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连载四)
[美]戴维·迈尔斯 著 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等 译
第四章 态度与行为
1.态度对行为的预测
人们往往会觉得态度绝定行为,但是实际上,态度只是我们的一些看法,人们很多时候都是言行不一的,改变态度并不能改变行为。
1.1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1.1.1什么时候社会因素会对我们所说的花影响最小
很多情况下,人的态度往往有两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外显的通常是我们言语所表现出来的,是有意识的,会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是内隐的是无意识的,藏于内心深处。一般基于外显和内隐两个方面的态度去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比单一方面更加准确,而在类似种族和性别问题上,内隐有时会同外显发生冲突,而内隐往往更加准确;而外显在政治取向方面较为有优势和具体。
1.1.2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
我们很难预测单一一次行为,但是,当行为的次数达到一定的样本值,从总的行为方向分析,就有一定的预测准确性。
1.1.3态度何时能预测特定的行为
(1)当询问关于具体行为的态度时,将其他因素影响最小化,可以较好地预测行为;
(2)强有力的态度可以比较好的预测行为;
PS:简单询问可能增加做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1.1.4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1)三思而后行:当人们认真思考过后得到的态度,能影响我们的行为;
(2)自我意识强的人的行为比较受自己态度的影响,让他们自我知觉时,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信念(例如在镜子前面);
(3)由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建立的态度。
2.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不光我们相信什么然后去做什么,有时正因为我们做了什么,才会去逐渐相信什么。
2.1角色扮演
我们扮演一个社会角色,做它应该做的事,并慢慢变成了它,由内而外的。
2.2言语变成信念
我们经常为了让人支持我们言论,会根据听众来调整我们所说的内容,而我们在之后也会倾向于相信这些被歪曲后的言论。
当一个人的的言论缺乏令人信服的外在解释时,这个言论就会变成信念。
2.3登门槛现象
很多时候,当我们答应某些人一个小请求,但是我们最后做的事会远远多余那个小请求,这被称为登门槛现象。
这个现象的另一种应用是在商业场合,销售人员往往现低价出售商品,随后再附带一些高价位要求。
这个实际上便是行动决定信念的体现,当我们自愿答应了请求,便是做出了行动,我们形成了我要去做这件事的信念,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
2.4邪恶行为与道德行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一个人做出了第一次的小邪恶行为,他会厌恶那些他伤害的人,认为自己就该这么做,并且在接下来变本加厉。而同样的,道德的行为也会逐渐塑造自我,做了第一次好事,他就会认为自己本该这么做,然后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对他人的积极行为也会增强对他人的好感,例如自己的受助者。如果你想爱上一个人,首先假装自己已经爱上了他。
2.4.1种族间的行为和种族态度
种族间的关系也和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先通过立法除去种族歧视的行为,态度也会逐渐发生改变。
2.5社会运动
升国旗,唱国歌这些行为,以及我们读到的,看到的,写出来的爱国元素,都是运用实际行为塑造爱国主义精神的应用。
3.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3.1自我表露:印象管理
人们希望给他人留下自己言行一致的形象,以留下一个好印象,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行为影响态度原因。
3.2自我辩解:认知失调
当一个人的脑子里有两种思想出现时,他就会觉得不舒服,即认知失调,这时候,就需要对自己的态度发生改变,而人们往往会去为自己支持的态度去寻找理由,选择符合自己立场的认知,而不是正确的认知。
3.3理由不足
强制和温柔的劝说,哪个会更加有效,可能在一开始,两者都有效果,但是在一段时间后,后者往往效果更佳持久。在强制之下,人们只能选择被迫去完成一件事,并不是自愿的;而温柔的劝说实际上并不构成足够的理由使人们去做,这时候就会发生认知失调,人们会自行寻找理由,从而说服自己,造成了自愿完成某事的结果。
3.4决策后失调
人们在决策之后,可能会因为不同的选项出现认知失调,这时候人们会纠正认知,强化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的选择,并优化,同时丑化另一个选择。
3.5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理论:当我们面临态度不明的情况时,我们会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境遇,并根据我们的行为为自己下定义,比扶老奶奶过马路就判断自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也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解释自己的行为,当不合理时就会停止。
3.5.1表情和态度
表情以及肢体动作并不是和态度没有任何联系,假笑或者装作痛苦的表情时,内心的真实情感也会因此发生一些变化,体验快乐或者痛苦。笑起来的时候,就会想起高兴的事情。
3.5.2过度合理化和内在动机
不必要的多余的报酬会产生过度合理化效应:当我们一开始是出于兴趣或者一些其他的内在动机去完成某事,倘若有人给予了报酬,我们便会削弱自己的内在动机,认为自己是因为报酬才去做的,我们会将兴趣当作工作,为了钱才去做;在没有拿到预期的报酬时,便会停止行为。而必要的报酬可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从自我知觉理论来看,当我们得到少于预期的报酬,从他人角度来看,我们如果继续做这件事就是不值的,便会停止,而不管当事人实际的内在动机。
3.6理论比较
自我知觉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看上去似乎有些冲突,但是他们却往往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孰对孰错可能并不会有定数,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解释也允许多个理论的共存。
3.6.1失调的激活
相比于自我知觉理论(只能在自己感觉理由不足,态度不定时候才可以解释),自我失调理论适合有自我矛盾时使用,当人们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会激发认知失调,这涉及到了自我肯定理论。
自我肯定理论:我们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时就会觉得自己很蠢,但是我们需要去自我肯定,让自己觉得自己是聪明的,这就需要证明自我价值,为自己辩解。
3.6.2当没有自我矛盾时的自我知觉
当自我矛盾没有到达那个程度,并无法引发失调,就需要自我知觉理论。
后记:通过行为改变我们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比较迷茫,或者不那么坚定,就试着去行动,或者在考虑一些观点时,写一些同自己意见相反的观点,可以让我们捡起一些原本忽略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