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董宇辉讲《论语》(2)

2023-08-29 18:46 作者:永远追梦的一颗心  | 我要投稿

一汪深蓝的海

 从前有一汪深蓝,它,见证过世界上最真挚的誓言。每一座孤岛都被它紧紧拥抱,每一声祈祷它都轻轻托起给予依靠,它是诗人是画家,它让远方有了更多的向往,它让向往有了具体的模样,它不会说话好与不好全都接纳,无论你怎样对它,它都包裹着余晖和祝福一遍遍的奔向你脚下。这次我向清风许愿愿你不再背负原本不属于你的重担,当未来的某一天,孩子问起山的那边是什么时,我们还能说出那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希望从前还是从前你还是那汪深蓝。


海是生命开始的地方

我觉得陆地结束的地方才是生命开始的地方。给大家讲过35亿年前,现在的所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都来自于这片海,还有为什么要看日出啊?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e world.The sun,the moon and you.The sun is for the day,the moon is for the night,and you forever.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和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日出的时候正好是太阳升起月亮消失的时候,恰如人生遇见你。





古代地名雅称

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有人问你从哪里来?你可以这么介绍自己,在古代,每个地方都有一个雅称,比如河南可以自称中原人士;来自河北,自称燕赵人士;来自广东,自称南粤人士;来自山东,自称齐鲁人士;来自山西,自称三晋人士或者河东人士;来自陕西,自称三秦人士;来自安徽,自称江淮人士;来自云南,自称云滇人士;来自黑龙江,自称上京人士;来自湖南,自称潇湘人士;来自天津,自称是三会人士;在下三秦人士,请问阁下是谁?宇辉,那这位呢?这位是睡的“不醒人士”啊。




初见乍惊欢,久处亦怦然

  2000多年前,洛水河畔,曹子建落笔。“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之美,惊鸿一瞥。人间沧海之后,依然美若初见。 200多年后,东晋画家顾恺之将这绝美爱情描绘成一幅将近六米长的《洛神赋图》。走入画中体会这份爱,它是初见时惊飞的鸟,是顾盼之间流露出的倾慕,是不经意拦住随从的双手,是分别之际留恋不舍的眼眸。

爱情从来没有统一的模板,也没有标准答案。它可以是“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也可以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也可以是“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也可以是“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不管哪一种,只要是你拥有的,都是最好的爱情。

值此七夕佳节,祝大家拥之则安,伴之则暖。初见乍惊欢,久处亦怦然。


七夕表白文案

我喜欢花,更喜欢你抱着花走来的模样;我爱看海,更爱看海时你落在我身上的目光;你不懂浪漫,却从未让我操心过柴米油盐;我记性不好,但有关于你,我过目不忘。玫瑰你拿才好看,风景和你看才浪漫,因为重要的从来不是花儿和风景,是偏爱,是挂念,是初见怦然,是久处不厌,是专属于我们的仪式感。七夕将至,人间浪漫,愿你们深情缱绻,喜乐平安。滋味在舌尖,有味是清欢。


董宇辉讲《论语》(2)

《论语》不仅是孔子和他弟子一些语言的记录,它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观和判断力,它牵扯到他们一些政治上的理想,还有个人的修养,还有交友,还有学习。孔子给你讲如何做一个君子,他说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就是你想这九个问题,做完这九个你就是一个君子。看问题是不是看得真实,看得清楚,看得通透,借我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纷纷扰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就这个意思,他在没有看到真实情况前提下不发言,不评论,不表示意见。听的时候是否听清楚,然后你的脸色是否对于别人来说是温和的,不要给别人摆脸色,然后你的这个举止是不是比较谦恭,然后语言是不是忠诚,做事情是否做到谨慎,有疑问的时候要向别人请教,愤怒的时候,你得考虑后患,最后一个得到利益的时候,你要想一想是否符合道义。所以你看他其实是很完整,很细致的给一个人提到的不同方面的要求。除了这个,我之前还给大家分享过论语里头一个其实非常对我们有参考意义的一句话“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就是有人问他说我以德抱怨怎么样?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说就是你如果别人对你不好,你还对他好,那有一天别人对你好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这不公平啊,对不对?所以他对于这个以德抱怨的态度,孔子其实不赞同,这其实是一个好事儿。他不赞同,这就阻止了很多人借着这个的角度去推崇一种绝对的道德主义。因为大家知道绝对的道德主义往往会形成统治对被统治阶层的一种剥削,他既要让你受尽苦难,最后还要求你孑然一身,什么都不得到,这是非常痛苦的。他要求你饿着肚子,然后还要要求你一心思忠,这是很难的。因为要求你身上全部都是神性的,同时又不给你人的生活基础,这是无理的。所以不要推崇绝对的道德主义,其实是一个人思想中非常难能可贵的地方,尤其当他自己脱离了这个生存需求的时候,他得为这人考虑。所以他说以德抱怨不好,因为你要是别人对你不好,你还对他好,那别人如果对你好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回报他?所以这是孔子说的这个“以直抱怨”就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别人对你好,你都对他好,别人对你不好,该咋办就咋办?秉公执法,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大家知道这里头其实就讨论了一个人的方法问题,还有一个人道德修养问题。在当年美国的民权运动的时候,社会上有两个非常知名的人,一个叫做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另一个叫马尔科姆.艾克斯,他讲过一个非常经典的演讲的标题bullet or ballotg你是想吃我一子弹还是你给我选票,所以大家明显能从后者看来他其实非常激进的这种社会运动方式,他很快就被人枪杀了。虽然后来这个马丁.路德.金也被枪杀了,但是他们的这种思想影响了不同的人。后来印度甘地,他在领导民权运动的时候,他怎么说的?他是no cooperation,no violence,非暴力不合作,但他不至于说你打我左脸,我再给你右脸打。在那个maximum x他的演讲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叫做if you slap me ,I will stab you说你要打我一巴掌,我就捅你一刀子,那明显就是以暴制暴,以眼还眼。所以孔子没有提怨的问题,他压根不提这些事儿,孔子他不想讨论很多没有意义的事,他说“子不语怪力乱神”,神奇的事情,玄幻的事情,神神鬼鬼的,他不想提这些东西。第一个他觉得提这些没有意义,第二个他不想把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很荒谬,很荒诞的事情上去。他说以直抱怨,就是别人对你不好的时候,你该咋办就咋办,你报警,你秉公执法,然后你用社会应有的这个条件去办。他没有说以怨抱怨,他没有说这个人打你一下,你捅他一刀,他没有鼓励这种行为,因为你一旦鼓励这种行为,最后会变成什么?就会变成了,两方互相的撕咬,把自己搞那么low跟他互相撕咬你,一旦跟他撕咬的时候你跟他也一样,你也彻底失去了任何指责、或者是纠正他的这个道德优越感。所以不能以怨抱怨,就是他low你不能跟他一样,你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你是有自己的诉求的。你可以直报怨,该咋办就咋办,但是以德报德,就是别人对你好,你也对别人好,所以他的很多观点其实在生活实际中对我们来说其实是有这个参考作用的。然后孔子有一句话叫做“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如果一个人花言巧语,然后脸色谄媚的话,这个人大概就是一个没有仁德的人,往往人品差。因为大家身边可能会见过这种人,就是说话就挑你喜欢的说,然后第一次见你都不怎么熟悉的时候,就特别笑得跟花儿一样。这种人往往人品很差,因为他往往对上谄媚或者他是有求于人的时候对人就特别的逢迎,就不自然不舒展,不真实,不正常,因为他不舒展,不自然,所以他其实是长期伪装的,他可能是善于伪装,但他确实是长期伪装,一个人长期拧巴就变态了,所以这种人时间长了,他们内心不健康,他的逢迎和谄媚别人的这些消极情绪压抑着内心,久积于内心之后他要加倍的奉还给另外一些人,他要冷暴力或者施暴于别人,所以他是两面人,媚上欺下,就是巧言令色的人。然后孔子说这种人不行,这种人就没有仁德,你不要看他只讨好你,他如果一视同仁,这个人是有修养的人。这个人如果只对一些人好,对一些人差,这人不行。做人不真,做人不真的人,他做事就不会成。他所说的巧言令色是刻意的歪曲事实或者刻意的改变自己原则去逢迎讨好别人,而不是说你说话的时候注意这个咬文嚼字,这不是。就是如果你说话只是咬文嚼字,你说话只是这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然后为人性僻耽佳句,只是想写那种经典的小句子,这个不是。这个咬文嚼字,只是你对自己的语言输出质量、精彩程度的一种关注。它所说这个巧言令色,不是说文采和修辞上的,而是一种迎合,一种奉承,因为这个时候你要奉承别人,必然要委屈自己,你可能要歪曲事实,然后要改变原则。当你在掩饰真情,一味去讨好别人,不能大大方方做自己的时候,你大概率就不真实,你大概率就不舒展,不自然,最终导致我刚所说的变态。所以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就是一视同仁,不分薄厚,不要因为对方的级别职位,或者年龄或者是性别,然后改变对人的态度,如果对谁都一视同仁,不分薄厚,然后都同等对待,落落大方的时候。你就能做到他所说的仁,什么叫仁,叫一视同仁?就是这个意思,获得一种公信力。还有一个就是子禽问子贡,说孔子到一个地方,他是咋了解当地的这些社会现实的?求之与?抑与之与?“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是他自己问别人还是别人来给他讲,然后这个时候子贡说:师傅到一个地方迅速的了解这个地方的民风、国政这种事实他是怎么得来的?“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就是孔子得知那些事无巨细的事情不是靠打听,也不是靠别人给他讲,他是靠着温良恭俭让已得知,就是说孔子到一个地方之后迅速能了解这个国家的问题,然后最终能反馈给国君一些他治国的这个方案,他不是靠打听情况,他是靠着做到温良恭俭让。这个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有一种什么启迪呢?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工作场合或者是我们个人发展中,你常常关注不到,或者你看不到这个真实的问题,因为我们身在其中。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你看不到问题的真貌,那为什么你身边的人不给你讲事实呢?可能因为你不想听事实,可能因为you turned a blind eye or your turned and deaf ear to the fact to the truth,因为你只想听好话,因为你脾气暴力,因为你时常不近人情,因为你赏罚不分,因为你曲直不辨,所以时间长了之后,人就不愿意跟你讲真话。讲啥你就是发脾气,我怎么跟你讲这话?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就能得到一个真实的反馈呢?“温”就是温和,他不尖锐,不激烈,不刺激,不偏激;“良”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一种善良,深植于内心的修养,跟谁相处都舒服,“恭”就是一种谦恭和睦与人结善,广结善缘。“俭”第一个当然是对于行为上有克制,分寸感,就是现在人所说的边界感,你别瞎指手画脚,还有一个就是生活上相对来说勤俭节约,不奢侈,不浪费,不穷奢极欲;“让”就是谦让。孔子生活在给礼崩乐坏的时代里头,我们其实也生活在一个过度鼓励竞争而不推崇合作的时代,所以在这个时代里头很少能够先人后己,往往都是你让后让我先来,所以人和人之间没有善意,没有信任,也因此没有合作,只有竞争,越是在这种时代里头谦让才成为了一种贵族一般的气质,非常高贵的气质。就是孔子做到了这些之后,他就能知道那些因为跟他行为不一样的,肯定大概率来说是有问题的,还有一个如果你在生活中能做到这样一个人的时候,别人也愿意信任你,也因此什么都会讲,主动来讲给你听,不需要你问他。就是一个人也可以有公信力的,你发现你身边会有些人他品行端正,靠得住,你就会什么都愿意跟他说,他说的话你也信得过他,不用再进行二次的审视,然后他做的事你也相信他应该是处理的得当的,应该是事出有因的,你不会急于去责备他。所以你会发现当你能做到这样,你这个人因此具有一个公信力,你这个人就像一个权威部门儿一样,你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你就能获得别人的好感;你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你就能获得别人的资源;你能获得别人的钦佩,你就能获得别人的赞美。所以你看孔子到一个国家,如何迅速知道这个国家的问题呢?靠做人。就是儒家的东西,后来就很多人抨击,说儒家的东西全部都是做人的,这个方法根本没有做事的具体的思路。大家忘了,做事先做人或者做人就是做事,你发现做人做得特别成功的,事一般都能做好。但是这个跟西方的一些价值观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尊崇的什么?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我觉得这些其实不仅是个人修身,在很多职场管理里头也能用到。还有一个大家也听过,就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句话很经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不要发愁你没有职位,而是你担心你配不配得上这个职位,你有没有能够安身立命的那些能力,他们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你自己,你应该担心的是你值不值得别人了解你身上有没有具有那些想让别人认识你的那些品质。这个其实也很有意义,就是因果关系要讲清楚,就是他是因为得到了一个职位而得到人的尊重吗?还是因为他本身有优点而尊敬他的?是优点。所以这就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就是不要担心你没有那个职位,你应该担心你配不配,值不值,就如果你没有那个能力,没有那个人品,没有那个三观,没有那个远见,你得到那个职位,大家也说你是关系户,大家也说你是靠巴结领。其实这是一种很真实的现象,所以把因果关系要搞清楚,哪个先哪个后。如果你没有修炼到位,这个时候你还去追求职位,那你就得只能想方设法,然后呢就只能巴结、逢迎,就只能投其所好,而不是修炼自己,那即使你得到了,人也说你徒有虚名,说你名不副实,所以职位是结果,或者职位不重要,他水到渠成,就是如果你自己其他都够了,能力也修炼够了,然后你的能力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你的人品受到了广泛的尊敬,你的三观也受到大家共同的一种拥戴,那这个时候你可以是一个无冕之王,其实无冕之王我觉得也能接受,无所谓了 在哪儿都行。所以大家会发现中国人很认同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不长久。但是如果你能力有的话,你就不会患得患失,立身之本更重要,在哪都不怕,所以这句话其实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啥?就是多用来修炼自己,少去每天眼睛巴巴的追求那些你自己控制不了或者超越Out of your rich.你能力之外的事情,结果不重要,要把因果关系搞清楚,无冕之王其实才是更牛的一种存在。


董宇辉讲《论语》(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