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超物理建筑学
注:原拟的正文标题为“极乐迪斯科:亚唯物主义综述中的超物理建筑学在何种意义上不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存在”,此处我决定只取关键词作为正式标题。 他总会反复提及一个主题:思想与物质的基本关系。他在笔记中写道:“我们可能已经发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普罗阶级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拥护是*如此热烈*,甚至足以让他们的信念在物质世界中化为实体,成为一种革命的‘原质’。尼尔森曾推测,只要这种原质积累足够的能量,就有可能*影响到*周遭的物质实体。*亚唯物主义*由此得名。
这似乎只是在描述一种必修四式的唯心主义:只要我想,那么就会存在。 但是,在游戏中置于如此核心的延伸读本中放上这么一段唯心主义呓语的设定,作者又似乎没有这样敷衍的理由。 接下来的一段描述是这样的: 还有人声称在原质的三级功效之下,人民会免于饥饿,肉体与精神的疾病之苦。在晚年留下的作品中,尼尔森曾构思过一种*超物理建筑学*:无视*资产阶级的物理法则*,通过人民的革命信念维持建筑结构的完整性。
这里的指向性似乎变得明确了一些。作者对“建筑学”进行举例强调,对于我而言,很难让我忽略阿尔都塞是如何描述意识形态建筑的: ……如果我们要给出意识形态的具体存在形式,更好的办法是把它比作“水泥”,而不是比作大楼的某一层。事实上,意识形态渗透到了大厦每一个房间的各个角落:渗透到了每个个人与他们的全部实践、与他们的所有对象的关系中,渗透到了他们与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关系中,渗透到了他们与经济实践和政治实践的关系中,渗透到了各种“个人的”关系中,等等。意识形态就是那种在社会中起区分和粘合作用的东西,无论所涉及到的是技术区分还是阶级区分。意识形态是对整个社会的存在来说不可或缺的一种客观现实。
我在思考一种,游戏文本中的建筑学所映射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学,而是意识形态学的可能性。因为对于阿尔都塞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现实的建筑,甚至比钢筋水泥更加靠近现实,靠近实在界。 (有趣的是,文本中也数次提到了“原质”一词,而原质正是实在界的另一个称呼。不过,这篇文章并不打算对实在界展开科普,仅仅作为一个对于我“作者并不是在描述一个极其蛇皮的唯心主义靶子”观点的论证即可。) 带着这样的想法,让我们来看齐泽克在谈及虚拟性的一段论述: 我们是否意识到今天我们的信仰在多大程度上是虚拟的?我说的虚拟是指,在这种情况下假定归因于他者。但他者是虚拟的,不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人必须去相信,只需要假设他人相信就好了。一个基本得令我尴尬的例子:你是小孩的父母,小孩问你“圣诞老人真实存在吗?”你会肯定他。但是你的同事问你,你就会回答“不,我只是假装相信,因为我不想让孩子失望。”然后圣诞节游戏继续进行。别人问小孩同样的问题,他们会回答“不,我们只是装幼稚,为了不让父母失望,我们才能拿到礼物。”但这种现象不仅限于小孩,甚至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也是如此,比方说(中略)……也就是说,有一些纯粹的虚拟存在,我们不想让它们失望,它们必须保持清白,因此我们必须假装。所以悖论在于尽管没人相信,但每个人假定他人相信,这就够了。信仰这样结构了现实,它起作用了。
将上述两段引用的片段相结合,我们就可以一窥意识形态是如何“是”现实的。(而不是意识形态如何影响现实。影响一词其实是在说意识形态并不是现实,或者说至少不是现实本身的一部分。根据这种说法,意识形态就好像是随着某个节点突然降临世间的。)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现实的重要部分:我想做某事或者我相信某事和后续某事的发生不是可以分割的独立存在。 信仰和“现实”不是上下层关系,而是处于一套衔接另一套的辩证的螺旋。信仰决定了我接下来要做的事,但信仰同时也是被过去发生过的事决定的一件事。 而齐泽克则完整了这一理论:不仅“相信”可以影响现实,“不相信”同样可以影响现实。 再回到游戏文本之中。现在,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借尼尔森之口表达的超物理建筑学,其中所谓的建筑结构恐怕从来就不是钢筋水泥的建筑,而是意识形态建筑。 文本中提到的“无视资产阶级的物理法则”,于是也可以理解为对于“信仰和现实具有上下层关系”这种意识形态法则的否定和超越。 对超物理建筑学的描述的结尾是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尼尔森是洞察到金融系统正是基于同样的信念原则才得以运转,那么建筑系统又何尝不可呢?
这难道不就是对齐泽克那段论述的映射式总结吗?不同点在于,齐泽克通过洞察到政治和日常体系是以这样一种信念原则(往往被大多数的人忽视的,“信仰结构了现实,它起作用了”)运转的,才完整了“意识形态建筑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