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清军失败主要是近战肉搏不行?这是什么营销号说法!?
现在很多自媒体文章和视频都认为鸦片战争,清军失利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近战肉搏能力不行,真是贻笑大方。
下面我介绍一下鸦片战争中,英军的远程大杀器——康格里夫火箭弹。
英军在征服迈索尔后,将缴获的印度土制火箭带回国内。当时正值拿破仑战争时期,拿破仑试图登陆英国本土,由于英国陆军兵力不足,需要在海上消灭敌军,所以急需能够有效攻击法国登陆船的武器。印度土制火箭引起了在武尔威治兵工厂(Woolwich Arsenal)皇家实验室工作的炮兵上校威廉·康格里夫的极大兴趣,他认为火箭是对抗拿破仑最好的武器,于是立即着手对其进行改造。经过几年的探索,康格里夫于1805年采用新型火药制造出了一种实用的火箭,重14.5千克,箭长1.06米,直径0.1米,并且装了一根4.6米长的平衡杆,射程可达1800米。后经不断改进,射程可达3657.6-4572米。(资料出处:Frederick C. Durant III; Stephen Oliver Fought; John F. Guilmartin, Jr. Rocket and missile syste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这种火箭有各种型号,装药量从1磅到300磅不等,开始时主要以尾焰燃烧杀伤敌人,后来又配备了爆破弹头。康格里夫火箭最初装备给海军,供海军炮兵和陆战队从军舰或专用的火箭舢板上发射,之后又装备陆军骑兵炮部队,组成独立的火箭炮连。从火箭的所属部队来看,可以发现这种武器多配给机动性较强的部队,这是因为火箭相对于19世纪初期的火炮具有射速快,射程远,机动灵活等特点,也正是这种特点使康格里夫火箭在新式火炮出现之前大出风头,康格里夫得意地称其为“没有炮身的火炮灵魂”。
这些侧杆安装的火箭被用于一次成功的海军轰炸法国沿海城市1806 年的布洛涅。第二年,使用大量火箭弹烧毁了大部分哥本哈根的建筑。1812年莱比锡会战时,瑞典军中的英国火箭炮部队用一次猛烈的火箭弹射击就把一队法军“像蚂蚁堆一样打得星散”。1812 年美国和英国殖民地加拿大之间的战争多次使用火箭。最著名的两次交战发生在 1814 年。布莱登斯堡战役(8月24日)使用火箭助攻英军转弯防守美军的侧翼华盛顿特区,英国人得以占领这座城市。同年,英军用火箭攻击了巴尔的摩附近的麦克亨利要塞,这一场面激发了美国诗人F.S. 基的灵感,在自己的诗篇《星条旗》(后来成为美国国歌)中写下了“火箭的红光闪耀”。
1815 年,Congreve 通过沿中心轴安装导杆进一步改进了他的设计。火箭的推进射流通过五个等距的孔而不是一个孔发出。拧入火箭的导杆前部包裹着黄铜以防止燃烧。这安装在中心杆上的火箭要准确得多。此外,他们的设计允许从薄铜管发射。

英国军队在鸦片战争中广泛地使用了康格里夫火箭,相关记录散见于清代的上谕,奏章,时人笔记和英法两国官员通信及参战人员回忆录中。
1841年1月英军为了逼迫琦善同意议和条件,攻陷广州沙角、大角炮台以施加压力,战斗中,“复仇神”号蒸汽船用火箭弹击中了一艘沙船的火药库,引发了沙船大爆炸。这一场面后来被绘制成图画广为流传。之后,英军的一艘蒸汽船向虎门阿农霍伊(似为亚娘鞋之音译)南面的炮台发射了火箭,不久就停止了攻击。迫于压力,琦善再次与义律谈判。据说在此次会面时两人互赠了礼品,义律送上的礼物中有两枚大型火箭。就在同一天(1841年1月27日),道光皇帝下令将琦善交部议处,之后两国再次开战。
1841年2月,英军攻陷虎门炮台。此次战斗中,英军出动了三艘火箭舢板配合“皇后”号汽船作为前锋参加了战斗。
1841年5月,奉命“进剿”英军的皇侄奕山与英军稍一交兵就大败而归,英军随即反攻。据《英军在华作战记》记载,参战部队中有由陆军上尉诺尔斯指挥的火箭炮队(《英军在华作战记》作者称英军有两门62磅火箭炮,但另有记载说是有152门32磅火箭炮。我认为这是由翻译造成的误会,可能是2具火箭发射架,152枚32磅火箭炮弹。如果仅有2枚火箭则数量太少,而英国似乎未生产过62磅火箭弹)。25日,英军经激战夺取了广州城北的炮台,战斗中,英军登陆部队的火箭使炮台燃起大火。次日,英军包围了广州城,从被占领的炮台上发射火箭,焚烧贡院和东炮台附近的民房。英军攻势把终日养尊处优的奕山吓破了胆,为了保命,连忙与英方签定了《广州协议》。
8月26日英军攻占厦门,9月26日到达舟山群岛,准备再次攻击定海。1841年10月1日,定海再次沦陷。第二天,两江总督裕谦上奏了定海的战况,提到英军在攻城时使用了火箭,并说“署定海县知县石浦同知舒恭寿撄城图受,被火箭打伤,旋即殒命。”从之后的记录看来,舒恭寿并未战死。他在城墙上指挥战斗时因被火箭掠过而跌落城下摔断了脚,醒来后认为城破是自己的失职,于是服毒自杀,幸而被仆人救活,后来又投入奕经幕下参加了抗英战斗。
裕谦没有来得及更正这一误报,他自己的生命却真的走到尽头了,定海沦陷后不久,镇海和宁波也在10日和14日相继失守,镇海失守后,裕谦见事无可为,自杀殉国。在这两次战斗中也留下了英军使用火箭的记录,英军登陆部队攻击镇海时“火箭飞腾如雨,处处延烧”,攻击宁波时用“火弹火箭射入城中”。占领宁波后,英军以之为根据地等待增援,同时侵犯内地,于1841年12月27日劫掠了余姚,又一次“火箭火枪齐发如雨”。
1841年冬季,第一批英国援军从印度和英国本土到达浙东,此后英国援军不断开来。1842年3月10日,奕经终于开始分三路反攻宁波,镇海等地,由于英军早有准备,反攻失败。英军在两地都使用了火箭,参与进攻宁波的四川守备王国英被火箭击伤。3月15日,英军攻陷大宝山。
6月16日,吴淞失陷。英军在攻打吴淞炮台时对江南提督陈化成的指挥所发射了火箭,击伤了游击张蕙。同日,英军攻入宝山,据说知县周恭寿被火箭击中,手臂受伤。英军继续进犯,“焦山树木,及老虎头颈盐船庐舍,均被夷匪施放火箭焚毁。”
7月21日,镇江失陷。此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诸役中最为惨烈,英军的燃烧火箭和火箭霰弹在此大施淫威,许多目击者对此印象深刻。《草间日记》、《壬寅闻见纪略》都提到英军用火箭攻城,《京口偾城录》所说的“火箭如飞星,或落地作花爆响”则清楚地反映了两种火箭的特点。战斗中,镇江府知事王兴棨被火箭烧伤。
7月26日,道光皇帝无心再战,下令议和。8月29日,中英签定《江宁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英夷入粤纪略》对火箭进行了详细描述:“英逆火箭,是其长技,能射数百丈,…以坚木为尾,长八九尺,或丈许,受药之筒,长二尺,大三寸,以薄铜或马口铁为之,筒下旁环六孔以引火,箭尾之木,以铁罗丝紧贯于筒中,筒上又贯锐木尺许。木末或用铁如枪筒,内三之二受起火之药,三之一受爆竹横药,箭到药燃,筒轰迸裂,火即散飞,延烧营帐房屋。”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防御火箭的方法,他认为应当“于土垣内横挖浅田,铺砖贮水,我兵可以往来,飞炮火箭入水即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