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芯粉丝对芯片设计的常见认识误区》
选自【图吧杂谈】为什么IPC或同频性能代表不了芯片设计水平?评论区
感觉龙芯粉丝似乎都有几个认知误区。
一是高估了指令集的难度。其实设计一款新的指令集难度不大,难的是构建基于该指令集的生态,riscv从11年开始推出,到现在这么多年了这么多投入才算有点起色,所以对于实力比龙芯更强的那些公司而言,他们为什么没有推出自己的指令集,往往不是因为不能,而是没必要,因为构建生态的难度太大。
第二是混淆了指令集与架构的区别,指令集是指令集,架构是架构,指令集相当于语法,最后写的作文内容才是架构,同样使用英文,有人的作文写得好,有人写出来的就是流水账,这才是内功。
第三是对芯片的评价指标存在误区。同频性能只是众多评价指标当中的一个,做架构讲的是tradeoff,ppa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ipc追上i3是好事,但是面积呢?功耗呢?
第四承接第三点,完全将主频上不去归结为工艺的原因,其实是不对的,主频跟工艺节点相关,但是设计不行再好的工艺频率还是上不去,同样只要设计优秀,工艺差一点频率还是能上的去,所以龙芯将追求频率视为为错误方向,所以更愿意拿同频性能这一指标说事,这一观点是不可取的,还是那句话,几者之间还是要看设计师的tradeoff。
第五是龙芯粉太高估龙芯的实力了,为什么会有授权华为,让华为这种巨头跟着龙芯走或者试图达成华为做手机端,龙芯做pc端这种默契,华为图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