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轮网关到日语外来语翻译问题

开头提醒一句,这篇文章里可能有点私货。
先转载一条新闻。2020年3月14日,东京都港区新开业了一座为东京奥运会准备的新火车站。站名不同于一般的站名,起了个不伦不类的名字:【高輪(たかなわ)ゲートウェイ】(高轮Gateway)。

如果是中文,这个夹杂着单词的名称看起来感觉挺洋气的,其实在日语里实在土到掉渣。该方案去年12月一经铁路部门提出,立即遭到了许多东京市民的反对,甚至有高达5万人联名反对活动在开站前夕举行。反对者对于这个不伦不类的站名吐槽主要有三点:
① 汉字+片假名的奇怪搭配在车站当中鹤立鸡群;
② 高轮这个地方和Gateway没有半点关系,其南边的品川站才是真正一定意义上的东京南大门(Gateway),名不副实;
③ 铁路部门还之前搞过一个假的民意投票,同意将该站命名为“高轮”的有约8400票,而同意“高轮Gateway”的仅有36票,铁路部门戏弄民众的做法确实非常不齿。
这里我先科普一点日本铁道的知识:
日本的铁道概念不同于普段中国人所固有的刻板“铁路”印象。日本人喜欢将一切的轨道交通工具(普速快速火车、地铁、轻轨、有轨电车、新干线高速列车)统称为“電車(でんしゃ)”,同时由于日本的电车网络极其发达,可以通往日本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是如同地铁般的通勤化运营,所以日本人的出行都及其依赖电车。

这次所提到的“高轮Gateway”站位于东京山手线和京滨东北线两条铁道干线上,其中山手线是东京的大环线(类似于北京的10号线),而京滨东北线连接了大宫、东京和横滨三大首都圈城市(类似于京津城际铁路)。有人形象地比喻,由于Gateway在英语中有电脑“网关”的含义,所以可以想象出【高轮网关】的情景:

【高輪(たかなわ)ゲートウェイ】这种和洋混杂的站名,在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与广泛。除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网关,东京为了迎接残奥会还在地铁日比谷线新加了【虎(とら)ノ門(もん)Hills】站,更有甚者生将好好的站名后面新续上英文,也就是东急田园都市线的【南町田(みなみまちだ)Grandberry Park】站。三者被铁道迷戏称为“东日本三巨头”,如出一辙。

有的东京网友越来越看不下去这种不正常的文化现象了。如今进入任何日本商场,一定能看见导购栏上满屏令人绝望的片假名。为啥要把这些不和不洋的片假名放给消费者看呢?商场麻烦,消费者也只能通过自己的英语词汇量辨认。但是片假名在日语中象征着“外来、洋气”,商场不用片假名就显不出层次。地味的【背広(せびろ)】(男士西服)【男装(だんそう)】(男装)现如今已经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派手的【スーツ】(Suit)和【メンズ】(Men’s)。这个怪谁呢?大抵也只能怪日语造词的局限性了。

其实日语在以前也不乏一批优秀的翻译。比如说将Club音译成【倶楽部(くらぶ)】,把Concrete音译成【混凝土(こんくりーと)】,真可谓是“信达雅”的巅峰造极。甚至在明治维新后涌现出的大批“和制汉语”,被称作是日语对汉语的一词反哺,将大量的西文词汇调用古汉语典籍翻译成汉字词汇,比如【社会(しゃかい)】、【科学(かがく)】、【共和国(きょうわこく)】、【価値観(かちかん)】、【進化論(しんかろん)】等。

这些词语不仅避免了日语词汇的大量片假化,更由鲁迅等一批学者带回中国,使得汉语避免拉丁化,用上了和制汉语。当今的汉语词汇,有少一半都是和制汉语,科学的专业词汇有八九成是和制汉语,“信达雅”的和制汉语优越性已然不言而喻了。甚至可以做个试验,翻开高中政治必修四的任意一页,是几乎可以用日语汉字读出来的。就连我们熟知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9个词18个字都是和制汉语。古代汉语随着遣隋使遣唐东渡日本,完善了日语,近代日语诞生和制汉语反哺汉语,可以说现代汉语是托了和制汉语的福,走上了发展快车道。要不然,当今的学生们恐怕还在用“德先生”和“赛先生”吧。

不过不容小觑的是,这种词语直接照搬西化的使用不止是日语的当代通病,现代汉语也出现了雷同的前兆。当今人们的交流,多少人开始习惯于口头故意拽英语词汇,又有多少电视广告和商业招牌使用英语词汇和英语广告变成标配?2015年5月19日,《人民日报》特别发表社论《汉语中生硬混入英文矫揉造作》批判了这种文化现象。保持母语书面表达的纯洁性,日语想再开发一波和制汉语已经很难了(详见日语有机物令人想要切腹的命名方式),然而汉语还具有极大潜力。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事物,都成功避免了使用“AI”等外来语的单一表达,而使用了我们自己的语言进行翻译。这足以证明汉语优越的创造力。

东京可能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轮网关”,至于未来的北京和中国如何?这个在我们新一代汉语使用者之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