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编导影创考研 | 论述数字时代科幻电影的突破与缺失——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

2022-09-02 17:32 作者:深美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图片
图片


上期回顾

编导影创考研 | 浅析传统文化在影视文艺创作中的融合


论述数字时代科幻电影的突破与缺失——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为例


数字时代作为一个“新鲜”的名词,经常被谈论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时代背景,而科幻类型电影可以说是数字时代创新,科技内容形式之下的集大成之作,自从2019年代表着工业产业化科幻片走向成熟的影片《流浪地球》上映以来,《三体》、《刺杀小说家》《疯狂的外星人》《独行月球》等优秀科幻片的成功,都为数字时代之下,电影的创作打开了新的思路,我们的电影人也有了许多新的挑战。


2019年中国电影《流浪地球》是新时代,中国电影体现大国气派呈现大国精神的新标杆,影片充分利用了数字时代的科技成果,成为了中国科幻类型电影走向成熟的新起点。导演郭帆不跟风格、不盲从、不做好莱坞的简单翻版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其中。


如果说,2019年《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新的历史篇章,那么,2022年《独行月球》则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本土化发展,开掘出了一条可深入探索的发展路径。无论是对于科幻电影人物塑造的杂糅,还是以观众的视觉体验为核心,技术性的突破呈现对于科幻电影本土化发展的探索,显然是具有一定参照价值的。


图片
图片

图片源自于网络


图片

《流浪地球》用特效镜头打造出重工业质感的太空空间,以及有着鲜明机械美感的地球景观,显示出我国的 3D 特效技术愈加成熟。特别是其以高昂费用制作了精良的服装、道具,打造的虚假科幻场景奠定了本片具象的视觉基础,呈现出震撼的视觉效果。


影片通过镜头的影视特效,高度逼真地完成了对太空的想象、对灾难的想象及主角人物情绪的外化,并通过数字绘景、光效、三维特效造型、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造型、音响合成音效等,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宏大的视听盛宴。


在《流浪地球》中,3D 特效技术下的造型运用非常普遍,小到一粒细小的尘埃,大到空间站、木星、行星发动机都是经过电脑特效合成的,营造出了众多奇幻效果和瑰丽的场景。如电影开篇中出现的大型运载车在冰冻的道路上飞驰镜头让观众过足了瘾;地球停转时那些冰冻的场景,尤其是上海东方明珠等标志性的建筑,晶莹剔透中透着一丝绝望的宏伟;地球停转后就是地球发动机启动逃离太阳系的场景,虽然略显粗糙,但那种恢宏的感觉还是非常震撼的。


但是《流浪地球》在利用先进技术打造科幻性的镜头时,并没有一味追求超高技术,而是着重传达出电影向往归途的家国情怀与精神内核,使观众获得更深刻的审美感受,这具有现实启发和借鉴意义,能够促进中国科幻题材电影迈出新的一步。


图片

图片源自于网络


图片

《流浪地球》体现了中国电影观价值观表达的新突破,这一切都要依赖于数字时代人们的思维,生活及思考方式的进步。流浪地球是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


《流浪地球》所传达的精神内核是向往归途的家国情怀,歌颂的是人和人之间最真挚的感情,彰显出人性光辉璀璨的价值意义,能够激发观众身心双重建设的自由情感。它没有像好莱坞大片那样,一味追求英雄主义,而是追求非英雄化,在表现科技和未来想象时,体现了东方文化精神和中国人文精神的艺术性,并且用人道主义表述完成了对传统家国情怀的现代转化。


影片三代人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家庭在中国文化的核心作用。这种以家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很大程度上支撑了中国人千百年来传承文明、抵抗黑暗的重要力量。


图片
图片

图片源自于网络


图片

《独行月球》是“开心麻花”与科幻类型片的一次猛烈撞击。改编自网络条漫的《独行月球》基于自身的媒介特征,可以更加自如地将不同的视觉元素进行杂糅,甚至是以一种极具反差化、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去构建信息、组织叙事。


《独行月球》在科幻片类型中不仅杂糅了喜剧元素,还增加了多种表现内容,以满足当下电影市场最大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也是影片定位全民电影的追求使然。这与某些小众文艺片、垂直细分网络剧的定位有较大距离,却与“开心麻花”团队大众化娱乐审美追求一脉相承。


片中脾气暴躁的袋鼠刚子形象,男主独孤月滑稽狼狈、鬼点子奇多的形象,与以及影片中男主对女主的爱情是网文流行的“一眼万年”式的暗恋,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男主对爱情的沉迷成为影片重要的叙事动因与行为动力。独孤月的个性、选择与身处环境都形成了一种戏仿式的存在,反差戏谑效果顿生,还伴随着几分荒诞感与黑色幽默。


然而,纵使古今反差巨大,人物对绝望的反抗精神却又是相通的,只是独孤月面对的是无对手却能杀人于无形的死寂,还有最终更宏大的拯救地球的使命。如此,人物便从戏仿、搞笑、置之死地而后生,再提升到英雄主题,一步步建构起这一平民英雄的形象。


图片

图片源自于网络


图片

与《流浪地球》这种严肃体裁的科幻电影相比,作为科幻喜剧类型的《独行月球》,在整体视觉风格与美学形式的把握上,试图最大化地契合本土化喜剧的类型特质。尤其是在整体色彩的运用层面,影片在美术设计上,大胆采用了大量高饱和度的色彩,如饱和度较高的黄色和蓝色等。在有效消解科幻电影的严肃性的同时,极大提升了喜剧类型的视觉观赏性。


通过这些高饱和度色彩之间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契合喜剧本身所携带着的反差性类型特质。另一方面,在视觉的情感体验层面,则有效拓展了受众面。毕竟,对于暑期档的影片而言,年轻受众群体是最重要的“票仓”。


本片在创作层面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吸收国际优秀创作团队的创作经验,以类似“画时空”这种囊括了各类工程与技术人才的美术创作团队为主力,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包括3D打印、高精度金属雕刻、机械臂雕刻、数控机床等等,使美术团队从设计、研发到制作,参与影片整体的创作过程。《独行月球》已经接近或达到了目前国际较高水平。


美术创作团队的运作模式,在全面提升传统电影美术的科技含量的同时,也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在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层面,构成了现代电影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


图片

图片源自于网络


参考文献:

[1]孙承健.《独行月球》:本土化科幻喜剧的突破与缺失[J/OL].

电影艺术:1-4[2022-08-17].

http://82.157.255.168/kcms/detail/11.1528.J.20220809.1412.002.html


[2]曹曼熙. 《独行月球》:“科幻”与“喜剧”的杂糅[N]. 中国电影报,

2022-08-03(010).DOI:10.28064/n.cnki.ncdyb.2022.000637.


[3]王蓓蓓.论科幻电影的美育功能——以《流浪地球》为例[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0,23(01):605-614+760.


[4]詹秦川,武公衡.中国人文精神在《流浪地球》中的建构与表达[J].出版广角,

2019(06):91-93.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6.028.


编导影创考研 | 论述数字时代科幻电影的突破与缺失——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