:
慎重:对于抽烟喝酒等行为,即使朋友怂恿也会三思而后行,以免误入陷阱后悔一生。
自信:别人给不了自信,唯有爱自己、信任自己才能克服“认同上瘾症”。
智慧:并不随波逐流,而是懂得深入思考、评估所有的选项,更完善自己,并吸引到同样正向的朋友。
3.孩子交坏朋友染上恶习,言语及行为都产生负面影响
孩子染上恶习如何处理-孩子交坏朋友
根据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人们40%的行为是不经意的习惯所致,并非经过深思熟虑。孩子交坏朋友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对不良行为习以为常,且言语行为都受影响,仿佛被笼罩在朋友的阴影下。例如喝酒抽烟、变得不爱写作业老是往外跑……。
解决方法:父母及师长适时介入
如何让孩子远离坏朋友并导正自身行为呢?建议父母依照心理学的“正增强”(Reinforcement)改变孩子。例如鼓励孩子读完一本书并分享读书心得,如果达成的话就一起吃份大餐。孩子在动机增强的情况下,更愿意选择正面的行为(读书),阅读心得这项条件也能加深印象并训练表达能力。这项正增强的实际应用能帮助孩子处在正面循环中,改善行为模式,孩子交坏朋友的问题也能逐渐获得解决。
另一方面,环境也可能决定孩子的行为,例如一旦进入满是烟味的空间,就算自己拼命无视,也无可避免身上沾染到烟味。如果孩子被坏朋友影响的情况没有起色,就需要介入孩子的环境,父母可与老师联系,安排转学或转班,降低孩子接触坏朋友的机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何让孩子远离坏朋友?相信你已经获得答案。虽然我们无法陪同孩子全程上学,但却能透过糖豆教育品格培育系统让孩子从“心”满足对认同感的需求,避免孩子因为想获得认同,连朋友的坏行为也照单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