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视制作:内在意义如何通过外在表象表达出来

2022-06-24 14:27 作者:剪辑师大露  | 我要投稿

我们透过某人外貌和行为中的某些特征,可以把握其内在的一些情感、思想以及动机。判断的依据可以是对方的表情、身体姿态和手势,也可以是对方的谈吐、衣着,甚至是房间的布置和他的细微动作。


对一件视觉艺术作品来说,从看到外部直接的视觉要素、知觉到视觉力的结构,再体验到内部的情感、思维、状态等内部要素的过程,就是一个“外在”联系“内在”的过程。


这是在艺术中“外在”与“内在”联系的基本过程。


艺术中所要表现的“内在”,与现实生活相比,往往要深刻得多,在接受上也允许一定的多元化。内在联系外在的过程不是简单直接的过程,而是复杂与微妙的。表现性的内容是通过视觉使观众产生“经验”,进而产生心灵的触动,并不需要文字语言解释清楚。这是一种视觉语言的交流。




例如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始,有一个镜头拍摄飘扬的美国国旗。通常国旗一出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爱国的情绪与精神。不过,在这个镜头里,我们看到的不是色彩鲜艳的令人振奋的旗帜。摄影师采取了反常的照明设计,让阳光从国旗的背面,透过国旗投射过来。这样的背后透光,使得国旗的色彩近乎于黑白的消色效果,由于透光的效果,还把国旗的“粗糙”的纤维质地也展现出来。这样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浓浓的悲情感,这是每个观众都能从心底里感受到的。


可以说,这也是创作者与观众在心灵上的碰撞。


对表现性的知觉,不一定等于透过某个人的外部表现去探查这个人的内在心理状态。我们是对那些具有表现性的物体或物理活动本身做出反应,而不是着意地去探查这些活动反映出来的心理经验。我们能直接看到一个人疲惫不堪和萎廉不振的动作,或者是另一个人活泼、挺拔和朝气蓬勃的动作,而不需要特殊的推理和判断。作为艺术的观察和欣赏,不会也没有必要去探求这些动作所标志的那种消沉的或活跃的心理状态。这些活跃的或消沉的状态,早已包含在这些行为之中了。


比如,一个电影中的功夫动作向我们传达的感受,可能是我们曾经看到过的,也可能是我们从未看到过的,但并不影响我们的情感活动。速度、色彩、形状、方向等结构性质是被视觉直接把握的。所以,我们有理由断定,由这视觉结构所传达的表现性,同样也是被视觉直接把握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对于表现性的知觉具有非常明显的直接性和强制性,所以它不可能仅仅是学习的结果。


在表现性方面,紧张的内在心理活动和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我们没有必要像在谈判或审讯中那样,通过对方的表情或身体的姿态,去分析他的思想和情绪。这已经不是对表现性内容的感知了,这种情况涉及到通过分析探查隐藏在外部表现后面的内容。一件视觉艺术作品的表现性内容,既不是创作者本人创作时的心态,也不是观众看到作品后产生的联想,而是观众所直接知觉到的。


一件艺术作品的表现性内容,就存在于它的外观形式之中。艺术家将他们心灵中的感悟通过形式与观众产生共鸣,感染观众。




例如泰国电影《拳霸》,就让中国观众欣赏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动作风格,每个普通观众都能感受到这部影片的动作风格和徐克电影的浪漫主义动作风格的区别。


电影《拳霸》将泰拳的动作特点作为重要的“卖点”,融入整个影片中,成为经过创作者“心灵化”的艺术特征,使动作片的爱好者们看后大呼“过瘾”。而在现实生活中,普通的观众是很难分清实际的泰拳与中国的散打以及西方的自由搏击在技术上究竟有什么区别的。

影视制作:内在意义如何通过外在表象表达出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