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在中西医之争的正确视角
一定要以“病人健康”的视角去看待中西医之争。否则中西医之争一定会变成门第之争、(不展开)之争、偏见之争。
如果中医真的没有任何临床优势,那么废弃了又有什么可惜呢。一个临床医生明明了解多种艺术却为了自己的门派避开更有效的治疗,那他还能算是医生吗。
陷入门第流派的视角之中,为了一家之存续一家之繁荣去辩驳,终究是无力的,浮于表面的,贻害万方的。功利并不是错误,重点在于为谁而功利。
之所以留存中医、发展中医、改革西医、中西医结合,都是因为这么做有利于丰富病人的选择、提高病人的治愈概率、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未来,我们还要发展蒙医、藏医这些民族医学,甚至捡起西方弃之不用的西方古代医学比如阿拉伯医学、印度医学。
要保存中医最好最理想的办法,是让医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从少数厂商手中解脱出来,而转变为真正的为患者服务的角度。
因为要拼商业化,中医缺乏宣传渠道以及盈利的优势。宣传一款新药(不只是电视宣传,还有“抢占货架”之类的,不展开。)带来的收益可以把研发投入成倍的收起来,还能把研发失败的其他药物的投入给赚回来。但是宣传一位老中医,恐怕老中医再怎么劳累一天能接待的病人也是有限的,产生的收益可想而知。
机器与自助医疗包式的治疗是一个方向,但是应当看到,胶囊、成剂、粉末,这些现代包装只是药物,而不是诊断。病人接受的也只是那个塑料壳子代表的高精尖、现代科学之类的概念,而不是中医的诊疗思维与实际疗效。尽管这些中成药可以更广泛更方便的使用,但是,这是建立在损失疗效的基础之上的。终究只是医生数量匮乏(而且这不是培养更多医生就能解决的,不展开。)下的便宜之举。到最后钱赚到了(不展开。),病人也可以很方便的喝了药继续工作(不展开。),对于现在自然是可以的,对于未来,我很难设想(可以参考当今流水线工人的廉价保健品消费,点到为止)。
另外,也不应当把中成药当成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中成药研发是实践之举,但其之于理论构建,不仅阻碍中医,而且阻碍西医,对解释中医疗效原理也乏善可陈。只是把已经被中医证明有效的方剂通过大批次的实验去验证拿到盖章就做包装拿出去卖,对于理论构建有什么益处呢。
中医与西医的思路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有异于哲学上的矛盾,中西医是有可以结合的部分的。但是这种结合,恐怕不能通过找到某种代表阴代表阳的物质来实现。而是通过理论与临床分别结合的方式。之所以这样,也是受限于现状,临床西医医生的理论水平往往局限于自己的每日专科工作,尽管现在有各种规章 要求有研究才能评职称,但是我不展开讲,你也就明白了。中医的理论相对更好,甚至不少中医对西医临床给药也有基础的了解,毕竟一个医院药方其实常用的并不多。除此以外,互相学习其实是很耗费精力的,现在临床医生的压力大家也都知道。因此,只有理论跟实践分别结合了,桥梁工程,压力太大,现阶段最好还是以实效为主,不要给一线医生添一些不负责任的期望比较好。
实践的结合,我举一个例子,张锡纯创的清热药里的白虎加味汤,加什么呢,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原本就是树枝树叶煮汤,功效也很确切,有此联想到结合白虎汤并不难。临床上中西医很难在一所科室里边喝着茶交流方法,平时一上班基本就要坐诊,业余时间恐怕也要微信回复一些病患,还有自己的私事。因此,实践上的结合的实行者应当是各大药厂。从合作的医院(以其他方面合作的力度看来,这方面合作应该并不难)调取一定的数据,并且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药物的配伍设计,最终方便临床。
理论的结合建立在实践之上。之前说过了,研究中成药没办法获得啥理论突破。那么有什么比较“有前景”的道路嘛。也是有的,而且并不花费多少。很多人认为,理论应当指导临床,这没错,但是中西医结合之后,恐怕目前的理论都无法完全解释临床的疗效。因此,理论的构建应该放在解释临床上。对应的是各种论文创作以及后期质检。实际上我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现在其实就有不少是在此类领域的论文了,只是比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