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vivo TWS 2:在对的时间 做对的事

2021-05-25 18:43 作者:传翊出品  | 我要投稿

如果说哪家手机大厂对真无线耳机这个品类最“佛系”的话,非 vivo 莫属了:曾经是消费者心目中最有高素质音频基因、和 “Hi-Fi” 最有关联的手机品牌,进入无线音频时代之后似乎整个节奏都慢了半拍。是手机厂商里最后一家开始在主力产品中取消 3.5mm 耳机孔,也是最后一家推出真无线耳机产品的头部手机品牌。在其它厂商的 TWS 的产品线已经多如下饺子一般的时候,算上最新发布的 TWS 2 和 TWS 2e,vivo 到现在为止也只有总共四款真无线耳机产品。在真无线产品上的“克制”,和 vivo 在 Hi-Fi 上的“坚持”(直到现在都还固执的在主力和高端产品里搭载独立音频 DAC),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要历数一下 vivo 历代发布的真无线耳机产品,也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相较于其它品牌颇多同质化产品的“走量规划”,vivo 此前发售的每款产品都在发布当时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产品特性:配合旗舰手机产品 NEX 3 发布的首款真无线耳机 TWS 1,不仅有着放到现在都算得上是高端工艺设计的香水瓶双层注塑设计,更有着当时首发的高通 QCC5126 SoC 和 AptX TWS+ 特性。而配合vivo 首次在手机上取消 3.5mm 耳机孔推出的 TWS Neo,则着力实现无线音频成本、音质、延迟等尽可能和有线音频体验水准相同的目标,不仅在真无线耳机上首发了 AptX Adaptive 连接协议大幅降低延迟、以及推动跨手机品牌连接的低延迟特性,还在调音风格上进一步提升,向自家的“经典调音风格”进一步靠拢。

vivo TWS Neo

而刚刚发布的 TWS 2 ,则堪称是一枚市场上的强力“搅局者”:它不仅是 vivo 首款降噪真无线耳机产品,而且一上来就实现了 40dB 的降噪水平和包括通透、自适应降噪在内的多项特性,可以说是“一款产品就走完了别家几代产品走过的路”;而这代产品也有了音质的大提升,不仅首发了骁龙888平台支持的 QHS(Qualcomm High Speed)高带宽技术,解决蓝牙传输带宽的问题,进一步提升高素质无线音频传输能力和连接稳定性,还在调音上进一步回归 vivo 备受好评的 Hi-Fi 风格。而前面之所以称其为“搅局者”,则是它意外定出了499元的定价:以往这个价位上往往只能要求“有”而不能要求“好”——去年某手机厂商推出的 499元降噪真无线,尽管现在看起来还有颇多的功能和体验上的不足,但那款产品发布之后已经获得了名利双收的市场认可。而现在,远超过往 499 元档位真无线产品综合素质的 TWS 2,以这样的一个姿态上市,甚至具备了向比它贵出了2、300元的旗舰档产品挑战的能力。

看起来像是佛系的小绵羊,但其实,它一直是实力强劲、家底雄厚的“大玩家”。

与其说 vivo TWS 2 一发布就有的高关注度是消费者对产品“性价比”的认可,不如说这是默默沉浸音频领域多年的 vivo在真无线产品定义上的一次成功:vivo TWS 2 的整体产品定义,颇有“只买对的、不选贵的”的意味。在整体的产品风格上精准的做到了“抓大放小”:在消费者最关注的核心特性上下足功夫,例如首次加入的主动降噪特性——不仅有 40dB 的降噪深度,而且一上来就完整的配备了多档级的自适应降噪特性和通透模式的选择。在整个元器件的选型和设计上也充分的服务于想要实现的产品结果:例如选择 12.2mm 的超大生物碳纤维复合振膜单元,不仅服务于更优质的音质表达,也因为其有更好的低频响应表现而更有利于主动降噪启用时对低频的降噪效果。而针对传统入耳式设计的耳机对中高频降噪能力的普遍弱项,vivo TWS 2 在耳机的腔体设计上动了不少心思:既要利用好入耳式的设计做良好的物理隔绝,又要在真无线耳机佩戴时间越来越长的当下保证用户的佩戴舒适度。于是,我们在 vivo 的首款主动降噪真无线耳机的身上看到了别的品牌可能要用好几代才能实现的主动降噪能力和体验——用软硬兼施的方式,做到了499这个价位上高规格的降噪体验。

如果说 TWS 的主动降噪体验决定了普通消费者对当下耳机产品的核心功能体验满意度的话,那么音质和听感就是为 TWS 产品带来“口碑加分项”的重要部分了。有人会说普通消费者其实根本就不 Care 音质,或者说很多普通消费者无法分辨什么是好音质。“跟着感觉走”的“玄学化”判断标准,让“音质”一度成为一种可言说又不可触摸的表达。但实际上,如果给一个普通用户听过一些公认的回访音质出色的产品后,他们是能够在对比间分辨出设备回放音频的优劣的——这充分说明普通消费者其实不是“听不出音质”或“不 Care 音质”,而很可能是他们没有听过好音质的产品。

如何让消费者真的的意识到音质的重要性?答案很简单:给它做一个好音质好听感的产品。

在这件事情上,大家对 vivo 的通常印象应该是“信手拈来”——毕竟 vivo 应该算是市面上唯一一家拥有 Hi-Fi 基因的品牌,从 X1、Xplay 开始的无数经典产品都有着不仅让普通消费者更让 Hi-Fi 玩家有口皆碑的音频素质和能力。但有线音频和无线音频的实现路径毕竟不同,而且它们之间的差异颇大,一些在传统有线音频上的固有经验,未必能完整照搬到无线音频上来——例如如果我们回溯 vivo 早前的两款真无线产品,就会发现其实那两款产品的调音或多或少的和早前 vivo 备受好评的风格并不一致: TWS 1 的低频量级过于充沛,导致一些用户对其有“声音有点糊”的评价。而实际上如果你自己手动调节一下均衡器、人工减小低频加大中高频的话你其实会发现这款产品的素质其实是很好的,只是默认调音影响了大家对它音质听感的评价。到了 TWS  Neo,vivo 开始在产品中加入自选调音风格,尽管这一代产品还有拥有下盘比较充沛的低音调音走向,但“清亮高音”和“清澈人声”选项则开始有 vivo 经典的手机调音风格的走向了——不再追求动次打次的低频量级,强调解析力和总高频的表现力,拥有更加开阔的声场和人声表现。这种更“Hi-Fi”而不那么“消费”的调音风格,其实在当时的真无线产品上并不多见。在市面上一众迎合普通消费者对低频喜好的产品招摇过市的市场环境里,TWS Neo 成为了当时499价位段调音最均衡、细节最出色的真无线产品。

从那时候开始,vivo 的真无线产品就终于有点自家传统调音的味道了。 

这一代的 TWS 2,连默认调音都回归了 vivo 手机标准风格的清晰、饱满和高解析风格,“清亮高音”和“清澈人声”依旧提供了市面上难得的听感上不会有“中频塌陷”和“两头翘”风格的调音风格。而这样的调音风格,将以往一些难得在真无线耳机上听到的人声的质感和高频的细节完整的展现了出来——当然,它的功劳还有一部分是这一次全新加入的 DEEP-HD 超清音频引擎:这套包括了能提供较传统蓝牙两倍以上带宽的 QHS(Qualcomm High Speed) 技术和 AptX Adaptive 自适应编解码方案的蓝牙高清音频传输方案,为 TWS 2 的聆听提供更多的信息量打下了技术基础。以往有一些真无线耳机受限于无线传输的码率不够高而刻意降高频调的比较“灰暗”以免在听感上放大因为传输压缩带来的中高频粗糙感在这款产品上荡然无存——这也是前面提到过的无线音频和有线音频最大的不同:有线音频你做好声学设计本体就可以,不用太多考虑传输的问题,但无线音频,传输和信号能力,是永远都绕不开的大问题。

vivo TWS 2 在5月20日价格公布的当天就引发了相当热烈的舆论回响,甚至这款产品有难得的“出圈”表现:一些平日对数码产品并不主动关注的普通用户都前来询问这款产品到底怎么样。不只是 vivo 手机的用户一改“没有自家品牌搭配的主动降噪真无线”的遗憾“喜大普奔”,更有不少其它品牌的手机用户强烈的表达了想买一款 TWS 2 的意愿——毕竟,从规格到实际体验,它在实际的首发购买价格甚至不到 449 元的价位档上堪称 BUG 级的存在。而也在这一天,我探访了诞生这款产品的地方“vivo金耳朵声学实验室”。与其说这个实验室是专门服务于 vivo 真无线耳机产品研发设计的场所,不如说这其实是 vivo 长久以来在音频领域积淀的结果:这个包括了传统音频测试的必备场所消音室、电声室等专业实验室的综合实验体验,不仅在这里承接音频相关产品的各项设计、研发、测试工作,还会模拟各种外部环境进行一系列的严苛测试。例如我们就在这里看到了一项低压测试:在一个气压调节设备内,模拟低气压环境进行测试,保证耳机或手机的扬声器在高原环境或高空环境(例如飞机起落的过程中)也能保有播放的正常音质。

我们常开玩笑说音质这东西或多或少有一些“玄学”的部分,但 vivo 金耳朵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似乎不太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硬件参数和性能曲线,同样是声音表现可以量化的数据基础。因此,在 vivo 金耳朵实验室,工作人员会通过调试之后得到的降噪深度、频响与失真曲线,以数字或图表的形式等相对直观的反馈产品“好”与“坏”的数据指标。但作为深耕音频领域多年的 vivo 同样不反对主观听感在产品表现上的重要之处。在 vivo 金耳朵实验室里有一处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他们搭建了一整套房间成本上百万、器材价值数十万元的、由麦景图功放+FOCAL 音箱组成的“聆听室”,用 vivo 智能终端总经理王友飞的话说,就是“得先知道什么是好声音,才有可能做出好声音”——有意思的是,王友飞自己也是个不折不扣的 Hi-Fi 玩家:在随后的专访环节中,王友飞对自己曾用过的各家 Hi-Fi 产品是如数家珍,而他自己还有不少 Hi-Fi DIY 的经历,这样的玩家经历深刻的影响了 vivo 在音频产品里的取向和风格。例如vivo虽然希望在音频产品上可以迎合更多普通消费者的喜好,但其实他们定义下的风格取向是偏向饱满、清晰、清澈、富有情感、有温度的声音风格——这个一些消费品牌更强调刺激和低频的听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随后的专访环节中,王友飞回答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传统的真无线耳机产品体验上不太可能直接想到但又紧密关联的问题。例如我就直接提出了一个在当下相对敏感的问题:最近有不少真无线耳机的品牌被爆出有佩戴之后造成耳道损伤的案例,vivo 第一次做这种入耳的降噪真无线产品,如何规避这种问题发生?其实王友飞回答这个问题的一开始还顺便提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 vivo 这么晚才进入降噪真无线的领域——也是和耳机的形态设计有关。一直没有佩戴相关问题的 vivo 真无线产品,在此之前都是半入耳设计,这也是从佩戴舒适度的角度进行的考量。但半入耳设计有天生的结构确实,导致无法实现良好的主动降噪表现(其实TWS 1 在设计之初已经做了主动降噪的功能,但因为最终效果不达标而在正式上市时取消)。如今这一代 TWS 2 开始做入耳的降噪真无线,在腔体设计、佩戴舒适度等问题上,vivo 都做了特别的优化设计,强调佩戴舒适型。而对于易引发耳道损伤的耳塞材质,王友飞强调不能有任何刺激性的材质:哪怕是防尘网里面的材料也不能含有刺激性元素,包括硅胶套、耳壳的材料,vivo 都要统统做过健康安全的用料识别和材质的认证。此前vivo 也有XE800、XE710这样的有线入耳耳机,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投诉,对这个部分,王友飞是非常有自信的。

vivo 智能终端总经理 王友飞

芯片是另一个被讨论的重要话题:一来是全球芯片紧缺,大家担心是否会影响到真无线产品的正常供应;二来是最近有一些无线音频产品“唯芯片论”的声音甚嚣尘上,以音频来判定无限音频产品的好坏似乎成为一种新的风潮。对于前一个问题,王友飞表示目前 vivo 还没有这个担心:手机行业的芯片因为采用量过大,一些核心元器件产能在当下有一些供应不足。但像 vivo TWS 2 这次采用的 QCC3046 主控芯片,行业用量不是那么饱和,“我们的货量是没有问题的”。而对于“唯芯片论”一说,王友飞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王友飞首先肯定了芯片在真无线耳机里的重要性,例如连接的稳定性、传输的音质码率、多设备连接的能力,这都是芯片的能力,vivo 在定义产品时要优先选择这些满足需求的芯片产品。但后续的更多的综合体验,王友飞更强调综合的调校、设计、外围配套的能力。例如音质的部分,蓝牙耳机芯片里面带宽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是DAC解码。如果要音质更好,可以在外围设计G类功放或是D类功放不同的放大模块。“如果主芯片功能达不到的话,芯片搞成多颗组合的也有可能的”。另外王友飞也强调如何最大化的利用同一款芯片的能力,例如前代产品 vivo TWS Neo 用的也是 QCC3046,这一代 vivo TWS 2 用的也是同款芯片,但没人会觉得这两个产品是同一款产品。使用 QCC3046 也可以做到 40dB 的降噪能力,这个不是所有厂商都能做到的部分。另外 TWS 2 上独家具备的 QHS 高带宽特性,同样的 QCC3046,也只有 vivo 目前开启了这个支持能力。对于无线蓝牙主控芯片更多是功能差异而不是性能差异的当下,“设计的能力,软件的能力,算法的能力,调校的能力”可能对整体产品的呈现更为重要。这套产品逻辑,和 vivo TWS 2 整体体现出来的“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 vivo “结果主义”产品风格的一种体现。

王友飞在专访中还提及整个金耳朵团队有数十号人,其中有不少人是从 vivo 做 Hi-Fi 手机的年代一直延续而来的。而聆听室其实在调校 Xplay3S 的时候就建成的,后期随着总部搬迁“迁移”到新总部的。作为手机厂商里的“老牌音频厂”,这个从 X1 时期延续至今的金耳朵的团队也在一直探讨什么是好音质,vivo希望能够摸索和探索出来一套vivo认为的好音质,到最后形成一个类似基因传承的东西。而在场的媒体还有提到一些关于vivo 是否会做一些大耳产品以及和著名音响品牌联名的问题,王友飞的回答核心都是:目前 vivo 认为无线音频在传输带宽和码率上还是离传统有线音频有一定的距离,如果能完美解决无线传输高品质编解码和带宽问题,vivo 不排除后续做无线大耳的规划——但目前如果要做的话,那还得保留有线输入的接口。音响品牌联名也是,vivo 认为自己首先要做出来“对得起联名品牌”的音质表现再来做联名,而不仅仅是贴个牌营销而已——问题还是卡在目前蓝牙无线传输的音质上。从有线音频时代过来的 vivo,还是抱着那颗最初始的“好声音”的心,固执的坚持一些事情。

TWS 2 是 vivo 在真无线耳机领域的一次“转型”,其实也算是多年产品经验积累后的一次完美绽放。“不出则以、一出惊人”的 vivo ,还是展现了它接近十年音频产品研发深藏不露的功底。其实这次还只是一款499元的真无线耳机,我倒是想看看未来 vivo 能继续向上做出怎样的产品?或许这次的产品命名还留了一个 TWS 2 Pro 的空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从有线音频赛道切换到无线音频赛道的 vivo ,终于上道了。

其它厂商,你们可得小心了。  


vivo TWS 2:在对的时间 做对的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