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生物群新发现】爬兽-鹦鹉嘴龙缠斗化石揭示中生代哺乳动物对非鸟恐龙的主动捕食

不同于热河生物群普遍以二维形式保存的化石,陆家屯地区产出的化石多为三维状态。这些化石的成因与火山喷发过程中产生的火山碎屑密度流快速埋藏生物相关,故很多脊椎动物的化石都呈现独特的姿态,宛如时间被定格一般。热河生物群“中生代庞贝城”的称号也是来源于此。这次研究公布的“爬兽-鹦鹉嘴龙”化石恰好保留了两只动物的缠斗姿态,反映了中生代哺乳动物对非鸟恐龙的主动捕食行为。尽管爬兽会以鹦鹉嘴龙为食的化石证据最早来源于爬兽胃内容物中的鹦鹉嘴龙骨骼碎片,但爬兽在该过程中是主动捕食还是捡尸食腐并未能得到确定。新化石的发现对这一问题提供了解释。
下图是爬兽胃容物中的鹦鹉嘴龙碎骨。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2005年。该化石收藏于中国古动物馆,标本平时对外展览。

但这块化石说新也不能算新,其早在2012年就被发现。论文的第一作者于2020年获得该化石后,捐赠给了山东威海紫光实验学校,并联合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的学者开始着手对该标本进行研究。目前有被质疑该化石为人造嵌合体的推论,正好借此视频谈谈个人的想法。
1、正式出版论文中作者也多次提到化石真实性的问题。考虑到过去曾有不少热河生物群化石伪造拼接的案例(最“知名”的莫过于辽宁古盗鸟),对于这种保存完好且姿态奇特的化石,对其真实性进行必要的澄清属于正常情况。而且该化石并非由参与本研究的人员自行采集,而是第一作者在化石发现8年后获得的,故大概率还是来源于本地人的个人收集,不能完全排除研究之前个人对原始化石处理不正当的可能。下图是化石出土地点的实景照片。

2、作者认为该化石中两种动物呈现的复杂姿态十分独特,并非传统热河群伪造化石的那种简单拼接方式,故认为这种复杂的位置关系可以支持该化石的真实性。如何证明化石的真实性,学术共同体内部自有一套规范,作为非专业人士不做评论。但笔者作为科研工作者,想要指出的是,在未能知晓同行评议意见的情况下,作者在文中的论证依据更多是为了自圆其说,不能保证被参与评议的所有审稿人接纳认可。因此作者在文中的解释不能完全排除“存在异议”的可能。笔者做过更大胆的推论:如此特殊的化石、重要的结论,理应有可能在更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作者们必然也希望在更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后让该研究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而该论文最后却只发在了《Scientific Reports》上(搞学术的应该都知道这个期刊的水平),笔者不排除该论文被高水平学术期刊拒稿的可能。而拒稿的原因是否和化石的真实性相关,这就不得而知了。
3、目前看到的一则质疑是:爬兽后脚的位置搭在了鹦鹉嘴龙的胫附骨上。但鹦鹉嘴龙的活体在该位置有很厚实的肌肉软组织。以爬兽自身的力量,能让其后脚上的爪子刺入如此深度的组织中,甚至达到骨头的位置吗?这确实是一个不大寻常的地方。作者在论文中也仅仅是对这一特征进行了描述,但并未对这个潜在的疑问在论文中进行解释。可能审稿人也问了类似的问题,但作者的回答我们看不见,目前无从知晓。如果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也不妨可以去试试发邮件问问作者本人。

4、看完这篇论文后,笔者感觉通篇的讨论基本都是在为“爬兽主动捕食鹦鹉嘴龙”这个行为寻找证据以自圆其说,并为爬兽捕食大于自身体型的猎物提供合理的依据,以此论证两种动物确实是在争斗过程中突然死亡的,同时排除爬兽食腐和二者化石因埋藏搬运过程而缠结在一起的可能。讨论的展开面比较有限,就事论事而已。当然,这块化石目前所展示的样貌已经足够惊艳了,其结论也足够吸引各大媒体去写新闻宣传稿。如果未来学术界内部没有继续的相关讨论或质疑声音的出现,那可以对该发现所揭示的结论保留认同。不过该论文的最后倒是对义县组陆家屯动物群的多样性和营养级关系进行了分析,算是给义县组各动物类群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总结。这些信息对爱好者们深入了解热河生物群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值得在阅读论文时留意并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