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觉醒
注:这是视频四部文稿的整合,看懂需要一定的哲学基础。 唯物观中的思维觉醒
注意:本文章可能会让人经历一定程度的痛苦,过度思考或片面接受会导致陷入虚无主义,所以请尽量看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本原的问题是一件反直觉、让人难以接受的问题。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既人的意识是物质按规则进行活动后的产物,这是结合了当时的三大自然科学发现后得出的结论。 这说明什么?说明人类的意识依附于物质,我们的所思所想都有对应的物质在活动。 喜怒哀乐、意志、思想都以具体的某种世界中的物质为载体。 怎么验证这结论? 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细胞、能量守恒、生物进化......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了人类与生命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生命的起源——化学起源说——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微观物质世界——原子、夸克、暗物质。 考古与生物学——远古化石、生物演变——人类与类人猿和众多生物的基因相似度。 种种现代科学发现,都不约而同的指示了谁才是世界的本原——物质。 而从进化的角度上看,人类大脑的新皮层是区别于其他的动物大脑最主要的地方。 它人的高级神经中枢,也是人类的意识活动在物质上最主要的载体。 总的来说,就是物质在不断活动,以(假设)无机物为基础单位、不断的演化成有机物、单细胞、多细胞生物、动植物,最后进化出了人类、物质不断演化,复杂到出现意识! 所以理论上,别说我们的祖先是一条鱼(海洋到陆地),说是单细胞都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反直觉的结论: 1.理论上,人类包括大脑是物质以某种排列方式组成的。 也就是说,当人的科技或者说有某种手段可以对物质控制到无限小的地步时,就可以“凭空”制造一个人,甚至是某个具体的、带有思想与记忆的人。 2.同理,计算机是按照物质运行方式体现出智能的造物。 不同的是,传统计算机硬件单位的逻辑方式是0和1这种线性的运行方式。 而人的硬件单位——神经元(它的一堆突触、树突等)的运行方式比计算机硬件的单位要复杂的多。 所以有人说,如果要把计算机的硬件同比人类大脑复杂程度,那么可能要一个地球大小才能堪比人类大脑。 但是,量子计算机的运行方式打破了传统计算机的运行方式。 它的逻辑运行不再是0和1,而是像一个可旋转的按钮一样,可以调成无数种状态(0、1、2、3......) 再加上模拟人类大脑神经得出来的人工智能,未来“造人”可期。 但是我不是很建议造人,人类的诞生非常容易,生一个就行了。 3.没有灵魂、没有鬼神。 ...... 在一些人认识到了这件事后,有些人展开联想,然后陷入了虚无主义之中。 比如: 既然一切都是物质在按照规则活动,那么人类的文化啊、思想啊、努力啊、情绪啊、感情啊,都有什么意义呢? 生,物质在运行,死,物质在运行。 我的情绪,我的喜怒哀乐,我在意的事物,都不过一堆物质在活动罢了。 ......既然如此,人类灭亡又如何?我个人的灭亡又如何? 然后就陷入了一种消极的情绪之中,还时不时痛苦一下。 对此,我的建议是—— 接受自己、定位自己! 就像在一片虚无的海洋中,抛下能让你回到现实的锚点。 首先,你是一个人,有具体感觉、感受的人。 你看看你的手,摸摸你的皮肤,感受传递来的触感,细细体会你的情绪。 再看看这个世界,看看天花板,看看屋顶,这些人类的造物,它都真实存在。 物质派生又如何,规则运行又如何。 你就是你,这点从来没有改变过。 你有你在意的事物,能引起你情绪的事物,哪怕它就是寄存再某种物质之中,那也是真实存在的。 虚无能让人痛苦,是因为它让人下意识否定自己存在的意义,感情的意义。 忽略了感觉比如以为痛苦不存在,但它这件事本身就引起了感觉,具有某种“意义”,又下意识否定它,形成一种循环的矛盾,就是痛苦的根源。 所以,就要主动去接受自己的存在,接受自己的感觉,接受自己的种族文化身份。 比如你是人类,中国人,某个省,喜欢某种文化、某种爱好,会因此确确实实的高兴。 拥抱感情,热爱生活。 而且,我个人认为,感情也许是人意识的高级表现。 人类对比动物具有丰富的感情,动物有本能,也有一定的情绪,但没有意识,以及丰富的感情。 而机器——人工智能,具有超越人类某些“智能”的表现,逻辑运行强过人类何止百倍。 我丝毫不怀疑未来人工智能在智商测试(虽然这东西有很大的局限性)中碾压人类。 但它远没有那么容易拥有人类的意识,以及包含在其中的那丰富的感情。 注:感情丰富不等于情绪或情绪化,情绪化表达和理性的表达都是感情表达的一种方式,它也可以像革命者热爱世界、热爱人类那样高贵。 哲学真理与价值观的思维觉醒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 我为什么活着?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教你一个答案。 真理与价值。 简要地说,真理是客观规律在主观认知上的映射,是一种规律的标准。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即类似主动方和被动方的意义关系。 它可以用来解释人生的一切意义。 从基础的角度看,人类是一种生物,具有生物以及作为生物(主体)和世界(客体)的众多价值。 生物的本能,饥饿、口渴、尿意、困意...... 这是一种需求,需求会影响价值评价的结果,也就是各类事物价值的重要程度。 而人的意识,具有丰富的感情,里面有更多“高级”的需求。 人生的意义就蕴藏在人类意识的需求之中。 那些影响你情绪的事物,让你饱含感情的事物,就是你生活的意义所在。 从文化的方向去分析。 人类,是你的种族身份,也是你的物质主体基础。 在你面对人类与非人类生物时,你会发现你的判断标准变得不一样。 国家,是你的地域文化基础,你受到当地文化包括世界文化的影响,对各类事物都会有不同的偏好。 家庭与人际关系,在社会长大的你也会有社会人类的基本特征,对不同人有不同的感情。 事物,受到你的成长环境与经历影响,你对不同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行为,每个人都有他的行动准则,你的价值观将会影响你对不同行为的接受与抵触。 ...... 但人的意识受到文化以及本能的影响,但是文化——即你在环境所接收的信息不一定对的。 也就是说文化环境的直接接收,并非会得出真理。 认知会影响你的价值评价,谬误会导致你拥有错误的价值评价。 所以正确的价值评价,是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在这样的基础下,人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拥有正确的需求。 如果你想越来越清醒,那么首先在个体上,你需要经常感知自己的情绪,再想想为什么,这是基本功。 比如在你吃到坏东西的时候,细细体会的你情绪,你也许会有懊恼、生气、恶心等感受。 原因在于它损失了你的财产,人你有引起生理不适的感觉等。 又比如在面对糟糕事情发生的时候,也许你也会生气、担心、害怕等情绪。 原因很多样,也许是同情什么,也许害怕自己什么,要多多仔细感知和思考。 感知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面对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样的情绪,或者说价值,是个人自我控制觉醒的第一步。 在拥有的大量的材料后,对它们的重要程度进行对比,是第二步。 比如你可以问问自己。 你在意自己吗,回想情绪例子。 你在意他人吗?回想情绪例子。 你在意自己还是更在意他人?寻找例子或进行想象比较。 再对比,你在意个人还是更在意家庭、群体、国家? 或者说现象、爱好、文化? 友情、亲情、爱情? 在对各类事物已经有个大概的重要性对比后,你可以尝试在那些你在意的事物中,在社会规则基础上,寻找你想要做的事,这就是第三步。 而真理在其中扮演的就是指导的角色,否则在谬误的影响下,价值得不断修改,自身可能会做出后悔的判断。 一个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可以使你的行为无比果断,如果它符合一定程度的真理,那么你将难以后悔。 注:关于文化对人需求的影响,本人有个勉强的解释: 即文化对人需求的影响,是由无数个小小的“反应训练”组成的。 从人出生就开始组成,环境不断等训练婴儿形成初步的反应。 逐渐开始拥有各种情绪,懵懂到自知。 包括成长后父母对你的嘱咐——吃饭前要洗手,让你形成各种反应,以及对应的情绪。 最后集成丰富的感情,就是“需求”的来源。 哲学实践观的思维觉醒
你是否感觉过束缚?想要更加“自由”? 或者对人与人之间各类事情感到疑惑和厌烦? 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使你个人实现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 简单来说。 实践,是指主动改变世界或者说环境的活动。 而实践又会反作用于你的认知,使你形成实践——理论——实践,不断接近真理的循环改造环境模式。 举了个例子,你想让一个人高兴。 你打了他一巴掌,他生气了。 实践失败,反馈于认知,融合进理论。 排除打巴掌,你给了他一颗糖,他高兴笑了。 实践成功,反馈于理论,理论更接近真理。 由此你得知,巴掌可让人生气,给糖可让人高兴,运用好规律,你就可以改变周围环境。 再看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定义自由? 自由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人的自由是建立在必然的规律上的。 换句话说,只要认识并掌握更多可利用规律,就越自由! 尤其对个人来说,人是社会组成最基本的单位,想要越自由,就必须掌握越多和人有关的规律。 举个例子,通过观察实践发现,如果想要影响一个人,就必须找到这个人在意的事物,这是最基础的。 在找到在意的事物后,你就可以利用它们影响他人。 根据不同在意程度,可以影响对方情绪、判断、注意力等。 而在收集材料形成理论的过程中,必须要懂得历史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方法。 即遵守:历史=长时间、全面材料,唯物=必然有某种原因导致某种结果,辩证=多角度、排除等分析原则。 由此才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分析出个人、群体或人本质的特性。 举个例子,在观察了众多人在面对不同事物的反应后,我总结出了一个取名叫“精神槽”的特性。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人们瞬时吸收处理的信息总是有限的,二是信息处理总是优先最先出现的信息。 从物质的角度上讲,这是因为人们受感受器官—— 皮肤、眼睛、鼻子等的影响导致,使人非常容易受眼前信息的影响。 人基本也只能吸收的是感性材料,需要多次处理后能成为理性认知。 就像有不少魔术,就是利用一只手吸引人的注意力,另一只手进行隐蔽的动作,进行“障眼法”表演。 而有时候人会转移注意力,突然大声“啊”一下,虽然这种手法很笨拙,但是并非无效。 从这个特性拓展来讲,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教训经验,在意的新闻信息,随着时间淡忘。 而且,这也是邪教洗脑最喜欢利用的。 比如宗教洗脑,就是先寻找有迷信基础的人。 然后把人带到那个环境中,通过一些手段。 如引出迷信话题,做迷信活动,甚至使用化学手段(致幻剂)欺骗你“成仙”。 让迷信长期占满精神槽,引出人的极端情绪,并加以放大且引导向它们所希望的极端。 这是影响他人很有用的特性,希望不要滥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个人来说就是主观能动性的觉醒。 而历史唯物辩证法,是你掌握真理,或者说规律的必要分析工具。 最后再举个例子。 客厅里,甲和乙两人很久不见,难得相聚在聊天。 甲:“刚刚她连续来回了客厅三次,你觉得她会偷听我们说话吗?” 乙:“不会吧,感觉她不会这样。” (直接凭感觉把“她”与“偷听”相结合得出的结论。) 甲:“你再仔细想想,她刚刚多次来这里干什么” (进行历史扩展) 乙:“她刚刚......好像换了三次换了同个水壶?确实有些在意我们,但也不一定偷听吧。” (信息进行辩证,排除了“完全不在意”、“完全不可能”的可能) 甲:“你的判断一定要有某种原因,哪怕只是一条联系起来的原因。 你再想想,你有观察她刚刚来回时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或有说什么话吗?” (多角度辩证) 乙:“表情没有看到,但好像有点肢体僵硬和沉默。” (进一步得到论证) 甲:“那你换位思考一下,你对一件事在意到什么程度才会有这些的反应?” (多角度收取信息) 乙:“这个,估计是很在意了。” 甲:“那么,根据你对这人的了解,她过去是否有做过偷听的事情? 在这基础上,你判断一下,她在这种在意的程度下,是否会对我们的对话进行偷听。” (再度历史拓展且想象辩证) 乙:“好像,真的有可能......” 甲:“那你去楼梯口蹲一下吧,她有一段时间没上来拿水壶了。 你想好怎么影响她了吗?” (实践) 乙:“我要吓她一跳,如果她真的敢偷听。” 乙走到楼梯口后,不到一会就传来惊吓的尖叫声,以及笑嘻嘻的声音。 刚好逮到“她”摸着楼梯墙,没有声音偷偷摸摸走上来想找地方藏着,结果跳出藏好的乙。 注:实践的主观能动最好与合理的价值观(自我探索与控制)有机结合。 以及不要超过“和谐”的平衡,否则容易迷失自我。 哲学“大自在”观的思维觉醒
逍遥、自在,一直是许多人希冀的生活状态。 但到底该如何做到呢? 中华发展与传承五千年的哲学思想,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在庄子的逍遥游里,描述了两个阶段的境界。 第一阶段是“定内外,辨荣辱”。 第二阶段是“乘天地,御六气,游无穷”。 对应第一阶段原文: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翻译: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也不会让他感到鼓舞, 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 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辨明荣辱的界限。 这是一种已经建立起基本完整的自我价值观体系做法的体现。 我写过一篇《哲学真理与价值观的思维觉醒》来阐述它。 大致分三步走: 一、感知情绪,思考为什么。 二、对比情绪,探索真假感情,建立价值观体系。 三,在社会规则基础上,行动,实践。 在训练完成后(可能要探索几年),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有很清晰的认知。 行动果断,不易动摇,难以后悔。 由此基本达成“定内外,辨荣辱”的境界。 而第二阶段原文: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翻译:遵循自然的本性, 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 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 这是一个已掌控自己的本性,把握了“自然”的规律后,乘着“六气”遨游世间的境界。 即建立价值观体系,运用实践探索真理,并运用真理, 在个体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影响着个体,个体与环境融为自然一体, 从而走向逍遥、大自在境界的过程。 而真理的探索与应用,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密切相关。 我写了一篇《哲学实践观的思维觉醒》来解释它。 简要来说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重复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 具体内容就不展开了,它的运用非常考验悟性,笔者只是掌握点皮毛。 总的来说,就是真理、价值观和实践观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统一,是走向大自在境界的通道。 它对应了控制自己和影响环境的能力,且最好是在掌握了唯物观真理后进行, 所以还有一篇文章《唯物观中的思维觉醒》。 古代哲学难以看懂,《道德经》这些哲理过于晦涩, 但如果你有所领悟,也许会发现它们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脉相承的。 万物——阴阳——矛盾——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很清楚了,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世界的原理是通用的, 但是也具有比较强烈的“社会性”、“群体性”。 如强调精神作为有限制第二性,在排除人类这种社会生物后,变得意义不大。 实践观强调目的性,但没有提个人无意识行为与认知的影响,只提了群体的实践认知。 它对个人的阐述太少, 所以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个人的时候,需要一定程度的悟性。 然后通过不断地训练,实践会作用你的认知,认知会反作用于你的实践。 价值观建立与实践掌握真理同步进行。 然后在真理、价值观和实践观的有机统一下,就会逐渐变得“超然”。 也许会有以下这个特征。 即明白外界无论怎么评价,其实都无法影响你物质载体与能力,只是作用于你的精神的道理。 他人夸你帅,说你丑,实质上对你的外貌美丑不能一点影响。 在你的自我价值观建立完后,你知道自己在意什么,不在意什么, 什么事有什么样的重要程度,自己又能做到什么程度(完全自知之明)。 那么评价对你的影响就可能微乎其微,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反馈, 方便你反过来观察对方的状态与认知。 并且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一段“严肃”、“痛苦“、”过度自控“、”麻木“的经历。 也能会有下意识否定感情或者说弄不清感情的痛苦。 感情的表达可以有清醒化表达和理性表达。 “清醒”不代表没有情绪,反而它会有很“自然”、“合理”、“影响环境”的情绪。 就像马克思不在意外物,一心热爱人类,热爱世界,拥有对人类丰富的感情,赋予行动解放人类一样。 但是在实践掌握真理这个方面,不是那么好进行的。 由于在这个人与人的社会中,每天都是与人接触,处理和人有关的事, 所以对个人来说,掌握对人的真理对通向“自由”是很重要的。 首先要通过观察训练,给人分类,等产生“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人”不再是好人、坏人这种标签的感觉时, 观察能力(即收集材料的能力)就发展得差不多了。 然后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想要影响一个人,必须要知道他在意什么”。 这个和上面的观察是息息相关的,在你不断观察对方的言行,印象细分到个人的时候, 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他在意什么”的材料。 我曾经就通过对同一个人,在同一段时间内运用不同称呼切换—— “老师”、“教授”、“院长”、“副院长”,来达到让对方好好听我解释我的理论的目的。 (因为一直称呼对方为院长会让对方微微“膨胀”) 其中也包含了在实践观文章说的“精神槽”的一些特点,具有一些带节奏的作用。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人们瞬时吸收处理的信息总是有限的,二是信息处理总是优先最先出现的信息。) 在不断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也会明白一些真理,比如——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也许并不是一句劝人知足的谚语。 而是在表达“知足,才会乐”的真理。 有富人山珍海味而不知足,有穷人每天馒头而笑嘻嘻。 这真理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对我们的自我探索、自我控制、价值观又有什么作用?、 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的心理规律,我们又是否能打破? 话不多说,最后再送一条真理。 通过我的观察发现,也许,所有人在某种环境、条件下都有可能做任何事情。 从理论上说,所有人都是由物质组成,意识依附于物质。 即无论是本能,还是受环境文化影响形式的精神,都由物质承载。 而物质,可不会规定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毒品能从物质上改变人大脑的神经,一些激素也能影响人的思想欲望与判断。 如极端的例子,人能在短时间内从三观正常的人变成法西斯。 这是在具有野蛮掠夺的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国家进行宣传煽动,排除异己,然后军事化的行为。 这种洗脑行为和香港的颜色革命很像,有某种思想基础,煽动成极端,给予武器,三要素。 而德国在战败后,据说又一夜之间“清醒”了。 又有无想过,当一个人在一种幻想的环境成长时,比如一些小说世界观,人又会变得怎么样? 人会遵循某种准则,也许是文化环境下形成的约束反应,但是他又会受实时具体的环境影响。 因为精神槽决定了人的行为会有波动性,有新闻就显示过曾经下水救人的“英雄”,之后又被报道成了小偷。 这是由于个人受了当时不同的具体环境的影响导致的。 大概就说这么多了,四部“思维觉醒”就基本完结了。 它能祝你变得“超然”,变成“人间清醒”, 也是通往逍遥、大自在,甚至说是“成为圣人”的途径。 它可以极高地,真正地提高人的素质。 那我可以说一句: 共勉,道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