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仁之乱”的最后,没有战败的西军为什么要对东军让步?
本鬼在前文《山名宗全的西军为什么会成为“应仁之乱”名义上的失败者?》中提到,“应仁之乱”的结局是西军以废除自己拥立的“西幕府”和“西阵南帝”为条件,与东军达成了和议。结果是西军成了“应仁之乱”名义上的失败者,山名家也因此退出了近畿和幕府中央,逐渐衰落。
不过有人感到奇怪的是,直到“应仁之乱”结束,西军都保持了与东军“五五开”的局势,在战场上根本没有失败。而在西军让步之后,退出了近畿和幕府中央的山名家再也没有出现在日本历史舞台的中心。那么没有战败的西军为什么要对东军让步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应仁元年(1467年)八月,随着大内政弘上洛、足利义视建立“西幕府”和“西阵南帝”的出现,西军获得了优势。获得优势的西军虽然将东军压缩在几个据点之内,但一直无法攻克,战局陷入僵持。就在西军占优并与东军长期对峙的几年里,出现了两个不利于西军的变化:
第一,因为参加“应仁之乱”的守护大名陷在了京都,所以被守护大名压制的国人众和豪族开始搞事,“下克上”不断涌现。东军领袖细川家的领地大多位于近畿周边,而且细川家此时已经在这些领地上经营了几十年的时间。细川家的领地虽然也有“下克上”,但压力相对较小。
与之相比,西军领袖山名家的领地大多远离近畿,而且还被东军的领地隔开。另外,山名家的不少领地都是控制时间不长(如播磨),领内和周边存在大量棘手的敌对势力。因此“下克上”对山名家的压力要大于细川家,西军没能攻克东军大本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领地不稳。
第二,文明三年(1471年),东军成功地说服西军大将、越前守护斯波家的家臣朝仓孝景跳反到了东军。朝仓孝景是西军三大主力武将之一(另外两个是山名宗全和大内政弘),他的叛变严重削弱了西军的军事力量并沉重打击了西军的士气,西军基本丧失打败东军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朝仓孝景投奔东军的主要条件是东军答应任命朝仓孝景为越前守护,西军由此失去了越前国。西军最重要的补给线就是通过海路将物资运到越前,然后再通过越前送到京都。朝仓孝景的叛变直接切断了西军最重要的补给线,导致西军的后勤压力要远大于东军。
正因如此,西军要比东军更希望停战,山名宗全就是如此。文明五年(1473年),山名宗全病死,其孙山名政丰继任西军统帅。山名政丰的个人威望和能力远不如祖父,山名宗全都有点扛不住的压力,他自然更扛不住。于是山名政丰上任后便大力推动和议,越快停战越好。
综上所述,虽然西军在战场上并没有输给东军,甚至还略占优势,但东军在谈判桌上获得了更多的筹码。正因如此,“应仁之乱”最后是以西军向东军让步而宣告结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