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真题解析】四川美术学院风景园林考研2015初试真题状元复刻!

2020-12-02 17:54 作者:风暴设计教育  | 我要投稿


解析题目:

  • 场地性质为城市广场,占地约6公顷,场地中心有一块接近两层楼高度的下凹空间,高差约5m,需要采取一定设计手法利用和消解高差。

  • 主要人流来向应当是主干道沿线;其他方向因信息不清晰,无法进一步判断。

  • 综合考虑周边要素,场地的出入口设置无特殊限制条件,但沿主干道一线应当入口更加开敞。

  • 形式风格无限制,综合考虑院校特点,建议采用更加有创新性的形式语言

  • 广场不强求无障碍设计,但最好尽可能做到交通的通用性。

方案参考:

设计复盘:

首先进行空间拓扑网络的布局。题目中提到四周都是商业区,且场地性质为广场。首先根据外环境确定四周均需要相对开敞的出入口。其次,结合场地面积,确定空间数量。再次,确定主要空间位置及大小。最后,利用固定住的空间,以空间拓扑结构为依据,确定余下的空间点位及大小。

选定形式构成语言,在初步进行空间造型的基础上,结合入口及内部空间位置,梳理流线,形成流线选线及大致造型。选定的形式语言贯彻到底,切忌形式语言不成体系,语素混杂。

根据上两步形成的初步草图,进行空间形式的固化。深化过程中注意全图同步深化,这一步只需要确定外轮廓关系,抓住软硬质对比即可。

总体来说这一步主要是在上一步基础上进行细化。这一步主要关注双线绘制以增加细节感,具体来说主要是要在硬质内部进行铺装分割线的绘制。

这一步主要进行植物的细化绘制,利用植物的围合强化空间感,注意草坪、列植树、树团、花带的综合运用与搭配。

上色首先给草地涂色,如果时间有限,至少要区分软质草地与硬质铺装。

植物上色统一进行

完成其他要素的颜色绘制

最后利用阴影强化立体感,主要不要湮没细节,同时利用阴影遮挡上色质量不高的内容。要注意图纸的完整性:图名标高比例尺现状红线指北针也应在完成基本绘图工作后加上。



   案例介绍: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2007年,在“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国际竞赛中,袁野、李久太、南旭组成的设计团队所提交的方案——“纪念之路”在来自17个国家的276套方案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并被唐山市政府选定为实施方案。该公园于2008年9月建成,现已成为唐山市乃至全国最为重要的灾难主题纪念性人文景观之一。  

竞赛评审专家评语

• 方案对整个地段处理的比较完整,从规划尺度来说比较有震撼力,并考虑了基地与整个大南湖地区之间的联系,与现有铁路现行尺度平衡。

• 在纵轴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个横轴,在手法上更现代一些,更前卫一些。纪念墙的设计体现出多而丰富的可能性,周边展览的空间扩展的可能性大。

• 遗址和作为静默哀悼的树林之间的对位关系,水池和树木之间以纪念墙和纪念甬道为轴线,两侧一动一静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力量感很强。

• 水面的设计独到,从喧嚣的道路通过水面可以使人的情绪得到平稳过渡;通过水面可以给人一种渴望而不可及的感觉,表达逝者与现实人之间的距离。

• 树林的设计,用树表达生命和一种纪念意义,由此可让人联想到“树葬”和“纪念林地”。

• 运用一片巨大的水面表现出与天空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反射面;中间强烈的人造空间表现出人的能力,体现出一个很自然的主题,表现出大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的设计充分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爱、对科学的探索、对历史的追忆”这一宗旨。通过极为简洁的设计手法,营造出具有强烈纪念性的空间环境,忠实记录这场灾难和逝去的24万生命,告慰死难者,供后人以凭吊与反思,也给生者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纪念过去,面向未来。

该设计最大限度挖掘了基地的潜在优势,通过一条贯穿基地南北最大纵深并通向地震遗址的“纪念之路”和总长近400米的纪念墙把水体和树林分开。

这条新的轴线与基地原有的另一个线性要素——被地震力破坏扭曲的废弃铁轨,分别贯穿基地南北和东西两个方向,从而把整个基地分为四个部分:遗址广场区,水区,林区,碎石区。

两条轴线的交点正处于遗址广场的边缘,地震纪念馆和地震科普馆恰到好处地设置于该核心位置,成为纪念之路的终点和遗址广场的起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死难者的墓碑,24万死难者名字以一种“匀质化”的方式刻在抛光的黑色花岗岩墙面上;纪念墙既是“纪念之路”的引导,也是精神的凝聚体。刻满名字的黑色花岗岩墙体“切割”了整个基地,强化了基地纵深方向的特征,恰当地定义了主入口的位置,并给公园的纪念活动以明确的方向感,同时最大限度保持了基地的原始结构特征和完整性。纪念墙具有统御整个公园空间的巨大尺度,并以7.28米的平均高度象征地震纪念日7月28日。高度抛光的黑色花岗岩墙体将天空、大地、周围景物以及参观瞻仰的人影反射于其中,与24万死难者的金色名字融为一体,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纪念之路这是一个具有起承转合的完整空间序列。公园的入口是一个缓步下沉的广场,当人向下走的时候,情绪会变得低沉而平静,这预示着一段不寻常的纪念之路的开始。下沉广场角落有意种植一棵银杏树,在空旷的广场上颇具意味,也暗示了对纪念路尽端水面上那棵泡桐树的关联。转过刻有“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的矮墙,出现一个废墟广场,碎石瓦砾如同是地震现场的片段,以直接但抽象化的手法呈现出地震的主题。再转过去,是一堵刻有纪念铭文青铜板的黑灰色混凝土墙,大面的空白清除了人情感中的杂质,并将注意力开始转向北侧的纪念墙。顺着巨大的纪念墙,在这漫长的纪念路上逐级而上,西侧的开阔水面会渐渐浮现于眼前(入口处由于下沉的处理,人的视线在水面标高以下,当人沿着纪念路逐级而上,视线随之升高,水面则慢慢显现);另一侧的树林会通过墙体之间的狭缝反复出现,压迫感随着空间的逐渐开阔开始慢慢释放,直至遗址广场,达到高潮。

有意味的景观

纪念路和纪念墙的尽端是遗址纪念广场,展现出地震遗址的全貌。地下地震纪念馆和科普馆建在广场的西侧。有一段地震时被震弯的铁轨铺在水面上,向西延伸并渐渐消失在水中,参观者可以顺着它走到水面中央。

留在水面上的两棵树,在视觉上将铁轨的两端联系起来,并与入口下沉广场孤植的银杏树形成时空的对照。当由纪念路转向广场并回望,形成一个以纪念墙为边界的广阔场景,而背景就是地震遗址。这一切让人在直接感受地震破坏力的同时,会对生命和自然的关系产生反思。

纪念墙西侧巨大的水面表现出与天空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反射面,与天空及中间的人造空间形成一个强烈的主题,即大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水面的设计可以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表达出逝者与生者之间的距离。

水下铺满的黑色卵石使得浅浅的水池产生深不可测的效果,而水面上散落的石头则令人想到个体生命处于生死之间的命运,并与纪念墙上的逝者名字形成对照。


“树”的设计在表达纪念性上起到“点睛”的作用。纪念墙后面的两排高大整齐的杨树如同对生命的护卫,而整片的树林则有“树葬”和生生不息之意;水边保留的粗壮有力的泡桐树如同生命的图腾,象征生命之强大,而铁轨尽端的孤树则有“此案彼岸”的意味。

地下纪念馆屋顶上的树阵更富象征意义,寓意了生命的顽强和面向未来的无限希望。


风暴设计教育在线咨询

单击二维码扫描添加咨询老师


高效且专业的手绘、软件、考研培训机构——风暴手绘基地

官方网站:www.fengbaojy.com

官方微信:fbsh18696655629

免费热线: 18696655629

【真题解析】四川美术学院风景园林考研2015初试真题状元复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