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新款:汉服研发之春秋季节单绕曲裾深衣
一期一新款:
汉服研发之春秋季节单绕曲裾深衣
摘要:公开款式及结构示意图 作者:现代汉服研习小组
编者按:“现代汉服研习小组”的全称是“现代工业化非西化反改凉传承炎黄尧舜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汉服道和统的研习小组”。请不要看到“现代”俩字就骂,请认真看完我们的考据文章之后再批评指正。感谢大家!
今天本文将在《从文物考证先秦两汉曲裾深衣制作路径》的基础上,推出一款符合形制的、春秋季节穿着的单绕曲裾深衣款式。
汉服形制分为文物图像、基本结构和剪裁拼接三个层次。
我们已知先秦两汉曲裾深衣的形制有大量的文物图像作为佐证。本文以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为例,讨论春秋季节穿着的单绕曲裾深衣。
我们已知其基本结构为:
上衣和下裳在腰部缝合,上衣领襟带部分是中轴对称、交叠闭合、系带固定的交领右衽;袖袼部分为宽袼窄袂、连肩接幅、缝底合袖;下裳为绕襟形式缠绕半圈。(其中部分分析可以参考之前的推文)
我们目前已知其剪裁拼接路径为:
直裾衍生、正裁斜拼、领襟下裳一体绕襟。
具体来说是五点要求:
第一,裁片必须是正裁斜线分割。
第二,下裳裁片与上衣部分裁片以垂直线或者水平线为基准进行斜拼,夹角应为锐角。
第三,斜拼的目的是要推动前襟形成向右突出的三角区域“曲裾”,要有充分的余量达到绕襟的效果。
第四,裁片没有褶裥(襞积)。
第五,下裳必须完全围合且遮掩腿部。
我们发现,目前一提到“曲裾深衣”,所有人第一反应,网络上的宣传,都是马王堆329--10号绵袍这个具体案例。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存疑”的就是这样的:

宽阔到翻折的领子,与领缘同样宽阔的裳缘,较为厚实的面料。
但是这个案例仅仅是西汉早期长沙地区的冬装,我们不止一次在各种商家、走秀、自拍、摄影、科普……看到这款冬装。我们就很疑惑,难道所有人就没有意识到,这只是双层的冬装而已,为什么要把一个冬装当作是“唯一正确”的曲裾深衣形象?
从文物来看,汉代的曲裾深衣领缘裳缘一般都是适度宽度,极为宽阔的是少数。



为什么要把极少数当成
“唯一正确”的曲裾深衣形象大力推广呢?
百思不得其解。
因此,本文尝试从汉服形制的三个层面:文物图像、基本结构和剪裁拼接来推出春秋季节穿的单绕曲裾深衣。
款式示意图
我们基本思路是在马王堆329--10号绵袍的基础上,减少领缘、裳缘的宽度,适当调整下裳的裁片,改变双层的“複衣”为单层的“襌衣”,面料也需要采用更为轻薄的材质。

以上为平铺示意图,仅供参考

红线部分是表示内部结构,上衣的内襟是对称交叠的,下裳除了绕襟外,左后还折进去一部分。
结构示意图

上衣的裁片,另外一半是对称的,就只画了一半。
下裳裁片与裳缘缝合后的完整示意图,非版型图,仅供参考。
领缘和裳缘的参考宽度为7-8厘米,均采用斜裁。因领缘裳缘连在一块的,故而分开画的时候,线条未闭合。文物是有挖内襟的细节,这是因为冬装比较厚实,不挖内襟会在胸腹间过多堆积。本文将其保留,但是认为这个部分可挖可不挖,需要根据布料厚薄和整体设计风格来调整。
按照通常的做法,是先剪出若干片下裳裁片,再拼接缝合在一起。类似这样的:

关于下裳裁片的剪裁拼接示意图,仅供参考
分别剪裁出若干片的裁片,然后拼接缝合在一起。
根据我们对文物的考据,深衣的裳身主裁片必须是正裁斜线分割。在绘制示意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马王堆这款曲裾下裳的裁片,每幅裁片的纱向和形状都是确定的,是同方向同角度类似矩形,由于没有更多的资料对比,我们认为这个下裳是特例,假设示意图的布料幅宽为200厘米,那么裁片的分布如图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裁片的形状不同、方向不同,会导致纱向改变,使衣服的轮廓也发生改变,就不能采用这种剪裁方式。马王堆这个款式只是特例,不能推导出其它款式也可以采用这种剪裁方式。(请特别注意:这是一种合理推测,未经过实践检验,无论从版型还是制作工艺上都需要做可行性试验。)
那么问题是,如果门幅足够,为什么依然要有拼缝结构线,换句话说,就是已经是完整的一幅下裳裁片,为什么需要剪开又原样缝合。意义何在?首先从文献来看,礼记深衣明确说了,下裳12幅;其次从文物来看,最少也要分3片。

古代门幅宽度不够,必须拼接,同时从文物来看,也有裁片逐渐减少的一种趋势。但是汉服竖向缝合(拼接)如建筑物的梁柱、横向缝合(拼接)如建筑物的地基或牵梁,拼缝结构线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具体可以参考《现代汉服“十六字诀”登上《人民画报》》
同时再被赋予了文化涵义,不能因为幅宽够宽而彻底取消拼缝结构线。既然我们是在继承传统文化,那么哪怕是分成2片也要分,略存古意也要存。
更进一步讲,完全也可以分成12片,然后拼个间色出来,当然,这是设计师去思考的问题。
从水平的标注线来看,裳身主裁片全部都是正裁,即下裳裁片是竖向基本呈直线分割,横向基本呈斜线分割,纱向全部是径向的。对比文物线描图,下裳边缘略显弧度,本文认为这是因为裳缘裁片采用的是斜裁,经缝合后形成的,而不是下裳裁片通过弧线分割出来的。

关于裳缘斜裁拼接方式,也就是“卷纸筒”样式,制作方式可见这个视频:

汉裁,
马王堆深衣下裳衣缘制作方法猜测,纸片上的格纹代表经纬#汉服#汉裁#马王堆
视频号
下裳裁片与上衣部分裁片以垂直线或者水平线为基准进行斜拼,夹角应为锐角。从示意图来看,下裳为同方向斜拼,与垂直线呈夹角。

黄色线为下裳的折线。注意红色线部分,与文物比较,下裳左后折进去的部分应该还有一点经向削幅,否则有可能会在下摆处掉出来一个“三角形”的衣片。不过这个要看设计师的想法,到底要不要那个“三角形”。所以我们在画示意图时,保留该裁片的原始状态,没有再经向削幅。
斜拼的目的是要推动前襟形成向右突出的三角区域“曲裾”,要有充分的余量达到绕襟的效果。从示意图可以看出,斜拼的下裳与上衣的领襟部分连在一起,推动前襟形成向右突出的三角区域“曲裾”,这部分用来完成“双绕”的效果。在下裳裁片之间也有余量,来完成绕襟的效果。裁片没有褶裥(襞积),裁片的形状已经完成了削幅,不能再襞积,下裳是完全围合且遮掩腿部。

设计制作建议:
可以根据身高适度做短,但是曲裾深衣结构复杂,太短了反而显得头重脚轻,应以长款为主。袖型是在文物的基础上加宽加大,可以重新适当设计。腰带用较长的丝帛绦带来系束,可以挂上玉佩等装饰品。
这种款式的用途
这个款式并非朝代古装的一比一文物个案的科学研究目的的复原,不能用于原汁原味朝代复原的古装电视电影中。
它正常用途是在今天社会生活中的节日盛装、部分庆典礼仪场合的小礼服。
春秋季节穿着可以用一些比较轻薄的化纤面料,单层或者夹里。穿着时里面可以搭配交领上衣、分幅的下裙或者大袴,形成整套装束。
从理论上来说,该款式可以在配色、花纹、装饰、材料等细节应用其它风格,不一定非要限定小礼服、优雅风格。
基本结构和设计理念:
前开襟的交领右衽,用系带固定,可以动态调整;袖子长宽适中,袼部较宽,可以腹手合袖。
审美倾向:
下裳缠绕,体态优雅。以含蓄的方式体现女性的人体美。
文化内涵:
体现对称、中正、均衡、阴阳等思想文化内涵。
最为关键的是,该款式没有元素或细节违反汉服体系的本质特征,也没有与汉服的文化内涵相冲突。准确的描述应该是:春秋季节的单绕曲裾深衣。

这一款在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图片引自《汉服通论》第248页,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年出版。
我们的观点简单陈述为:汉服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服饰体系、文化门类,存在发展了几千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态和风格表现出具体造型,换句话说,历朝历代都是同一套服饰体系,形制都是统一的、同一的,只是体现出不同的朝代风格而已。万变不离其宗。清代之所以是断代,是整套服饰体系从物质和观念层面断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一个贯穿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服饰体系,目前被人为切割为一段一段的,以及将今天汉服体系的建立和款式研发,极其局限在“具体的文物个案”上面,最终切成了朝代古装爱好。只有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服饰体系、文化门类,才能够在今天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与西方的服饰文化体系进行同等级别的“对话”。

图片引自《汉服通论》第50页,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年出版。
汉服复兴的目的是恢复一“类”服饰文化,而不是具体的一“件”文物。将早年有益(虽不完善和正确)的曲裾深衣探索实践污蔑为“螺丝钉”、“时代的眼泪”,将曲裾深衣这一大类款式强行矮化为马王堆329--10号绵袍这一件具体案例。尽管古早曲裾有非常多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是把整个深衣大类的探索一棒子打死的理由。
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解构,用细节模糊整体、用手段代替目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将汉服复兴运动的方向导向为朝代古装个案复原爱好。
关于形制之争,我们认为目前的汉服研究者大部分还是局限在第一层次的图像分析层面,还只是在“看图说话”的阶段,还没有深入到基本结构和剪裁拼接的层面。比如有些朋友不了解服装剪裁,所以才会有“壁画、陶俑看不到内部,存疑、臆造”的说法。如果是按照裁片、拼接等剪裁层面来考证,我们对形制的理解可能更深入、更透彻、更直抵传统的本质。所以我们花费了不少心血来考据古人是如何做曲裾深衣的,换句话说,我们不仅考据文物的款式廓形,还考证文物的剪裁拼接方式。
汉服复兴的目的是传承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制衣理念、基本结构等,体系内部款式之间是共通和联系的。我们常常说,我们的华夏衣冠数千年传承不断,那么依据“形制朝代论”的做法,看不到“传承”体现在哪里?一个朝代一种形制,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外貌和造型;不同形制之间充满了“存疑”、“存疑”以及无数的“存疑”,互相之间是缺乏联系、共同点,看不出数千年以来,一脉相承的是什么?晋制、唐制、宋制、明制之间,壁垒森严,结构迥异,这款衣服的做法,只能用在这里,不能用在其它地方,否则就是“臆造”、“自创形制”。分历史阶段研究服饰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方法无可厚非,但是“按照朝代来划分汉服形制”是错误的。
我们既不能走“形制朝代论”自我割裂的道路,也不能走迎合西方文化霸权的“东方主义”邪路,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走出第三条路,参考《汉服体系研究第三条路,PPT图表详解》
围绕历史文物文献梳理的本质特征,根据历史上汉服发展规律,研究和研发汉服款式。
从今年开始,我们陆续发布按照体系法研发的款式,栏目暂定名“一期一新款”,可无偿商用,供汉服从业者参考使用。接下来我们将致力于深衣大类的款式探索和研发。大家想要做什么深衣款式,也可以告诉我们,我们来尝试分析其基本结构,一起探索汉服新款。欢迎反馈正反意见,促使我们继续前进。
关于形制基本结构的部分文章
(未完待续):
第一篇《哪些能改哪些不能改?汉服形制具体文物基本结构梳理(附图)》探讨了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时期。
第二篇《形制怎么改才对?汉服设计要素(文物+图示)》这一篇是周朝(简版),探讨了距今2200年前的周朝。
第三篇《可庄重可粗犷可风流?百变秦汉交领形制基本结构今日重磅更新!》
第四篇《梳理华夏衣冠-汉服体系领襟带基本结构的传统-魏晋南北朝篇(一)》“
还有更多的考据文章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汉服世代”。
现代汉服研习小组的简介:
一、由最早一批汉服复兴者组成的兴趣小组,坚持18年,致力于汉服理论、定义、体系、历史等研究,坚持深究“衣冠载道”的“道”和“传统服饰”的“统”。研究成果除了在公众号上公布外,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上,被国考、高考联考等题库收录。目前理论主要成果有学术专著《汉服通论》等;
二、开展汉服复兴本身的社会学研究,记录并撰写汉服复兴大事记。目前主要成果有专著《汉服归来》;
三、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于汉服宣传推广。目前主要成果有参与央视节目《国风运动会》、《国风遇见新春》等。
目前正在开展的学术研究工作主要有三项:
1、破除形制朝代论,致力于建立汉服学;
2、梳理历代文物基本结构,总结共性特征,寻找规律,深化完善汉服体系;
3、推出“一期一新款”系列,开展新款研发,公开图纸,提供汉服设计和研发新的方法论。
文案:现代汉服研习小组
编辑:君止
美工:君止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