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潜龙勿用”的智慧
在《三国志》中,有资格独占一篇传记的人物并不多,连威震华夏的关羽都要跟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共用一篇传记,而诸葛亮却是为数不多的独占一篇传记的人。不仅如此,陈寿还在诸葛亮的传记之后附了一篇《上<诸葛亮表>集》,跟前面的传记互相印证、互为补充,对诸葛亮的评价也颇高,可以说,诸葛亮在《三国志》中几乎承载了陈寿的所有敬佩与赞美。
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作者以《三国志》中“凡三往,乃见”、《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上<诸葛亮表>集》中“三顾亮于草庐之中”等记载为原型,演义出一段精彩故事。求贤若渴的刘备刚到隆中就听到了平民百姓在唱诸葛亮作词作曲的歌,初步领略了诸葛亮的非凡才艺,第一次自报家门就被诸葛亮门前的小童一句“我记不得许多名字”逼得再次放低姿态,连官职和爵位都暂时摘掉了,还吃了小童的“闭门羹”,返回路上又被崔州平泼了一头冷水。
毫无疑问,刘备一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显然是故意不在家的,因为之前徐庶主动上门请过他一次,介绍了刘备求贤若渴的优点,而诸葛亮之所以对徐庶翻脸,就是因为他能力出众、高风亮节,有“卧龙”、“伏龙”之称,懂得什么叫“潜龙勿用”。所谓潜龙勿用,就是要用“不表现”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这是高深的辩证思维,实践起来很难。诸葛亮并没有刻意表现自己的才能,甚至没露面,但他的才能却被刘备清晰地感受到了。就是因为他把平时的功夫下到了,用文艺创作丰富了平民百姓的精神世界,用自己的高风亮节感染了身边的小童,让刘备未见其人,已知其能。诸葛亮没有直接针对刘备表现自己的才能,却能依靠群众宣传自己的超世之才,这就叫“潜龙勿用”。至于崔州平,应该是诸葛亮或司马徽安排在隆中盯梢的,为的是试探刘备,看看刘备是否真的求贤若渴,泼冷水是为了试探刘备的决心和意志是否坚定。而诸葛亮的第二次不在家同样是在试探刘备的诚意,所以崔州平明知道刘备想见诸葛亮,还邀请诸葛亮离家旅行,毫无疑问是故意为之。要知道,被张飞称为“腐儒”的崔州平也不是寻常书生,据《崔氏谱》记载,他是太尉崔烈之子。
而二顾茅庐时,在酒馆唱歌的石韬和孟建应该是给诸葛亮盯梢的第二路人马,明显是安排好的,让刘备看到诸葛亮“谈笑有鸿儒”的高雅情操。至于诸葛均和黄承彦的出现,应该就是巧合,毕竟诸葛亮的弟弟在不在家、老丈人登不登门,不是谁能指挥的。但“人伴贤良品自高”,诸葛亮的亲人中真没有修养低的,每一个都让刘备敬佩不已。黄承彦跟荆州牧刘表是连襟,也是一位名士。据《襄阳记》记载,当初是黄承彦主动上门请诸葛亮当女婿的。黄承彦的女儿才华出众,唯一缺点就是长得丑,黄头发黑皮肤,跟八尺身材、帅气逼人的诸葛亮长得很不般配,令当时的很多人都编顺口溜吐槽诸葛亮的择偶眼光。但全面分析这段婚姻,我们能发现,诸葛亮是太山郡郡丞诸葛珪之子,门第上跟黄承彦之女门当户对,才华上又恰好相配。至于外貌,是天赐的,在整容技术不发达的当时根本无法改变。择偶要综合考量、长远考虑,外貌协会难以长久,这一点从董卓和吕布的下场中能够得到印证。由于诸葛亮能力出众、品德高尚,且外貌俊朗,即使不主动考虑终身大事,也还是有黄承彦这样的名士主动登门提亲,诸葛亮真的如徐庶所说“可就见,不可屈致”,连老丈人都要上门求姑爷答应,真的令人羡慕不已。刘备三次登门都没遇见诸葛亮之妻,可能是因为黄承彦把女儿接回娘家了。刘备频繁拜访,女眷在家确实多有不便。
而刘备的第三次登门,就是诸葛亮对他的最后考验了,诸葛亮的高卧不起应该是有意为之,毕竟《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懂法术的,能预判很多事情。行百里者半九十,刘备从始至终保持着“猥自枉屈”的姿态,始终如一,所以才能见到诸葛亮,请出诸葛亮。
诸葛亮高卧隆中,像姜太公钓鱼一样等待愿者上钩的悠闲洒脱太令人神往了。但是,现代人一定要清楚,诸葛亮的品德、气节乃至考虑问题的思维、做事严谨的态度都可以学习,唯独高卧隆中的做法只能瞻仰,不能模仿。原因很简单,“潜龙勿用”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才能和品德要达到“龙”的境界。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那么,什么样的人堪称为龙呢?《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说过,至少要堪称世之英雄,像龙一样能升能隐,乘时变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能顺应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实践力,极大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人。这样的人,至少要具备“仁”、“礼”、“义”、“正”四大德。这些品德都是在中国人顺应自然的实践中得出的,诸葛亮的躬耕陇亩并非谋生手段,他是名士,不用劳动也可以安度一生。躬耕是为了观察四时变化、领会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积累实践经验,从而修炼高深智慧。诸葛亮《隆中对》理论的成熟就与此相关。“潜龙勿用”的首要前提是能力和品德必须堪称为龙,在此前提下才有权力隐而不发。在隐而不发的过程中,要做到不为世俗所转移,不求虚名,就像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做法不被大多数人认可、择偶眼光还被大多数人怀疑一样,即便如此,作为不被世人肯定的隐士也不会感到苦闷。考察“潜龙”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所作所为是否有益于大众。有益于大众的事就要做,无益于大众的事决不能做。作为龙,理想信念必须坚定,只要坚信是对的,就不能改变。《三国演义》塑造的诸葛亮形象就是这样,隆中百姓在他的教化下过得相当幸福,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理由也是拯救天下苍生。只有心怀天下的人,才有资格称龙。正史中的诸葛亮也具备“龙”的条件,陈寿赞美他“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真的堪称人中龙凤了。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确实是肺腑之言,他自比管仲、乐毅,比的不是功绩,而是能力与品德。至于能否出山建功立业,就要看是否有贵人真心实意给他舞台了,这就叫守时待命。
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百年难遇,所以“潜龙勿用”的实践风格还是不要随便模仿了。要模仿的话,还是以赵云为榜样比较合适。要像赵云一样,坚持心中的理想,在实践中、工作中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修炼本领,当找到了值得追随的贵人,就一心一意辅佐,兢兢业业尽责,做个老实人。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经常牢骚满腹,虽然跟老板关系最近,但也难免恃宠而骄拖后腿。赵云永远不会拖后腿,他是个老实人,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不会掉链子,也不会吃亏,这才是值得普通人学习的好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