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辈》群星闪耀,票房未到10亿,不敌鹿晗的4.8分旧片
若要问这个十一黄金档,哪部影片是最大的赢家,自然是非《长津湖》莫属了。依据目前的趋势,在十一假期结束前,《长津湖》的总票房应该会轻松破30亿。
由影片形式引发的审美疲劳
与之相比,《我和我的父辈》的表现就是有些不尽如人意了,预计十一黄金档的总票房大概在10亿左右。10亿票房对于普通的电影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大卖了,但《我和我的父辈》并不是普通的电影。同属该系列的《我和我的祖国》票房31.69亿、《我和我的家乡》票房28.29亿,与两部前作相比,《我和我的父辈》无疑是逊色了许多。

至于逊色的原因,实际上并非质量的原因,而是影片形式的问题。《我和我的父辈》由《乘风》、《诗》、《鸭先知》和《少年行》四个单元构成,尽管每个故事都在向大众传递着正能量,但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

不是对正能量的审美疲劳,而是有些厌倦了拼盘(剧情拼盘)的模式。估计《我和我的父辈》在筹备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故而只规划了四个单元,要少于《我和我的祖国》的七个单元和《我和我的家乡》的五个单元。单元越少给予每个故事的时间就越多,有了足够的时长,剧情才会更加合理和完整。
简单VS繁复
不要轻视剧情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当初《建军大业》对上《战狼2》的时候,实际就是输在了剧情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上。从影片的形式上来说,《建军大业》也是典型的拼盘(明星拼盘)电影,连跑龙套的演员都是大牌艺人。

这种模式的确是有好处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到更多观众,但总体而言还是弊大于利。其一不少人看《建军大业》就是为了瞧一眼某位艺人,这样就导致舆论的关注点出现了偏差,甚至会造成某位艺人的热度高于影片。其二为了兼顾每一位大牌艺人都有露脸的机会,势必要有意设置一些非必要的情节,进而影响了剧情推进的连贯性。

对比之下,《战狼2》就简单了许多,以主角冷锋(吴京)的视角去描述整个海外撤侨事件的过程。由于全片只讲了一件事,也不必刻意迁就个别演员的出境机会,因此剧情线简单而又清晰。在这种情况下,《战狼2》彻底碾压了《建军大业》,双方的票房比是56.94亿:4.07亿。

如今《长津湖》对上《我和我的父辈》,虽然票房差距没有那么悬殊,但其中的道理大同小异。专心讲一个故事的影片赢了众多明星加盟的拼盘影片,这种情况一再出现,的确值得国内电影从业者们去思考一番了。
一拳敌过了四手
单纯从数据上来说,《我和我的父辈》不仅输给了《长津湖》,更是不敌由鹿晗主演的影片《盗墓笔记》。《盗墓笔记》上映于2016年8月5日,累计总票房为10.03亿。对此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了,认为《我和我的父辈》的总票房超过10亿只是时间的问题,何来不敌《盗墓笔记》一说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盗墓笔记》上映于2016年,那个时候的10亿票房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有留意国内电影市场的成长速度,一定会感到非常吃惊。2010年《杜拉拉升职记》票房破亿后,徐静蕾继而成为了国内第一位票房达到1亿的女导演,一时间可谓是风光无限。原因在于那个时候电影票房能够破亿还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可是在10年之后的2020年,贾玲执导的影片《你好,李焕英》就拿下了惊人的54.13亿票房。换而言之,仅仅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国内电影市场的体量就成长了几十倍。

加之《盗墓笔记》选在了8月5日上映,属于所谓的暑期档,但票房几十亿的国产大片普遍都诞生在十一档和春节档。即便像《战狼2》这样的特例,也是应景了2017年为建军90周年,在爱国主义情怀的加持下才刷新了国产影史的票房纪录。与之相比,与爱国主义情怀不沾边且“魔改”严重的《盗墓笔记》,票房能够破十亿着实有些出人意料。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盗墓笔记》拍得好,豆瓣评分4.8分足以说明该片的质量堪忧了。同时作为《盗墓笔记》的主角,鹿晗更不可能有如此之大的票房号召力,《上海堡垒》的扑街印证了这一点。《盗墓笔记》的高票房几乎完全得益于同名原著小说的IP影响力,而且那个时候观众对于流量明星还缺乏认知,各种因素叠加之下促成了《盗墓笔记》的票房大卖。

对比有些侥幸的《盗墓笔记》,占据了题材正能量、十一黄金档以及群星闪耀等众多优势的《我和我的父辈》,严格来说确实是输了。至于输的原因,个人以为是有些过于想当然了。盲目地以为只要是题材正能量,再加上十一黄金档就能够赚得盆满钵满,实则是大错特错了。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成长,观众的欣赏水准也水涨船高了,爱国主义情怀也需要有能够吸引观众的故事情节来衬托。在个人看来,与其一次讲多个故事,还不如只把一个故事讲好。同样的时间,讲四个故事和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必然会存在差异。

结语
从本质上来说,《我和我的父辈》是输给了自己,输在了博而不精上。让观众感动不难,难的是在感动之余还能够发人深思,唯有让观众深思了才会成为经典。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