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7.需求驱动行为VS奴役驱动行为

2023-06-15 16:01 作者:独立思考与心沟通  | 我要投稿

27.需求驱动行为VS奴役驱动行为

不同驱动内在逻辑

 

一、需求驱动行为

 

人们想做某件事之前,首先会产生一个需求,然后经过系统的思考,判断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认为对自己有利后便会产生一个行为。在行动的过程中会不断自我修正自己,朝着目标需求前进。这个利己的自我需求驱动力量很强大,持续力久,一般不达目的不罢休。

 

生理、心理需求→逻辑思考→产生利弊价值观→行动→自我修正→满足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收获了经验和教训,生成了一套行为和思考模板,自己和做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奴役驱动行为

 

  我是被驱动的主体,我本身没有这个需求,有一个“权利者”威逼利诱我做某件事情。而我的灵魂(意识)思考后告诉我,这件事对我来说弊大于利,所以我的意识抗拒做这件事情,甚至是反对做这件事情。也就形成了我对这件事的价值(不利)观。

    用权力等手段命令我做某件事情,我迫于某些压力、威胁等做了这件事情,就是被奴役。可见奴役别人是剥夺她的灵魂,扼杀她的思考能力,提线木偶般的控制她的行为。

既然不是我的需求,那么这件事的过程和结果都与我无关,也就是说不是我的事,我更不会负责任。内心的抗拒价值上不认同,会让我拖拖拉拉不认真做这件事情,自然也不会做好,最多做完、糊弄过去能交差就好了。

有了这一次的痛苦体验,形成了苦难记忆,以后再也不想做这件事情,会对这件事情本身非常的厌恶反感,对于让我做这件事的人非常的厌恶反感,对于做这件事浪费的机会成本耿耿于怀。

 

 

 

需求驱动的成本要素

 

 

需求的满足一定等同于我们的成本付出,

付出=收获

机会成本-(时间+思考+行为)=满足需求

 

1、机会成本

做一件事必须舍弃做另一件事,做另一件事对自己的好处,就是做这件事的机会成本。

 

2、时间

做事必备要素,也是最稀缺、最重要的要素,时间是我们衡量某件事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标尺,刻度就是我们的既得利益,每个人的刻度都独一无二。需求可以驱动我们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去获取,而无需求的事情我们则不愿意付出时间成本,因为会损失机会成本。

 

3、思考:

利用我的认知和过往的经验,分析这件事情对我的利弊,而产生是否做这件事情的价值观。思考能不能做、如何做、以及对结果的预期,构成了思考成本,计划就是对思考的提炼。

 

4、行为:

    ①行为是对以上价值的体现,【知行合一】中的行,就是这个以需求为导向的有结果的行动。“知”就是对以上要素的思考,所以知就是行,而不行=不知。

②行动需要协调资源,还得损失机会成本,还需要付出一定体力和脑力,是非常重要的成本付出,需要足够的需求才能驱动。

③行动是认知的体现,认知的提高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的行动力。

④行为是一个观察窗口,可以通过行为观察其灵魂(意识)。价值观是一个缓慢认知的过程,所以产生的行为具有稳定性,不同行为之间有许多的共性,观察总结行为特征,就可以预测她的行为。影响她的价值观可以塑造和改变她的意识,从而掌控和引导她的行为。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难题之一,世界两大难题①将我的思想装到你的脑袋里;②将你的钱装到我的口袋里。

 

知行合一

 

圣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书,摆在书架上我从来没有看过,是因为我对知行有自己的理解。知行合一不是一种修炼,也不用刻意去学习她,我认为知和行本来就是合一的,从来没有分开过。

“知”是认知,“行”是行动、行为,知行是结果。“知”是对事物的理解,“行”是对自己的认识。

1、知+行是追求满足自我需求。

 

2、知而不行,不是不行,而是不知。对这件事理解不深,不知事。

 

    3、不知而行,不是行,而是盲从,提线木偶的行不是行,行的是操控人。就是说不是自己认知的行,就不是行而是别人的行。

 

3、不知不行,是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表现为自满、骄傲、膨胀、固执己见、不思进取、不听劝告、傲慢与偏见。坐井说天阔,这是一群神也救不了的人。

 

 

 

 

为什么不行动?

 

行为并没有拖延的说法,也没有做不好的标准,更没有做不完或不去做。

1、拖延做这件事,是因为有更有价值的事情去做,或者不认同这件事情所以不愿做。

    2、做不好这件事情,是因为这不是我自愿做的事情,是别人强加给我让我做,我做了别人的事而得不到好处,所以不会认真的去做好这件事情,以应付交差为目的。

    3、做不完、不去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我对这事没有需求,这件事情弊大于利,思考后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太高,我价值观不认同。

 

 

需求驱动和奴役驱动的利弊

 

 


 

总结

 

1、个人行为

个人的行为围绕个人的需求开展(需求理论在前面的章节已经谈到过了), 挖掘和把握个人需求,可引导个人的发展和控制她的意识行为。

 

2、家庭集体行为

   家人的行为围绕孩子展开,这是生命延续的必然举措(前面章节专门讨论过生命延续)。孩子的成长和需要,就是家庭行为的指导方向。

 


27.需求驱动行为VS奴役驱动行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