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件危险的事:知识的精度天平

这是单华伟的第一百一十九篇原创文章(part3)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叫做『 认知融合 』的理论,由Steven Kosslyn 所主导的一系列实验表明,人脑一旦形成了一个概念,就会把概念当作事实本身,当作一个实体(笔者称之为『 实体化谬误 』)。
在对一件事进行规划时,这种思维体现得更加明显,越是去思考,去做计划,我们就越倾向于认为:我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到底会因为认为目标已经实现,从而变得懒惰;还是会因为虽然自认为已经实现,但发现自己并没有实现,从而更加努力,激励自己真正实现目标呢?
这是一位读者向笔者提出的问题,他在不同文章和书中看到了不同的解释,由此陷入了疑惑,不知道自己到底应不应该多去想象自己定下的目标。
笔者的回答是,这个两个解释的落脚点都一样,那就是:有了目标,就要去做,不然就会在想象中自我迷失掉。所以你选择相信哪种解释并不重要,你可以在发现自己沉溺于想象中的时候告诉自己『 目标还没实现呢!懒鬼,你不过是被自己的大脑骗了! 』;也可以在陷入绝望和自认为无能的时候对自己说『 我已经定下了目标,大脑最不喜欢就是想法和现实的不一致性,所以我一定能不断激励自己的去完成的,加油! 』
有的知识可以折中调和,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境,选择使用不同的解释。但若滥用了这个方法论,对所有的有矛盾的知识都加以折中调和,只会不断稀释有效信息。
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论述:
不好的事情更能挑动人的情绪,引发讨论和关注。所以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保持盈利,往往『 报忧不报喜 』,负面报道的数量远大于正面报道。
当媒体报道了大量曾经有头有脸的人物的负面新闻,大企业造假案件时,有人便会说,这可能会让观众会形成一种『 成功就必须使点手段 』错觉,对公众的素质的提高,有益无害。
但这个结论有两个问题:首先,在各行各业中,这样的“使用了点手段”的人和企业,到底有多少?如果这的确是普遍现象,那观众最终形成的认知是错觉,还是事实?实际情况我们无从知晓,因为调查别人商业机密,一定千难万阻。
其次,再来看『 观众形成错误的认知 』这句话,明显是臆测而不是严谨的统计结论。所以,这是一个难题,没办法证实,也没有办法证伪。
但不得不承认,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现象也许真的存在,听身边某位长辈愤世嫉俗的语气,看到网络评论区某人唾弃万事的论调……也许媒体环境确实需要一次净化。

好,这个论述到这里就完成了,看完后你有什么感觉?也许它分析了不少的东西,也许让你意识到某些问题,但是它本质上还是在原地踏步,没有任何信息增量。
无意义的折中调和出现的形式就是这么出其不意,它可不会上来就告诉你,要全面看待问题云云,大声向你说『 嘿!我在折中调和 』,如果你一眼就能看出来,那它就不是思维陷阱了。
某种程度上,折中调和是讲道理的人的困境,因为凡事必有例外,因为很多问题涉及的数据实在过于庞杂,道理永远都讲不全。但出于某种想要对听众负责的态度,出于对知识的追求,我们总想要把一个道理讲全,最终便会不可避免走向过度折中调和。
如何防止这种倾向?首先,放弃想把道理讲全的冲动,抓住一个论点,就深深的挖进去,去寻找证据,把它真正建构起来,就算它存在某不足,却能真正帮助你成长,在行动的过程中,你自然会懂得如何平衡。
第二,是在“选题”,也就是决定自己要不要去探究这个问题时,尽量避免那些最终只能通过折中来调和的话题,比如笔者所讲的媒体的影响这个话题,它是一种文化批判,话语权在高知的手里,其本质不过是高知对普通人的鄙视,是没有办法,也不用做量化的调查和研究的。
在面对人生决策时,不一昧折中思维就显得更加重要,终日思考『 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 』这种问题,肯定会陷入无能和矛盾中。你必须做出一个选择,然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你的选择上,不要尝试花额外的时间去弥补,因为这只会让你三心二意,最终一头也顾不了。
在这个语境下,我们可以认为,『 做出明确的选择 』其实就是『 某种程度上的偏激 』,而折中,往往只会“折断”。
读书,是件危险的事。
(END.)
(这个“读书是件危险的事”系列文章共有三篇,请到笔者主页查看完整内容哦~)

--------------------
我是单华伟,一个看书和写作的人,笔者在自己的公众号「单华伟」上分类整理了所有的文章,如果觉得小单写的东西对你有用,别忘了关注,转发和分享一波哦~
我写的文章都会不断修改更新,加上(2.0)或者(3.0)之类的后缀重新发表。所有从别处参考的内容都会在文末标出,没有标注的部分,那便是个人所思所想。如果对文章中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希望得到解答和帮助,或者有任何建议,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
本文受维权骑士版权保护,任何包括但不限于图文、音视频形式的侵权行为将被追责。商业转载与合作请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