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杂谈04-4】理想社会Part.3

2023-10-06 17:50 作者:天才美少男xty  | 我要投稿

(审核求求了,给我过吧,🙏🙏🙏,你别激动,把文章意思看明白再退回)

(还有别一看到就退,看完把问题一起说行不?)


我所认为的理想社会

    在第一部分中,我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了我以及我这类人为什么会去思考、追求理想社会;第二部分,则是作为第一部分中一些内容的延伸,同时它们也包括了一些我认为我先前作品中有所遗漏的话题,作为一种补充说明;那么在这最后一部分,我就来谈谈我所认为的理想社会到底是怎样的。

  • 目光的局限性

    我在最开始说过,我将对许多具体问题所得到的答案进行拼凑,在加上我目前对这个社会各个方面的认知,最终得到了我所认为理想社会的一个轮廓,但它终究也只能是一个模糊的轮廓

    且不说我的这些认知是否准确,没有人可以做到面面俱到,更不用说很多事物的发展也完全是不可预测的,历史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反过来,很多人也因为考虑的角度太少了,他们心中的理想社会都过于狭隘和扁平了,因此反倒显得不真实

    比如在伦理方面人们观念的发展,从关于避孕、堕胎,可能再到未来的基因编辑等等;比如对“人”的定义以及分类,也许未来会出现某些基于“精神”的“生物学”分类方法来对“智人”进一步分类,现在比如常在说的LGBT、女权等等,乃至从“能否不断学习”,“是否追寻自洽”来分类;再比如,某个领域突然达成的跨时代性的突破……

    这些汇聚起来,当然也就没有人能够预测社会究竟会向哪里发展,或许会和人体中的细胞一样,高度分化、高度协调,这乍看也是目前的趋势,当然我们人类也可能只是代表了某一类的“细胞”;但也完全有可能在某个时间节点,突然转向个体全能性的进化(卡兹sama!),等等;当然,作为一个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我个人更期望是后者。


    顺便提一下,理想社会当然不可能是“完美”的,它只能是相对而言的,正如快乐和痛苦也是互相依存的,不存在一个只存在快乐的社会;或者可以尝试思考一下,假设把你立即放入你认为的理想社会中,认真思考一下,至少我,并不会觉得我会比现在更快乐,因为我们现在拥有的很多欲望其实本就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我们所生长的这个社会环境中,我们也本就基于这些去设想,这也是目光局限性的一种体现;更多的,我们也这么需要考虑,在那个理想社会中出生的人,是否在我们看来会有所“进步”,比如他们的痛苦只会源于某些科学问题的难以解决,我就觉得已经很足够了。

    我曾经向别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个世界上都是你这样的人,你会觉得很快乐吗?”他说:“那这个世界会变得很无聊。”的确如此,“多样性”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痛苦,而之所以我会觉得快乐,是因为除了我较强的动机之外,我也知道我既然选择如此,就必须舍弃一些事物;我也希望每个思考理想社会的人都能够这么去思考,而不是仅仅是为了当前的利益,去虚伪地附和那些坚定的人,从而再度成为“恶龙”。


    另外,有些人可能对所谓的理想社会有一些固有印象,比如说会忽视个体的自由等等,但并没有人说理想社会会是让人像在流水线工作一样那么不自由,更没有人说这种工作方式一定是最高效率的;我之前也说过,对于同一样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对它们的描述在字面意思上也许还是相反的,整体上的秩序也不并不意味着个体的不自由,它们是可以被统一起来的,比如就像对于人体中的细胞,站在我们的层面上,它们显得“机械”、“不自由”,但在更“高”的层面下,我们完全也可能被如此认为;

    退一步来说,也许理想社会就是这样不自由的社会,但那个时候的人们和如今的我们对“自由”这个词的定义或许也已经不一样了?那是否只要他们认为自由就足够了呢?

    因此,我们在思考这些问题之前,更需要思考一下我们自己对某些概念的定义是否足够清晰,同时它们不可避免、一定存在的局限性又在于何处。


    那么,下文中,我就稍微谈谈对此的一些期望/预想的方向,以及相应的理由了;当然,在第一部分中,我也已经或明或暗地针对一些问题,解释了原因,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向,那么对于它们,在下文中就不会过多提到了。

    至于更具体的措施,即便我的确有某些设想,也自己认为挺对,但说服力的确还不够,因此对此只能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些问题是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更不用说很多信息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也不是透明的;当然,关键在于,当今时代,在这个位上的人,他们可不可能是像我一样的人呢?或者反过来也行,我们这类人,可不可能到这个位置上呢?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 时代的特殊性

    我之所以认为,虽然这个社会几千年来或许确实没变多少,但理想社会目前看来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遥远,而是存在不小的希望,正是因为这个时代在我看来具有空前的特殊性,并且这种特殊性全归功于网络的高度发达,它带来了信息的大爆炸

    尤其是对我们这类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吸取、处理、整合着网络上各式各样的信息,从而我们能够更好地推出一些结论,更快地构建出我们相对自洽的认知结构,所谓网上冲浪,我们冲的无非就是信息的浪潮,也因此它当然是很有意思的;当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这样,这些信息不断地训练着我们的思维,也在不断地激发着我们大脑的潜力。

    换个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差”减少了很多很多。过可能去是“想学但是没机会”,现在更多的是“自己想不想去学”;网上也有不少“学习资源”,或者说“生产资料”都是公开的,比如菜谱、生活中的一些小技巧等等,乃至许多名校课程的资源等等,也有不少人的确在“为爱发电”,去相对不求回报地做一些致力于通向一个更好社会的行为;再比如我,身边缺少同类,那么也正有着网络的存在,我才可以有机会把自己的一些观点相对广泛且高效地传递出去,同时他人也可以从我传递的这些信息中获益。

    不难意识到,至少在信息交流这方面,的确有着向着“大同”发展的一种趋势,或者说,这样一个时代是真正的“百花齐放”,原先压根不可能有所交集的各种思想和三观,得以互相碰撞和融合;不过也的确太多了,这个“养蛊”的过程也的确会比较缓慢,在我看来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很难听到有什么著名哲学理论的提出,但在这种剧变下又似乎本应该有,而原因就在于太难了,个体的思想在这种信息大爆炸下变得空前的复杂和多样化,你很难提出一个相对完美的理论,甚至说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位过去所谓的哲学家


    另外,别的国家怎么样我不知道,我认为,这种时代的特殊性,加上我国的国情,至少我们00年左右出生的一代人,也因此具有了中国特色的特殊性。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思考一下,中国在近几十年来高速发展,当然也不可能不为此付出代价,那么这些代价是什么呢?

    这是知乎上的一段回答:

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 - 倪明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634426960

    对于这些话,我也就不具体分析了,里面显然也有一些观点和我不太相同,但其中所说的“代价”,我觉得描述得还是比较准确的;当然,这种“代价”体现在各个方面,但是对于更具体的也不太能说。

    不过还是要提一下“共情”,可太没影响了。他人的不共情、他人的不自洽要么让我们这类人痛苦得什么都不能干,要么化痛苦为力量,这就是我们的宿命。


    回过来,进而,网络时代的特性放大了这种“代价”,或者说,这些“代价”作为一种后遗症正在借此逐渐爆发出来,当然这也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我们这代人所受到的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是比较“现代”和“先进”的,或者说本就是比较“理想化”的,包括这个时间段我们中国喊的许多“口号”,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等等,且不说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它们的确会不可避免影响到至少是学生们的三观;

    但是,且不说更容易催生出我们这类人,这种思想上的“发展”过快(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超国外),导致这个社会上不同时代的人三观之间差距太大了,或者说就是“代沟”太强烈了,甚至由于不同地区教育观念的发展快慢不同,同时代的人在三观上大差距也大得可怕,那么人们怎么可能自发地去“合作”呢?也因此现在但凡是一个“圈子”,都恶臭得要命;同时,网络,大量的平时被人们忽视的事实会更容易暴露出来,更不用说国外文化对我国的带动,这些会使我们的这些“普世价值观”更加坚定。

    因此,当今社会上的这种矛盾在我看来是很激烈的,我们需要意识到这种“根基不稳”的严重性;当然,也可能只是我们这类人过于倒霉罢了,也不枉我一直倒霉到现在,在这种时代的拉扯下,成为了那些快绷不住的丝线,但也贡献了最多的张力。

    后世的人会怎么评价呢?也许又是一次伟大的跨越,但牺牲了什么呢?

    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因此我们回望过去,也需要看到那些比站着的人更优秀的那些残骸

  • 教育制度

    完全可以说,教育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每一个人都被教育塑造而成;那些贪官污吏,究其根本,还是教育问题,这些是我们需要意识到的;再比如那些恐怖分子,他们或许生来就一直处于某些比如志于“毁灭人类”的“邪教”所构建的狂热的信仰氛围中,那么他又怎么不能够成为“恐怖分子”呢?

    我之前也说过,至少据科学表明,年龄越小,神经可塑性越强,因此教育的重要程度是由前往后依次递减的,但现实当然并非如此。

    在小学之前,父母的影响占绝对主导作用;小学、初中,老师是“次好”的,他们真的有在教学生怎么“做人”吗?学生们也由于父母的差异已经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同时,很多学生根本不是不聪明,只是出于各种原因他们不想学习或是没法认真学习;高中,可能才会碰到比较“好”的老师,但鉴于“象牙塔”外的情况,老师们不得不为学生的高考成绩着想,不得不去忽视了一些事物;大学,学生真的还应该需要老师去教吗?再往上,没经历过,但似乎也挺乱的;最后,踏入社会,不禁感慨,原来我上那么多年学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这段话中所体现的问题请各位自行理解,同时也不难发现,它们几乎环环相扣,当然不仅仅是我说的这个教育方面,在这个社会的任何一个领域,乃至领域之间,都存在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恶性循环;包括上面那段话中的“好”,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说,能不能让更“好”的老师去教更小的学生?可是到底什么才是“好”呢?高学历不一定更会教导他人,但不可否认他们或许也的确可以使学生们从小养成更好的思维方式,因此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之间的互相不理解也是同一个道理。

    那么,最理想的解决方法就是从根源上去改变,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用这些“普世价值观”去教育孩子,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够言传身教,更不用说父母的父母了,或者说,孩子总受限于父母和周身环境在幼时对他们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学校教育难以企及的,同时学校教育也会大大受限于此,很多人无法真正去理解这些价值观正是因为在这之间已经存在断层了。

    比如,有一些有才有德又有钱有权的人,能够意识到这些,并且展开小范围试点,去招募一些“道德”的人统一培养一些孩子,当然也需要有父母愿意为这个项目生孩子,那么这里又要涉及到比如“为什么要生育?”这种问题了,这往往也是我们这一代父母辈没有认真思考过的问题,但只要愿意去思考,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怎么难,但也不妨碍思考这个问题的确是很重要的,那么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回过来,也就是说,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可以抹平这个断层,去建立一座真正的“象牙塔”,去培育出真正“强大”的人才,从而使其逐渐乃至最终取代当前这样的一个社会。

    当然,我不了解具体情况,或许很不现实,或许又其实并不难,只要有人去做;我提出这个设想,只是想要各位更加意识到问题所在,以及改变的方向所在,况且对于这个设想其实很多幻想作品中都有着类似的一些观点。

    那么,退而求其次,我来谈谈当前教育中在我看来最明显的缺陷和疏忽,以示警醒。


    第一,我们需要意识到信息在传播途中的“异化”,换句话说,就是信息传递的不准确。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口传悄悄话”、“你画我猜”等等游戏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再比如信号在传播途中的损耗,游戏中的网络“丢包”等等;

    再比如宗教,它们之所以不被称作“邪教”,就是因为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引人向善,给人以生存的希望,而在宣传以及传承的过程中,总会有些人由于传播中的“异化”曲解了某些事物,因此甚至会导致某些杀戮,导致对所谓“异教徒”的屠杀,根本上违背了这些宗教的初衷;网络上的“梗”也是这个道理,它们在不断地被滥用、异化,乃至几乎没有人会去记得它们最初是如何而来的;因此也不难理解,我们对这些不准确性的毫无防范以及考虑欠缺,很多时候都会造成不小的后果,尤其是对于某些需要准确性的行为。

    当然,正如基因的遗传,同样作为一种遗传信息的传递,其过程中的基因突变、重组并不一定都是无益的,它带来“多样性”,也许某种突变会刚好更适合当前的环境;正如对于网络上的“抽象”这个词,我并不清楚它的源头,但我愿意将其理解为“广泛意义上对社会中某些现象的嘲讽”,这至少对我来说是一种有益的解读;当然,这么来说模因当然也是如此。

    那么,我们能够真正做到避免吗?当然不能。不过,网络,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追根溯源,更准确地理解某样事物,但就算是一模一样的文字表达,情景的细微不同,乃至这些语义在每个人心中细微的不同,包括记忆的模糊和重构也是,对于这些,至少我们目前几乎无法避免。


    第二,意识到抽象和包装,在传播信息的途中,由于越来越多,我们还会进一步用“准确性”换取“时间”或者说“速度”,比如就这句话中的一些词语,它们本身其实也已经是某些信息的一种“包装”,再比如前文所举的“抽象”这个词;并且,这个包装过程有许多都是发生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因此尤其对于一些相对“基本”的概念,比如“我”这个字,我们很难对其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再比如,对于“朋友”这个词,一些人所谓的“朋友”可能很多,但真到危急时刻,可能一分钱都不会给;而有些人,自认为几乎没有“朋友”,但对于一些相对不熟的人,他也总会尝试去帮助他们;这说明二者对于“朋友”这个词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完全不在一个程度上,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其实也无处不充满了这种细微的不理解,于是误解往往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再比如,我刷到过这样一个视频:

    当然,这个问题我也早就思考过了,并且和视频的思路也几乎完全一样;我想说的是,“脏话”随着时代被一层层地包装、一次次地异化,以至于“难以分辨”,当然外语中也是如此,而我们却一直自然而然地在滥用着,因此我们同样可以尝试去追溯这个过程,并从中受益。

    尤其是“文字”这方面,随便找一些词语,我们只要稍微去“咬文嚼字”一下,将它们分成单个字来逐步理解,就会很容易发现其被抽象和包装的一个过程,比如“大家”、“开心”、“方面”、“然后”、“当然”、“里边”、“里面”、“制度”、“政治”、“经济”、“资料”、“资源”、“主义”等等等等;当然,或许我们一开始的时候的确是这么去认识这些新词的,但它们逐渐被“自动化”,成为了相对模糊的概念。

    再比如,网络上的缩写,比如我之前提到过的“ky”当然也是,还有写程序时用的别人的“包”,电子音乐中不计其数的“分类”等等。

    当前时代的确有着分工的趋势,但不可否认,每种分工中最优秀的那些人永远都是那些能够从最“底层”自下而上全面了解的人,只是他们在做其中的某个环节罢了,写程序、搞音乐、玩梗等等等等皆是如此;

    以及,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国人的高“智商”,是否一定程度上和我们使用的文字特征有关呢?相比符号文字,汉字最初由象形,一步步转换到如今的样子,而我们从小也就是一层层逐步学习而来的,那么我们是否从此潜移默化地受益了呢?

    因此,在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对“学科史”的学习,注重学科发展的过程,一步一个脚印,因为这才是符合人类的正常的思维路径,我们从中也能学到很多真正有用的思维方式,更不用说某些概念的定义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如今的教育中却有许多都是“割裂”开来的;同时,对于专精之外社会的各个方面、各行各业也都应该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乃至,学生们能够从小就开始顺着历史的脚步,全方位的,缓缓而自然地与最前沿接轨,能够以一种“俯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人生,从而人与人能够真正地互相理解;当然,这也是我对自己的一个尽可能的要求。

    也因此,我也很讨厌比如“xx主义”、“xx阶级”、“xx党/派”等等这些词汇被滥用,或者反过来说,比如对于我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完美主义”,我就会自己做一个基于常识且比较明确的定义,这也是各个领域很多书本上都会犯的毛病,至少我看不下去。

    另外,对于词义的“模糊”,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词典悖论”,作为一个典型的“自指悖论”,它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但有趣的是,康熙字典》不会像其他词典或字典一样,给出某个“具体”的解释,它更多地会列举出某个字曾经被怎样使用的例子,从而让读者通过自行归纳去理解这个字的模糊的概念,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认知方式。

    当然,和上面一样,抽象和包装所带来的不准确性也能够带来事物的发展,就比如当我们想要寻找某个词去描述某样事物时,往往有时会将别的领域中某个词的意思延伸过来,并且也的确能很生动形象地达到想要的描述效果。


    第三,合理看待统计的思想,这在上一个部分中已经“顺便一提”到过了。

    比如,现在的“考试”这种制度就是基于了“统计”的思想,正如高考,这个制度可能的确比较好地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公平”,但无论考得好还是考得不好,每个人的原因都是各不相同的;

    然而,基于其筛选的目的,就算一个人被过高评价了,他不一定意识得到,就算他意识到了,他的自私也往往不会让他承认,就算他自觉不妥,他如实告知,别人也只会认为他在谦虚和客套;反过来,一个人被低估了,他不一定意识得到,就算他意识到了,他往往也会觉得说了没用,因为别人会认为他会出于自私而说谎。人们就这样又陷入互相不理解的漩涡。

    顺便再进一步谈谈“考试”,且不说试卷的内容是否能够达到筛选相应人才的目的;是否能够准确地评判一个人相应的能力;只有一次是否过于不稳定,因为连小学生做实验都知道数据要做三次取平均;阅卷过程是否草率;分值分配以及题型是否合理;且不谈这些,我认为人与人之间在“做题/分数”上最终还是差不多的,因此,动力和兴趣,或者说“你在这些时间中被塑造出的你的目标,最终是否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是否“道德”;至于如何考察这一点,在这里,至少我可以先说,这完全是有办法解决的。

    回过来,统计的方法的确在某些事情上更有效率,但是当它的确犯错了,并较严重地影响到了一个人,并且在这个人可以给出解释的情况下,不给予其解释和纠正的机会,那这是否是对个体的一种蔑视?是否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对人格尊严权的侵犯?是否是一种侮辱、诽谤、甚至是某种形式的诬告陷害?尤其是对我们这类人来说。

    统计,完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更牺牲“准确性”的抽象和包装,乃至其中的过程和逻辑都完全模糊了,但问题在于,最终总还是由某些人“赋予”其原因,从而才能作出决策,但是这些解释往往是“反智”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走基层”;当然,关于更先进的AI技术我目前还不了解,它们作出决策背后的逻辑是否同样最终还是以一个百分比、一个概率来比较呢?

    至少,我认为在这个每个人都还算有“人权”的时代,“人”是可作为基本单位的那些中最“大”的,你可以“合理”地把人当作人口,但不能“盲目”地,请不要又当又立。

    我听过这样的一句话:“一种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而一种好的制度会使坏人做好事。”当然,现在的制度下这两种现象皆有,比如市场经济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但问题在于,坏人做好事我们并不会认为他是好人,而好人做坏事我们会认为他变成了坏人,我并不认为这种互相不理解可以达成一个更高效率的社会。


    不难理解,以上三点,实际上也可以被认为是同一个问题,也就是人的“割裂”,或者说一种不自洽,只有当我们的认知结构变得更完善,认知的“刻度”变得更小,人与人之间才更可能互相理解;

    以我当前的认知来看,这个社会的复杂性,根源在人,而人的复杂性,在于很多人脑子里就是一团“浆糊”,但是既然这种浆糊能够通过好的教育去改变,去减少复杂性,为什么要自寻麻烦去从社会的层面去亡羊补牢呢?


    最后一点,加强实践

    很显然,学生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很难基于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进行相应的实践,也因此,从小就有一门兴趣爱好确实是非常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并且我们也要尝试在不断学习中将知识尝试运用到其中;

    比如我,就比较缺乏实践,以及我作品中的很多观点,也是通过后来实践的弥补才能够理解到的,以及,在我看来,“电子游戏”也就是当代人缺乏实践的一个体现和必然的产物,当然,你最好是为了赢而去玩。


  • “保障/保险”制度

    首先,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个本身是相对无比复杂和混乱的世界中会出现稳定和秩序呢?”

    很简单,因为我们追求“确定性”,我们想要规避风险,预测未来,这也是我们科学思维所一直倡导的;我们之所以会抱怨,会伤心,就是因为所发生的事情不符合我们的预期,那么我们就会行动起来,尝试将这个未来变成确定的未来,变成事实;

    换个角度来说,基因的诞生本就是意味着某种秩序的诞生,对秩序的追求就是刻在我们基因上的,我们在不断地进行归纳;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不小心摔碎了水杯,那么至少下一次他就会多注意一点,乃至今后他都会养成托着杯底的习惯。

    那么个体如此,社会当然也是如此。

古代巴比伦早期的商业记录记载有,约在5000年前,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商业活动就相当活跃,并扩展到更远的地区寻找交易市场。为了对付运输途中可能遭遇的灾害损失,商人们自发的采用互助共济、分担风险的办法,这个办法规定:如果在运输途中商队有骆驼及货物遇到不测死亡或遗失,由未受损失的商人将所获得利润的一部分,分摊资助给受难者;如果大家都平安到达,则从每个商人的获利中取出一小部分留存,作为下次运输补偿损失的资金来源。

    保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它们所反映的这种“规避风险”的意识,其实就是我们所谓“公平/正义”的本质;同时,这种“你情我愿”,或多或少也体现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而从社会趋势上来看,也能体现“自愿”和“被迫”的某种统一;

    不难理解,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等所有的一切所谓制度,它们最初的目的至少都是如此,当然教育制度也是,它至少也在尝试抹平先天的差距。

    对于经济制度,至少在我看来,当前时代,或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经济的优势会逐渐减少,弊端逐渐加重,而不难发现,计划经济在过去实践中所体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当今其实已经能够很好地被解决了,更何况趋势终究还是“合作”。

    对于法律,就比如对于“精神伤害”这一方面,如果人们都能理解法律“应该”的“目的”,由此出发考虑,那么其实很多问题都会有不一样的、更好的答案。

    ……………………

    这些问题,依然还是一环扣一环,其实思来想去,最终也会回到“教育”、“自洽”、“道德”,所以也才有了前面那些内容。


    唉,总之,我写这些,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拨乱反正”吧,希望某一天这个社会也能给我至少是某种形式上的“拨乱反正”吧,唉。

    

    另外,我在这里也希望各位能够看看我的其他作品,其中会更具体地谈到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概念。


写于2023.10.6


【杂谈04-4】理想社会Part.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