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的中年大叔-极真空手道上段回蹴技法探究(柔韧性不佳者必见)


身体柔韧性好的人无法体会身体僵硬的痛苦,尤其无法理解想使用上段回蹴(这个字读[cù])技法中年大叔的辛苦。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总结几点即使是身体僵硬的中年人也能踢出上段的提示。
首先声明,对于有追求的年轻人来说可以作为一种参考。这种变通方法并不能让你华丽地踢出一道漂亮的弧线来完成上段回蹴。

而对于无法完成上段回蹴身体僵硬的中年空手道家们,怎样才能踢出具有威胁的上段回蹴呢?这就是本期专栏文章思考和探讨的主题。
(一)改变身体位置

请比较这两张上段回蹴的图片,图片上半部分是典型的身体柔软者的上段回蹴,这对于身体僵硬的中年人来说,想要模仿这个动作肯定会备受挫折。
相对地看图片下半部分,也是踢到对方脸的上段回蹴,可是身体位置发生了明显改变,这张图其实来自于大山倍达撰写的《力量空手道》一书。

是不是觉得令人诧异,原来50年前的回蹴样子这么奇怪!那为什么以前会这么踢呢?
原理是下面这张图(同样来源于《力量空手道》一书)。

三日月蹴也可以用这个动作来踢,相同的启动动作让对手更难以判断是回蹴还是三日月蹴了。(题外话,在《力量空手道》书中已出现三日月蹴的上段技法)
实际上在参考其他一些武道资料时,发现“二轴”运动的概念。这个上段回蹴踢法可以被认为是采用了“二轴”运动原理。

挺直身体的上段回蹴是以正中线为中心旋转的“中心轴”踢腿动作。
而“二轴”运动是指直接起腿从侧面打击对手,在启动时将身体重心压向支撑腿侧。这种起腿方式,会给人一种“相扑·四股”的错觉。

这个动作如果将身体大幅侧倒,可以增加踢腿的高度,但也会由于身体动作幅度变大,造成身体回复过程变长。相对地如果没有有效打击到对手,留下的破绽也会变大。
可是如果我们在“中心轴”踢法中适当增加一点身体的侧倒,可以明显感觉打击力度变强了。
(2)改变脚的方向
很多人在踢前蹴的时候可以踢得很高,踢出上段前蹴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而踢横蹴的时候往往就低了,只能到达中段,甚至只到腰部的位置。而且在做站立的横蹴拉伸开跨动作时候,屁股或腰部会有明显酸疼感。
究其原因就在于髋关节。我们在行走中需要通过髋关节来稳定,而起到稳定髋关节的则主要是由腰方肌,臀中肌,梨状肌三者组成短筋膜链来实现的。现代人由于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往往会造成腰方肌和梨状肌紧张(腰肌劳损是中年大叔的疼),臀中肌乏力,长此以往就造成髋关节的运动范围受到限制。

想要根本地解决开跨问题当然是加强髋关节附近的肌肉锻炼和拉伸,但这并不是我们本次讨论的重点。
前蹴时脚的方向是和地面垂直的,而横蹴时脚的方向是和地面水平的。那折中一下,脚的方向以45°的方式向上踢出,是否可以踢得更高呢?
答案是可以的,原理就是通过控制脚的方向来减少髋关节的活动范围,从而增加踢腿的高度。(第一点侧倒身体来增加抬腿高度,也是利用了减少髋关节活动范围的原理)

上图左侧的脚型是标准漂亮的,而对于身体僵硬的中年人来说,采用右侧的脚型才能达到对手颜面的高度。而且对于身体僵硬的中年人来说,练习虎指攻击的难度比开胯要相对简单些。所以不一定要使用胫骨或脚背攻击,也可以把虎指作为攻击备选项。

(3)改变屈膝动作
正常的上段回蹴的腿部动作是要求折叠膝盖的。把腿想象成双节棍,那膝盖部分就是双节棍中间的活动连接。
通过减少膝盖的折叠也是提高踢腿高度的一个方法。将像双节棍一样的踢腿运动轨迹,变成像棍棒一样打击的踢腿动作。
采用后腿蹬地的启动方法,用力将腿从外侧向内斜上方踢出,尽可能提高踢腿高度。整个发力的感觉就像从泥地里拔出萝卜一样。

因为不怎么折叠膝盖,腿伸直着往斜上方走,缺少弧度。所以最大的缺点是容易撞到对方的下肘部。
(4)使用的时机
通过练习上面的动作来踢上段回蹴,身体僵硬的中年大叔也可以把脚顺利地踢到对手的颜面位置。可是如何来避免动作的缺点呢?
使用的时机就变的非常重要,建议的第一种使用时机是在拳打出后顺势身体侧倒,用同侧腿使出上段回蹴。

建议的第二种使用时机是向斜前方移动并使用同侧拳法后,用对侧腿使出上段回蹴。

当然除了上面两种时机以外,读者们可以自行研发一些其他组合技的使用。重点是这种踢法可以比较好地衔接拳法,而且当对手以为你不能用使用上段腿法来威胁到他的时候,出其不意的上段回蹴就能达到奇效。
(5)写在最后
意识到这种上段回蹴的使用方法,中段回蹴也会改变。比如在使用右侧中段回蹴的时候,身体稍微向左倾斜,踢出的中段威力会有明显变化。
另外以45°脚的方向不折叠膝盖的方式向斜上方踢出中段回蹴,可以用更小的启动角度,更快的动作踢到对手。
当你专注于一种技术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其他的技术。不受年龄和身体状态的束缚,不断地锻炼和挑战自己,感觉到身体出现向好地变化,也许就是空手道的魅力所在吧。
最后,想要放弃上段回蹴身体僵硬的中年大叔们,用上述方法挑战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