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降神——非原创——网络搜集整理

“机械降神”这一说法来自希腊古典戏剧,指意料外的、突然的、牵强的解围角色、手段或事件,在虚构作品内,突然引入来为紧张情节或场面解围。近似词有天降神兵、有如神助等。在古希腊戏剧,当剧情陷入胶着,困境难以解决时,突然出现拥有强大力量的神将难题解决,令故事得以收拾。利用起重机或起升机的机关,将扮演神的下等演员载送至舞台上。这种表演手法是人为的,制造出意料之外的剧情大逆转。
拉丁语词组Deus ex machina(英译:God from the machine)翻译自希腊语ἀπό μηχανῆς θεός(apò mēkhanḗs theós),意思是机关跑出的神,中文一般翻译为舞台机关送神、机械降神、机器神、解围之神
这种手法通常被评论家认为是不高明的说书技巧,因为它破坏了故事的内在逻辑,纵使有时候会为了这个理由而故意采用。继亚里士多德之后,文艺复兴时期评论家将其视为一种迂拙的情节计策,虽然其仍然受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将此计策用在《皆大欢喜》、《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和《冬天的故事》。19世纪末,尼采批评欧里庇得斯透过这种计策将悲剧因素制造成乐观的类型,并促使他高度怀疑戏剧《blissful delight in life》是“希腊快乐”(Greek cheerfulness)。
尼采认为deus ex machina对苏格拉底文化恰好对症下药,重视文化知识过于酒神节的音乐并最终导致死亡的悲剧:
机翻(但新的非酒神精神在新戏剧的结局中最为明显。在旧悲剧的结尾,有一种形而上学的和解,没有这种和解,我们就不可能想象我们对悲剧的喜悦;也许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和解声调与科隆纳斯最纯粹的无神论相呼应。现在,一旦悲剧失去了音乐的天才,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就死了:那形而上学的安慰现在在哪里呢?因此,寻求一种悲剧性的不和谐的解决办法;这位英雄受到命运的充分折磨,在庄严的婚姻和神圣荣誉的象征中赢得了他应得的报酬。这位英雄成了角斗士,一旦他受到令人满意的剥落和伤疤,就获得了自由。形而上的慰藉被狄俄斯的《马舍》驱逐了。)
尼采认为,deus ex machina制造出虚假的慰藉感觉,这是不应该寻求的现象,这种情节计策的诋毁普遍出现在评论意见中。一些20世纪的修正主义者的评论,建议deus ex machina不能在简化的用语中被查看,并主张此种计策是凡人“刺探”与神的关系。拉什瑞姆(Rush Rehm)特别引用希腊悲剧的例子,其中deus ex machina提供复杂化角色的生活和态度,当面临神的同时为观众带来戏剧的尾声。
简而言之,事情的矛盾已近乎无法解决了,只能通过比较突兀的强大力量解决得到圆满的喜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