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华青玉谈诗词】《西洲曲》独特的动作描写

如果说大家不知道《西洲曲》这个名字的话,那你一定听说过一句流传很广的情话: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没错,这句话就出自《西洲曲》。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跳脱动作描写
(当然表面上看其实不是动作描写)
红字是我标出的几个动词句。
首先先看第一联和第二联,少女想起了与情郎在西洲下相会的场景,这里其实有三个动作,虽然好像只能看出一个折梅的动作啊,其实她是折下梅枝,换上杏子红的衣衫,梳起鸦雏色的头发。那么大家来揣摩一下少女此时的心理。
很明显,少女平时在家里是不会这种打扮的,不然她就不是少女了[滑稽]。所以你看似这种动作非常寻常,但其实都是痴情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深所造成的。她的这一连串描写,几乎都是不加修饰的,很自然,很朴实。当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这些句子它强调结果,比如“单衫杏子红”,这强调的不是换衣服的动作,而是换衣服的结果。所以说很多人写动作描写为什么这么生硬,就是因为不敢用这种强调结果的非动作描写句去体现动作,从而侧面烘托心理。如此既有直接的动作描写,也有强调结果的、间接的动作描写,就不会造成句式单一,且很巧妙的运用了“跳脱”这一修辞(很少见对吧)。
注:跳脱:为了简略或含蓄而省去一件事中不太重要的部分,只留下关键性因素,强调起因、决定性经过与结果。
再大家看下面的:门中露翠钿;垂手明如玉。这两句都是这种写法。

线索动作描写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现在我们看这一段,红字部分是动作描写。
大家看看,这三句有什么共同点?
是不是都有一个“莲”字(事实上八句有七句有“莲”)?
相信大家在做现代文阅读答题的时候都有一句套话: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那么这个“莲”就是作为线索,不断的将姑娘的愁思向前向深推进。
所以以后大家在进行动作描写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样东西作为线索。作为线索的话,同一首诗多用几次相同字是没有关系的。这样就可以使动作更为连贯,具有画面感,且不自觉的就好像在推动全诗发展一样。

巧出炮灰,借生事端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这句话历来被当做接字的例子,“飞鸿”和“鸿飞”嘛!
但我们今天不说这个,我们说一下“望”。
这里有两个“望”。
第一个“望”——望的是“飞鸿”。
第二个“望”——望的是“郎君”。
她说她想念郎君,但是郎君就是不来,所以就仰望着飞鸿,飞鸿飞到了西洲,我看到了郎君登上了青楼(你是不是有那一闪而过的小念头[滑稽],当然不是的啊)。
其实在这里,姑娘其实就是想看看西洲,望望青楼,忆忆与郎君相会的地方。
所以,“飞鸿”这个“炮灰”出现了,于是诗人就跟着“飞鸿”飞到了“西洲”,又看到了郎君上青楼……
姑娘毕竟是姑娘,即使再急切,也要矜持,要含蓄,所以她就找了“飞鸿”这一借口,先说自己望飞鸿,又说自己望郎君。
所以,今后我们也可以通过派出炮灰,表面上我(指姑娘)是和炮灰(指飞鸿)有着直接关系,但事实上炮灰只不过是一个媒介作用,只不过是用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用的,进而引出直接关系对象(指郎君)。这样很含蓄但是不晦涩,很急切但是不焦躁。其实就是找个借口,生个“事端”嘛!作为姑娘,这多可爱啊!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有人看了《西洲曲》不心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