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最新发现,新物质M47延寿25%!还能调节昼夜节律,降低患癌风险
这里是只做最硬核续命学研究的时光派,专注“长寿科技”科普。日以继夜翻阅文献撰稿只为给你带来最新、最全前沿抗衰资讯,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和疑惑;日更动力源自你的关注与分享,抗衰路上与你并肩同行!
大家是不是每天晚上到了固定的时间就昏昏欲睡?每次接近吃饭的时间又开始饥肠辘辘?这种在日常中已形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就是我们的昼夜节律(也叫生物钟)。
一旦昼夜节律受到干扰,则会对正常的激素释放和蛋白质合成过程也造成影响,从而提高正常细胞的患癌几率并缩短健康期[1]。
但,若是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去调控易癌变细胞的昼夜节律呢?
11月8日,伊斯坦布尔大学生物工程课题组于《Nature》子刊重磅发文,发现了一种可以调控昼夜节律的类似药物的分子,当作用于易患癌症的小鼠时,不仅显著降低了小鼠患癌的风险,还能将健康寿命有效延长25%[2]!
昼夜交替之时,“光”成为机体的第一感知元素,此时,体内可感受光线变化的隐花色素(CRY)蛋白开始集中精神,进行昼夜节律的调控工作[3]。
No.1
大浪淘沙,昼夜节律杀手——M47的发现
因此,研究人员抓住CRY这一与昼夜节律紧密相关的蛋白,进行重点研究。根据CRY蛋白的分子结构,筛选出了200种可与CRY蛋白结合但未进行过功能鉴定的小分子化合物,再将它们施加到不同浓度的人骨肉瘤细胞上。
在这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组分子,可以将人骨肉瘤细胞的节律周期延长或缩短1小时以上,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造成负面影响。而这个调控节律的杀手就名为——M47[2]。
图注:A:M47分子结构;B:M47影响人肉骨瘤细胞的节律变化
No.2
M47与CRY1不得不说的缘分
动物的CRY蛋白分为CRY1和CRY2,均可对生物钟功能做出有效调节。
实验发现,M47会选择性地与CRY1结合,并通过CRY1发挥对昼夜节律的调控作用。
研究人员继续对人骨肉瘤细胞进行分析,其中,M47显著提高CRY1的泛素化水平,从而破坏CRY1的稳定性,但并未对CRY2造成丝毫影响[2]。
图注:C:M47对CRY1的表达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D:M47对CRY2的表达不具显著影响;E:M47与CRY1结合的抽象分子图
进一步分析表明,人骨肉瘤细胞中CLOCK(时钟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看来M47并不是通过基因途径调控的昼夜节律。在随后的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中,终于发现激活转录和调节节律的REV-ERBα(蛋白受体)含量显著增多[2]。
说明,M47是在蛋白质水平上发挥对CRY1的影响。
图注:左:M47对生物钟基因CLOCK的表达未呈显著影响;中:M47在蛋白质水平上影响CRY1的表达;右:M47对CRY2的表达未呈显著影响
综上,所有结果表明,M47是一种有希望通过抑制CRY1的含量调节昼夜节律的有效分子。
既然M47可在体外改变细胞的昼夜节律,那么它在体内的表现是否一如往常?
No.1
M47:降低癌症易感率,提高健康生命期
研究人员决定先以易癌变的细胞试试水。
实验通过向不含p53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也是异常细胞)注射M47,发现细胞凋亡标志物(半胱天冬酶-3)的含量显著升高。说明M47可降低CRY1的表达含量,从而调控昼夜节律,使异常细胞还没来得及癌变就匆匆而亡[2]。
图注:半胱天冬酶-3的含量随M47浓度的提高而上升
并且研究人员还发现,当向易患癌症的雄性小鼠注射50 mg/kg的M47连续7周后,小鼠体内CRY1的含量在各组织中均显著降低,且小鼠的中位寿命从24周达到了29.5周,整整延长25%[2]。M47能通过降低患癌风险从而延长健康寿命[2]。
图注:小鼠的健康寿命(绿线为对照组,红线为M47注射处理组)
No.2
毒性验证:相对安全
最后,研究人员为验证M47的安全性,对小鼠分别注射不同浓度的M47,找到了最佳耐受浓度:5和80 mg/kg。并折中选取60 mg/kg的浓度,按照一天一次的频率,对小鼠连续注射14天。
结果发现,除了注射当天的平均体重下降幅度最大(为3.7%),可能在使用初期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但在随后几天内并未出现任何临床不良症状,而且体重也逐渐恢复了上来[2]。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M47只要在小鼠耐受的范围内注射,总的来说是相对安全的。
图注:A:小鼠体温变化;B:小鼠体重变化
综上,M47可以选择性抑制CRY1的表达,调控易癌变细胞的昼夜节律,促进细胞凋亡,降低患癌风险,从而有效延长健康寿命。在未来,M47或许就可成为一个有效的抑癌剂而应用于临床。
时光派点评
让破坏昼夜节律、促进细胞凋亡的杀手摇身一变,成为预防癌细胞增殖并延长寿命的有效分子,这大抵也是现代生物医学的一种浪漫转换手段。
通过本章的实验,派派不禁燃起热切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新型抑癌分子被开发出来,从此,不要让癌症成为我们追求长寿道路上的绊脚石。
参考文献
[1]Logan, R. W., & McClung, C. A. (2019). Rhythms of life: circadian disruption and brain disorders across the lifespa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1), 49–65. https://doi.org/10.1038/s41583-018-0088-y
[2]Gul, S., Akyel, Y. K., Gul, Z. M., Isin, S., Ozcan, O., Korkmaz, T., Selvi, S., Danis, I., Ipek, O. S., Aygenli, F., Taskin, A. C., Akarlar, B. A., Ozlu, N., Ozturk, N., Ozturk, N., Ünal, D. Ö., Guzel, M., Turkay, M., Okyar, A., & Kavakli, I. H. (2022). Discovery of a small molecule that selectively destabilizes Cryptochrome 1 and enhances life span in p53 knockout mi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13(1), 6742.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4582-1
[3]Cao, X., Yang, Y., Selby, C. P., Liu, Z., & Sancar, A. (2021).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repressive phase of the mammalian circadian clock.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8(2), e2021174118. https://doi.org/10.1073/pnas.202117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