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的幕后传奇
33年过去了,《末代皇帝》仍然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电影的重要焊点。
它是西方最通行的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窗口,也是中国影人在西方电影世界寻找自我认知的镜鉴。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这部在中西方历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电影,看看意大利电影大师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如何缔造幕后传奇。

紫禁城内实景拍摄
1987年10月23日,《末代皇帝》在意大利公映。
在1988年的奥斯卡上,它就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横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原创配乐,九项提名全中。

但那个时候还少有人知道这部电影幕后的经历是多么丰富,且神秘。
1986年,文化部颁布了针对影视剧对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指明国际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室内禁止一切拍摄。
但《末代皇帝》剧组恰好在规定颁布前提交了申请。或许作为意大利知名共产主义者,贝托鲁奇获得当时政府的充分信任。于是这部外国血统的电影,获得了在紫禁城内实景拍摄的特权。

这成为让人百感交集的中国影史花絮。饰演皇后婉容的女主演陈冲说:"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一个没有游客的故宫里,能听到自己咚咚的脚步声踏在石板上。"
影片中故宫内拍摄的外景场面,宏大开阔。不但引人感慨,也在悄然表意。时光洗旧的城墙远没有横店那一座色彩鲜明,但却是历史确凿的沉默见证。而那些由数码CG创造出的巍峨光影,更无法与之相比。

此后即便有剧组能进入故宫(如《大腕》),也只能在开放区或一些不重要的宫殿外取景;在太和殿前千人汇聚,甚至因拍摄需要把英女王都拒之门外的豪举,恐怕再也无法复制。
除登基大典一场戏是真正进入太和殿内完成拍摄之外,其余的内景戏份大部分完成于位于北京电影制片厂或意大利的摄影棚内。
其中溥仪在伪满政权期间所住公寓的内外景(特别是加冕舞会段落),在长春故宫(现称"长春伪满州国故宫")拍摄,历史上的溥仪1934~1945年间居住在那里,现在已经成为吉林省博物院。而后还有不少拍摄相关题材的影视剧,会去那边取景。
中国方面对拍摄作出了严格的限制,以保证紫禁城的建筑和文物不会受到意外破坏。
由于拍摄期间进入片场的审核严苛,即使是庄士敦的饰演者彼得·奥图尔忘带工作证,也同样被拒之门外。
摄影镜头
要说起《末代皇帝》中最大胆、最值得一提的镜头,还要数片中幼小溥仪的登基大典。此镜头乃真正意义上唯一进入太和殿内部完成拍摄的影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个拍摄要求被提出时,中国政府当然是慎之又慎地对待(俗称金銮殿的太和殿,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历经几个世纪,作为皇权的象征见证历史,不可在保护方面有所疏忽。
推车、摇臂和灯光设备会给宫殿带来潜藏的撞击和火灾风险,权衡之后,最终这个段落仅由一名摄影师使用斯坦尼康拍摄完成。

贝托鲁奇说:"如果我们那天没有去太和殿实拍,影片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专注于建筑规制的朱老难以接受贝托鲁奇的创造。但在这个西方艺术家眼中,叙事和表达显然比一板一眼刻意复现更加重要。
片中的刚被钦点的小溥仪自顾自离开母亲,来到了一个仿若阴间的场所。这个理论上应是慈宁宫的地点竟然烟雾缭绕,数十宫女太监着诡异袍服垂手而立。
小溥仪观察着殿内面目狰狞的罗汉像,一路小跑到奄奄一息的慈禧身前,看到旁边的锅里炖着一只仍然没有死透的乌龟。
在这样离奇的场景当中,面如白纸的慈禧几乎可以说是突兀地对眼前的孩子展开一段独白,然后仰面死去。

贝托鲁奇故意使用了大量魔幻、诡异、不合逻辑甚至令人不适的氛围,来营造幼小溥仪眼中的这段回忆。
最后,“毕业典礼”上的雪将所有颜色结合成了白色。


红色:影片开始在长春火车站,溥仪割腕。象征开始,出生,新生。从这个镜头开始闪回到1908年。


这里很有意思,四面的罗汉有一半是电影道具的雕塑,一半是真人。


橘黄:影片开始在醇王府和多初的紫禁城,象征家。


黄色:象征意识,皇帝,太阳。紫禁城只有前三种颜色因为紫禁城的脱离现实,停滞和不真实性。

绿色:象征知识。庄士敦的自行车和帽子。

白色:溥仪的皇帝生涯和狱中生活都来到了终点。他已经完成了他的内心旅程,将所有的情感和见闻都汇聚了起来。
将所有颜色结合在一起,得到的就是白色。电影的结尾是溥仪奇幻般地重回紫禁城。最后这部分是充满生机的自然主义风格,它涵盖了色谱中的所有颜色。
贝托鲁奇说:"我用光来表达溥仪人生的不同阶段。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它作为闪回的开端,随着城门的打开而切入。橙色是温暖的颜色,作为代表家庭和紫禁城的色调。黄色是皇帝的身份象征,也是太阳的颜色。绿色是教师的自行车和帽子的颜色,代表着知识。”
不过,紫禁城中只有前三种颜色,因为它仅仅是现实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