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智能手机品牌的不同市场策略

2023-02-04 23:32 作者:无站之车  | 我要投稿

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前五名是:三星、苹果、小米、OPPO、vivo,而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五名则是:vivo、荣耀、OPPOApple、小米,让我们来看看各品牌分别是依靠怎样的策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的。

这里说的「市场策略」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但不限于市场调研与确定目标受众、产品开发战略、渠道选择与销售模式、营销技巧。

外国品牌:三星与苹果

三星是全产业链布局的品牌,不仅限于最好屏幕的生产、处理器的制造与研发等核心部件,它有能力不依赖外部供应链合作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智能手机的硬件研发与制造。并且作为一个本国市场相对有限的品牌,三星重视并持续经营国际市场,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和各地运营商等渠道的良好合作关系。

苹果则是在市场层面普及了智能手机应以多点触控为操作模式,并且具备应用商店来实现应用扩展的品牌。由于其在工业设计上的投入,系统自研与软硬件结合,严格的应用审核,使得旗下手机成为了综合体验优秀的产品。并且软件生态上的先发优势,唯一的应用商店带来的收入分成,较高的市场定位,使得其收获了智能手机市场最大的蛋糕,有财力和能力去持续推动自身产品的优势延续。

走向国际的国产品牌:小米、OPPO 与 vivo

小米起家靠的是两点:第一点是在安卓原生系统体验尚不完善时,针对国人使用需求开发和快速迭代的 MIUI;第二点是通过互联网渠道(降低了中间成本)和低价策略(吸引客户,薄利多销),用核心硬件亮眼的性价比产品在智能手机逐渐普及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

OPPO 与 vivo 则采用了与小米完全相反的策略,它们在线下广开门店,并且投放海量的广告,这些都是巨大的成本投入。而具体到产品上,蓝绿厂最初起势之时,旗下产品的核心硬件规格水准只相当于当期市场销售产品的中流水准,价位却相对较高。但这样的市场策略则带给了蓝绿厂一些特别的优势,线下渠道可以实际上手并且提供售后服务,其实是全渠道中能够接触到最多消费者的;而且蓝绿厂是与各地的经销商合作开店,较高的定价使得其与经销商的利润空间更大,门店工作人员有更强的动力推销相关产品;中流的硬件水准所对应的供应链供给量和稳定性都要更强,使得蓝绿厂能够在产品上市之际准备充足的货源;并且与经销商的利润分享体系,使得前期备货的成本压力也能和经销商共同承担;再配合上铺天盖地的广告,使得其新品能够在第一时间售出。

当然,一招鲜不可持续,在后续的发展中双方都各自借鉴了对方的策略。小米将性价比的市场定位给了 Redmi,主品牌尝试往更高的市场定位走。并且也走向了线下渠道,建立了大量的小米之家。而 OPPO 与 vivo 也分别成立了定位不同的子品牌,vivo 家的 iQOO 与 OPPO 家的一加、真我,开始重视线上渠道。并且也拿出了硬件规格拉满的旗舰产品,向高端进发。

两家特殊的品牌:华为与荣耀

华为是电信设备起家,早年其实和运营商有合作,充话费送手机的定制机业务持续了多年。但在迈入智能手机时代以后,该公司对于手机业务的定位转向,决定直面消费者,凭借其在电信设备领域的技术积累与资金支持,在自家数代旗舰产品上坚持使用自家的处理器 K3V2 ,慢慢地做出了堪比主流产品的自研处理器。 Mate 7 恰逢高通火龙 810 处理器高烧不断,较为冷静的麒麟处理器+大屏+大电池的热卖打开了政务和商务市场。后续又压中了拍照技术路线,持续投入,正好赶上图片社交和短视频应用的兴起。并且华为采用的是「田忌赛马」的产品更新策略,下半年发布新处理器并搭载在 Mate 系列上,而安卓手机的旗舰处理器厂商高通都是在年初更新的。然后第二年上半年发布 P 系列继续搭载这一代处理器,但发布新的拍照技术。核心硬件的自研,使得华为可以用自己的节奏去更新产品,应对市场竞争。

当然其在这方面的成果,也引起了敌人的重视,并受到了严格的制裁,被迫停摆。

荣耀最初是华为应对小米竞争的子品牌,在华为受到制裁后,其剥离了该品牌和一部分渠道资源、研发团队,与外部资金达成合作继续开展智能手机业务。

小米也曾进行过智能手机处理器的研发和投产,但智能手机业务是其唯一的主业,使得其并不敢在主力销售型号上搭载自研处理器。而华为原有强调技术实力的电信设备业务,使得其有技术储备和资金,去支持自研处理器的研发和应用,并等待花开的那一天。

失败的国产品牌:中兴、酷派、联想,魅族与锤子

华为曾经和中兴、酷派、联想并称「中华酷联」,代表着国内智能市场发展初期,通过运营商渠道销售定制机而取得较好出货量的国产厂商。然后当运营商的补贴减少,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之时,就只有一家跳出了原有模式,开始了直面消费者。

魅族和锤子,则是两家深受创始人审美和选择塑造的品牌。

魅族曾经是国内 MP3 音频播放器市场的领先品牌,其创始人黄章对于消费电子产品的开发却有独到之处。并且他早早地认识到了智能手机将会对于 MP3 产生巨大的冲击,带领公司从头开始智能手机产品的研发。后面进入安卓手机时代,其在系统设计上的美学和巧思,以及有特色的产品整体体验,为其赢得了一席市场地位,锤子取得一定市场声量的原因大致相同。 只不过锤子的创始人罗永浩是跨界进入,是带着他对于智能手机的不满和设想而来。

这两位或许能够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但却不适合掌舵整个公司。他们对于产品的执念,一方面成就了旗下产品的特殊魅力,却也为两家公司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魅族在自家产品销量尚低时,就因为黄章的坚持向上游面板厂商定制特殊比例的面板,这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但是面对安卓主流处理器厂商高通的专利费和合作可能性,魅族多年未用,明明这一份支出能够更好地改善产品体验。锤子T1设计时听筒和光线传感器二合一,好看却影响了感光的灵敏性并且增加了装配难度;后面产品销量略有上升时,却将公司的研发和宣传重心转向 TNT,试图用一条手机配合外接显示器,结合触控+语音来构建一套新的桌面操作系统,然后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总结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市场的需求有分层,并且不同的策略能够触达的用户也更不相同。

智能手机品牌的不同市场策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