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相色谱柱洗脱顺序的微观原理讨论
在进行正相色谱柱层析时,物质被洗脱的顺序主要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氢键,卤键等有明显轨道相互作用的不在本次讨论范畴)。分子间作用力通常划分为: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其中取向力和诱导力表达式可以由经典电磁学理论推出,取向力由分子电矩决定,诱导力由分子电矩和极化率决定,色散力较为复杂,包含色散吸引和电子交换排斥,这虽可以由量子力学理论推出,但需要考虑电子相关及使用非常大的基组,一般仅使用经验势Lennard-Jones势,即著名的6-12势:

-6次方项和Drude模型中的色散能是一样的,但这里-12次方项没有特别明确的物理含义,这个势也可以使用更一般的形式:

一般情况下 分子越大,分子中电子越多,分子柔性越大,分子内电子云越易变形 色散力越强。对于一般分子而言,色散力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取向力和诱导力(但强极性硬分子可能取向力占主导),例如:

但对于正相色谱柱而言,固定相是强极性的,而流动性是极性相对较弱的,当吸附分子与色散力有关的性质增强时,一般与固定相结合ΔG降低程度与与洗脱剂结合ΔG降低程度相差不大;当吸附分子电矩增大时,一般与固定相结合ΔG降低程度比与洗脱剂结合ΔG降低程度多许多

因此,便有了“极性”与洗脱顺序的经验规则。极性的衡量标准在化学中常用的是偶极矩(另外更准确的是介电常数,但对于实验尚未制得或尚未确定是纯物质的分子,介电常数的获取较为困难),但偶极矩在衡量电荷分布有明显对称性的分子时常显得过于粗糙,甚至给出错误的结论(如二茂铁由于对称性,总体偶极矩为0(但铁-茂偶极矩为2.5Debye),它显然不会和环己烷同时被洗脱),因此,为了更好地预测洗脱顺序,我们需要一种易获取的、对电荷分布描述更加精细的物理量,于是我们便可对于分子的电荷分布进行中心多级展开:

由此,我们便定义了分子的 电荷(q),偶极矩(μ),四极矩(θ),八级矩(Φ),十六极矩,三十二极矩......理论上,只要我们取的项数足够多,我们便可利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代替积分,以精确计算分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如: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而在通常情况下,只取前几项也可以很好地进行预测。本实验中二茂铁及其乙酰化产物的净电荷均为0,偶极矩依次为:二茂铁0Debye,乙酰二茂铁3.1046Debye,二乙酰二茂铁1.8233Debye,我们看到乙酰二茂铁偶极矩的确比二茂铁增大了,但二乙酰二茂铁偶极矩却比乙酰二茂铁的小,这显然是无法对应实验的洗脱顺序的,但如果我们取到四极距:(Dij=Dji,5个独立变量)


我们看到,如果我们同时考虑了电荷,偶极矩和四极矩,我们的预测便可与实验相符了。如果精确考虑分子与固定相/流动性的相互作用[即吸附能(使用溶剂模型)与溶剂化能(均包含色散校正)]并与色谱理论结合,我们甚至可以预测出一定实验参数下某分子的保留时间,而无需反复试验来确认合适的洗脱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