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重读《安娜•卡特尼娜》1

2023-08-15 03:55 作者:还咯科学技術局  | 我要投稿

初读《安娜•卡特尼娜》是在大概4年前。实际来说,基本上所有剧情在此次重读前全部忘光了,但开始读之后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当然,两次都是上海译文出版社。 现在回想起来,《安娜•卡特尼娜》和我同时期所看的《包法利夫人》算是我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启蒙读物,虽然《安娜•卡特尼娜》的中心思想所传递的家庭观念现在看来是保守而父权制的。 这个专栏可能会写上几篇,边读边写,记录为主。 一、奥布隆斯基家的矛盾

小说从奥布隆斯基与其妻子的矛盾开始写起。奥布隆斯基是安娜的哥哥,他因为与家庭教师偷情的事情暴露而同其妻子多莉产生矛盾,于是他意图让妹妹从圣彼得堡来到莫斯科给她的嫂子做做思想工作,缓解他们夫妇间的矛盾。 奥布隆斯基是一个在他人看来温顺、有礼节、热情的不招人讨厌的人,当别人和他在一起时不会感到不愉快,但又不会很重要的那类人。原文中的一段描写可以很大程度上窥见他的性格:

“斯捷潘·阿尔卡季奇订的是一份自由主义报纸,不是极端自由主义的,而是多数人赞成的那种自由主义。尽管他其实对科学、艺术和政治都不感兴趣,但他坚决拥护多数人和他订的报纸对这三类问题所持的观点,并且随着多数人观点的改变而改变,或者毋宁说,他并不改变观点,而是观点本身在他头脑中不知不觉地变化着。”

奥布隆斯基或许曾经很爱多莉,但是现在,多莉已经年老色衰,特别是为他生了好几个孩子之后,已经远不如她年轻的时候了。所以他觉得他会与家庭教师发生关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而多莉在这几天一直躲在房间里发着脾气,家里一团糟,孩子甚至一天都没能吃上饭,但她已经疲于各种家庭事务了,她在不断的纠结。

“看见丈夫进来,她把手伸到小柜子的抽屉里,像是在寻找什么,丈夫走到她跟前,她才回过头望望他。她原想装出一副严厉而坚决的面孔,可是却流露出慌乱和痛苦的神情。”

这里是说多莉在假装收拾行李。其实她在等待,等待一个体面地结束这场争吵的方式,她知道自己已经困在这个家庭中,她离不开她的丈夫了。所以,她在等待着、期待着安娜的到来,说几句好听的话,让她能够谅解丈夫。 二、莱温的爱情

莱温本科毕业,是一名知识分子,继承了父母在乡下的遗产,经营着一个庄园。这个冬天来到莫斯科,是为了多莉的三妹基季而来。 莱温和基季三姐妹以前总在一起玩,而且和基季的哥哥关系很好。他以前钟情过多莉,但多莉马上就嫁给了奥布隆斯基,后来又喜欢上二姐,但她紧接着也出嫁了。莱温大学毕业时基季还是个孩子,而且在基季的哥哥溺死后很少与她们来往。这个初冬莱温来过一次莫斯科,见到了基季一家人,很快就被迷住了。他开始在各种舞会上寻找基季的身影,不断打造自己与这个十八岁少女相遇的机会,但是在不断的纠结与自卑情绪的引导中回到乡下,而这次,又在不断的犹豫与决定中来到莫斯科:向基季求婚。 所以他找到了奥布隆斯基打探基季的消息。当然,结果是基季拒绝了他的求婚,因为当时弗龙斯基正在追求她,她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 在参加了一场舞会后,莱温回到了乡下。 暂时的读书进度截止到莱温回到乡下投入以往的生活中,以直到现在看的篇幅的话,我很喜欢莱温这个角色。 莱温对爱情有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幻想,他渴望柏拉图式的爱情,可是在与奥布隆斯基的辩论中又陷入犹豫,因为他曾经也为自己爱情的归属而不断纠结、做过选择。 莱温在莫斯科见过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谢尔盖后,打听到他另一个哥哥尼古拉也在莫斯科,谢尔盖才为他还上一笔债务,莱温很迫不及待地想去看望尼古拉,他很同情这个哥哥,他认为曾经所有人,包括他,都不理解哥哥,但是现在他理解了他,于是他想帮助他,又或者是由于别的原因。莱温与奥布隆斯基吃过了晚饭,又去求婚失败,第二天才去看望尼古拉哥哥。在我看来,莱温内心中对于看望尼古拉哥哥一件事是有点逃避的,一方面想要去看他,我觉得是由于寂寞,而一方面又害怕被尼古拉讨厌,害怕面对尼古拉,害怕不知所措。 莱温渴望爱情的原因是在他看来,婚姻是获取幸福所必须的,幸福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在求婚失败以及见过尼古拉后,开始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爱情,是否需要帮助农民(尼古拉是一名共产主义者)。在到达乡下的房子后,这种熟悉的感觉又使他怀疑自己是否舍得丢弃这些旧物。 三、弗龙斯基开始爱上安娜

没太多感想。 四、其他

重复这本书也是因为前几天看到了一个视频,up主重读《安娜》并作解读,我于是想我是否也该重读一下,于是就开始读了。这本书的开头第一句话,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像视频中说的那样,以前总为后半句而悲哀,但是现在看来前半句才是真正的恐怖:人们只有遵循着一种公认的、世俗的、保守的的道路才能够取得所谓的幸福,“相似的幸福”也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可是这个“大家”真的幸福吗?是像奥布隆斯基还是多莉那样的幸福,享受偷情与困于所谓家庭的牢笼? 其实在莱温来到谢尔盖家的时候,作者就已经借由此时谢尔盖与一位哲学教授的争论提出了小说讨论的问题。

“教授在和唯物论者进行激烈的辩论,谢尔盖·科兹内舍夫很关注这场论战,他看了教授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后,写信给他表示不同意见,指责他对唯物论者作了太多的让步。教授立即赶来和他统一看法。他们谈的是一个时髦问题:在人类活动中有没有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之间的界线,如果有,它在哪里?

” “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的界限”问题,在我看来其在小说中所指是“婚姻与爱情”问题,根本上是“理性与感性”问题。婚姻是克制,是协商,是各退一步的妥协,爱情是情欲,是冲动,是来自于理性之外的原始的欲望。

重读《安娜•卡特尼娜》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