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农村底层到年入百万,房地产改变了4亿多农民的命运

2022-09-27 18:39 作者:天业路商业观察员  | 我要投稿

1

很多人认为中国近20年的经济腾飞,源于高房价带来的红利。从80年代末开放商品房市场,到1999年鼓励个人信贷,中国的平均房价上涨了近20倍。

如今,高房价将一部分年轻人隔绝在大城市之外。北上广一套房子的售价可能是普通打工人100年不吃不喝的收入。网友对高房价的吐槽不绝于耳。

但理性地看:如果没有商品房,中国10亿农民将被剥夺成为城里人的资格,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早一批来城市买房定居的农民甚至变成了高房价的受益者。

数据显示,10亿农民中有4.5亿人拿到了“市民身份”,他们打破了城乡鸿沟,实现了阶层跃迁。

其中就有我的姐夫。

1980年我的姐夫生于常州一户农民家庭。姐夫说他小时候吃顿肉都难,更别说肯德基、麦当劳了。

1999年,来南京上大学时,他才奢侈了一把,花了一周的伙食钱,吃了一次肯德基,买的还是儿童套餐,因为他想要里面的“奇奇水壶”,他觉得那是城里孩子的象征。

可能是从小不怎么吃肉的缘故,姐夫的饭量一直很小,40多岁人了,虽贵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总,经常要应酬,但没有身体发福,不油腻,身材保持的很好,光看脸不看穿着,陌生人会以为他是刚刚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

如今,在社会上,人们见到姐夫都会敬称一声:“奇总。”希望能从他手上接到点订单,姐夫周旋于这些人之间,疲惫中带着一丝享受。

他不喜欢应酬,但喜欢别人的恭维,这或许与他娶我姐时的一个波折有关。

2004年,姐夫上门提亲时,父亲发了很大的火,数落姐姐说:“你怎么会看上一个农村来的穷小子?”

父亲当了一辈子的工人,受时代条件所限,有点无法接受自己会有个农村女婿,这叫他以后在老同事面前如何抬得起头?

姐姐认准了姐夫人好,丝毫不退让地说:“你怎么知道他会穷一辈子?”

父亲冷笑一声,刻薄地说:“他这个瘦弱样,一看就知道会穷一辈子!”

姐夫坐在一旁搂着姐姐一言不发,“穷”与“农村”似乎是贴在他身上永远洗不掉的标签,即使是“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在未来岳父眼里,他依旧配不上城里人的女儿。

为了让岳父认可自己,姐夫辞掉了一份颇有前途的公职,跳槽到一家房地产公司,从基层管培生干起,一步步做到了大区老总。收入从2400元/月,涨到了年薪几百万。

姐夫跳槽地产公司算是赶上了好时候。2003年起,中国楼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姐夫不仅靠倒卖二手房赚了大钱,顺道手还以很便宜的价格陆续购置了五套房子。

经过这些年的房价暴涨,姐夫全部身价据说有5000万。我时常拿他开玩笑说:“谁都能吐槽高房价,唯独你不行,你有现在的条件,真要感谢高房价!”

姐夫坏坏地一笑说:“我觉得,最该感谢咱爸!”

父亲脸上浮现出尴尬的表情,其实这么多年来两人地关系已经和解了,但父亲始终对这个成功的女婿喜欢不起来。

他更喜欢做工人的二女婿,说他忠厚老实,不像大女婿般油滑。退休后他住在二女婿家,养了两只猫,偶尔去姐夫家看看外孙和外孙女。

近两年,楼市遇冷,姐夫的公司日子同样不好过。他依旧很忙碌,每天996,背着个牛皮书包到处飞,也不知道忙些啥。好不容易在家庭聚会中逮住了他,我问:“最近地产生意好做吗?”

姐夫摇摇头:“我的年薪都减半了,现在只有100万。”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姐夫的职业生涯恰好是一部中国房地产狂飙突进的历史。

网上经常有网友抱怨高房价影响生活幸福感。但对于我姐夫这种既得利益者来说,正是高房价给了他现在的社会地位。

2

房地产时代的后半段,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快速崛起。阿里、腾讯、百度成长为世界级企业。

互联网产业本质上是一场信息革命,将原来散落在各种渠道中的信息,收集起来,集中呈现在互联网上,供所有人查阅。信息流通速度大大加快,成本大为降低。

有人说阿里毁了线下生意,电商是靠偷税漏税发的财。其实,淘宝只不过是把线下零散的渠道、价格统一放到了网络上,给消费者增加了选择的机会。

市场经济总是奖励那些价格更低、质量更好的商家。

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淘宝,一个普通的消费者的精力是有限的,他无法在线下庞杂的市场信息中,轻易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商品。

互联网“砸掉了”那些吃信息差的生意人的饭碗。谁都不能否认,电商的崛起确实让中国消费者得到了实惠。

同时,互联网催生出的庞大产业,给了90后更好的就业条件。数据显示,互联网的平均薪资为16000元/月,是传统制造业的三倍。这个薪酬拿到欧美同样具有竞争力。

你可以批评互联网大厂所谓的996,但事实是很多人没有996的机会,或者996了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一个悖论是,996不是问题,问题是996的回报是多少?

我的朋友阿夏,一无学历,二无背景,一个偶然的机会加入了阿里,成了第一波吃到互联网时代红利的人。

阿夏出生于皖南的一个水乡,与书里的描写的水乡不一样,阿夏成长的环境中,没有诗词歌赋,多的是拳打脚踢。

在阿夏的记忆里,父亲永远在喝酒,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酒精是为数不多,能让人感到快乐的东西。

母亲为了躲避发酒疯的父亲,早早提桶跑去了北京打工,眼不见为净。虽然酗酒,父亲却从未打过阿夏,意外给了他很多自由。

阿夏经常逃课出去游戏厅打拳皇,和社会上的小混混厮混在一块,打架斗殴。他问:“你知道我老家外号叫什么吗?”我摇头,他故作夸张,提高了声调说:“匪城!”

2003年,打到大专毕业那年,阿夏突然觉得没有学校的束缚,他该找份正经的工作了。他在学校里学的是无线电通讯技术,却一点技术不懂,于是在宁波找到一份和无线电相关的工作——卖手机。

据阿夏描述,他卖手机很成功,仅半年就当上了店长,深受老板器重。第二年月薪轻松过万。我是不信的,总觉得这是他事后的杜撰。

不然很难理解为什么他会突然放弃月薪过万的工作,跑去阿里做一名底薪只有1000多的销售?

2005年,阿夏的命运改变于阿里。阿里在宁波设了一个分公司,向宁波的私营工厂主兜售付费会员。

阿夏说他早知道阿里的大名,欣然前去应聘,成了一名销售,每天的工作就是跑工厂,推销29800的会员。

有次,他去从老员工手上拿到一个拜访了20多次,也没签下来的工厂。出发前,阿夏知道不整点花活,这个客户是拿不下来的。

他突发奇想,把20多次的拜访记录打印了出来,放在老板面前说:“老总,我们阿里前前后后拜访您这么多次,单来回油费就花了5000多,难道真的是为了挣你的29800吗?我们阿里是想为中国制造做点事儿,把像您这样的工厂介绍给全世界,如果算经济成本,我们早该放弃你了。”

老板拿着记录端详了半天,笑了:“我都没算过你们来过这么多次。好吧,签合同吧 !”20多次没人啃下来的硬骨头,被阿夏一个小机灵拿下,他觉得自己天生是做销售的料。

阿夏泡在阿里的圈子里,很快学会了一套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他经常给工厂老板上课,给他们讲阿里的事业将如何改变制造业,将如何给你的工厂带来订单。

一个月轻轻松松能签下20个单子,提成七八万。一个学无线电技术的大专生,在阿里被训练成了互联网专家。

后来阿里的名声越来越大,阿夏也趁着这股东风,先后被好几个希望向互联网转型的大公司雇佣,从一名销售变成了老总,年薪百万。

我想:如果没有互联网浪潮,没有阿里教他的“互联网思维”,阿夏或许还在那家小手机店里卖手机。

阿夏摇摇头说不会:“我不可能当一辈子的售货员,没有阿里我也要做和互联网相关的事,比如送外卖。”

3

这是充满机遇的时代,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在年轻人抱怨机会越来越少时,新的产业正在成长:新能源汽车、5G技术、人工智能......每一个都有万亿产值的潜力,将替代互联网与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

我是个乐观主义者,坚信困难是暂时的,经济长远向好。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躺平不是出路,哪一个成功者不是在负重前行?


作者:江左佑安



从农村底层到年入百万,房地产改变了4亿多农民的命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