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个人经历总结
我个人上大学的时候,在当地一家麦当劳打工。针对麦当劳这种企业能做到遍布世界的程度,依靠的不是“融入当地文化”也不是依靠产品做的好不好吃,靠的是内部有一套算法,另供需关系能够“即不浪费也不会缺货”几乎每个麦当劳内部的经理都有这方面的考核。说白了,麦当劳是靠“统计学”发的家。
在该公司突然推出菠菜卷的时候,我问过一位站在我身边的门店经理,这位经理是为女性,所以她的逻辑结构无论如何会跟我不一样。我问她“为什么突然卖起菠菜卷了呢?”
她回复我一个“因为菠菜好吃啊”但是很明显,我知道突然间全国供货一种蔬菜制品会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像这种没事考核都是研究供需的人,自不可能猜不出具体会因为什么,答复我“好吃”也仅仅是单方面认为我想不到这一层面的东西。或许还会认为我不喜欢菠菜。
但我还是要必须把问题本来的内容带出来,于是补充了一句“是因为菠菜滞销,帮帮我们吗?”(当然不会是这样问,那个年代才没有这种梗可以用)
我是 这样问的,是因为菠菜产太多了吗?
这自然涉及到了产品研发和时令和供应方的具体问题,经理没有能够展开的内容回复我,于是就只是瞪着我笑而已了。
那些整天没事要想”我为什么会这样啊?“的那一部分人,看起来可能会给你很傻的感觉,但人家想的方面可是你不曾感触到或者你单方面认为他傻而已噢?
而成年人的世界里,充斥着”装傻式的言论",就像搪塞自己员工,简单处理一般说出“菠菜好吃”那样的一批人。虽然看起来很像没有动过脑子的样子,但未必是一定要“什么都给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