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次级防御机制:压抑

次级防御机制:压抑
压抑的含义:
压抑指潜意识地遗忘或忽略
根据早期驱力理论的观点
即本能冲动和情感会渴求释放
但同时被某种力量所抑制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本质上不过是回避,可使人从意识上远离烦恼”
他发现在创伤体验中存在大量的压抑
例如遭受强奸或虐待的受害者
会在事后难以回忆当时的情景
个体通常无法自主回忆特定恐怖及危险事件的经过
但又时常闪回创伤场面的记忆片段
这一现象被弗洛伊德称为“压抑后的重现”
但是并不能完全用压抑来解释这类创伤导致的记忆缺失
因为在极端压力情景下
用于储存情景记忆(事情发生缘由和“我”的做法)的大脑海马体功能会因创伤而停止运行
创伤发生时,肾上腺皮质激素持续升高
导致大脑海马体功能受抑制使情景记忆失去作用
而创伤之后又可能会出现语义记忆(第三视角回忆)、步骤记忆(身体客观体验)、情绪记忆(感受),但不一定会出现情景记忆
压抑的表现:
压抑的主要表现是应对发育阶段中
那些自然出现了但难以实现且被禁止的欲望
例如儿童期最早将俄狄浦斯期与爱烈屈拉期
倾向异性客体的欲望压抑进入潜意识
如果个体只有在应对连续和完整自我的过程中
才能逐渐减少使用压抑来处理冲动烦恼
如果个体早期认同缺陷
将倾向于更多使用初级的防御机制(否认、投射和分裂)来处理不良感受
压抑的次要表现是遗忘自己不满意的
弗洛伊德称之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现象”
例如,突然忘记某人的名字
实际上可能是潜意识中对那个人心存不满
人生苦短,大多数人经常能记住自己快乐的回忆
而有些患者却经常压抑自己快乐的回忆以觉得失落与悔恨
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压抑过程
总是完全觉知自己的内心冲突必然内耗而不堪重负
压抑的利弊:
压抑的主要优势在于能自动处理着
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计其数的焦虑
弗洛伊德一开始就认为压抑是所有防御的“鼻祖”
(经典的论点是许多防御机制的基础)
因此压抑也被归为次级而非初级的防御机制
例如,在反向形成防御中,是将某一态度反转由恨转爱,崇拜变蔑视
其原始情绪其实受到了压抑(或否认)
(压抑与否认的区别是
压抑不能被意识所察觉,否认恰恰相反)
压抑的明显弊端在于产生过大的焦虑与感知压力
如果对压抑的过度依赖可能会产生癔症
也可能导致继发性焦虑
在“神经症悖论”中提到
试图遏制一种焦虑会导致更多焦虑
即想要消灭欲望是一种更大的欲望
让你不要想什么你可能更会想
长期僵化压抑的机制可能会导致病理性压抑
人们争先恐后的想要消除欲望、摆脱禁忌
殊不知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欲望控制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