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战德国的150吨钢铁怪物——K-Wagen超重型坦克

2022-11-30 21:44 作者:DASTIGER  | 我要投稿

本篇内容翻译整理自

[1] Waffen Revue 1984, Quartal. I, Nr 52:Der K-Wagen(Großkampfwagen)

[2] Waffen Arsenal, Special Band 112:DEUTSCHE KAMPFWAGEN IM 1.WELTKRIEG. Der A7V und die Anfänge deutscher Panzerentwicklung

        要说德国研制过的100吨以上的超重型坦克,各位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二战末期的“鼠式”,其庞大的身躯、厚重的装甲以及其他任何坦克都难以相比的“体重”给后世军迷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当时的德国已经不是第一次研制这种吨位严重超标的装甲怪物了,事实上,早在一战时期,德国人就有过这样的“前科”,而其“犯罪”的结果,便是本文今天将要介绍的主角、一款许多人恐怕闻所未闻的坦克——K-Wagen超重型坦克。

       时间倒回到1917年3月31日,当时德军最重要的坦克研制项目——A7V尚未完成,德国车辆事务部突然又呈递给帝国战争部(Kriegsministerium)一份新的坦克设计草图,请求对方批准进行研发制造。战争部起初看到这份来自设计师Wegner和Wa.Th.Mülle、名为K-Wagen的原始草图时明确表示反对,但理由却不是它令人吃惊的重量,而是所谓的“在A7V项目有最终结果前不适宜启动该项目”。战争部认为,那些参与A7V研制的的企业也会有同样的想法,并且担心一旦启动K-Wagen项目,它们原本在A7V坦克上的兴趣会遭到削弱。然而几个月后的6月28日,战争部改变了先前的态度,批准先行制造10辆K-Wagen,每辆的采购价约为50万马克。接到命令后的车辆事务部一刻也没停歇,在来自陆军最高指挥部(OHL)的相关许可和支持下,开始紧锣密鼓地组织起了研发工作。

K-Wagen的早期设计,炮廓的形状与最终版本不同

       按照总体设计要求,K-Wagen需要具备快速生产能力,并且在将近100吨的重量之下仍必须保证可靠的动力来源。人们对这种坦克的越野机动能力期待甚高,它将由18人操纵,依靠履带行走,有3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底盘离地高度35cm,履带对地压强为0.5kg/cm2,能跨过4m宽的壕沟、爬上坡度达0.5的陡坡、通过所有地带,同时还拥有良好的转向能力从而躲避各种障碍物,并且要能连续5小时在中等难度的路况下不间断行驶。不过,令人感到有些搞笑的是,面对这么高的要求,设计方一开始竟然只打算给该车搭载2台各200马力的发动机,企图用“小马拉大车”实现如此不切实际的幻想。装甲防护方面,K-Wagen的正面和侧向设计为30mm(据说旨在防御野战榴弹炮的直接命中,我想就算是高爆弹,30mm的薄甲真的防得住?),地板为10mm,顶部为20mm,履带上部滚动面还附有30mm的护板,并且所有动力部分都要有装甲保护。武器配置上,该车计划搭载2门5至7cm口径的半自动SK/L 50火炮以及4挺机枪,部分武器安装在炮廓上,部分安装在炮塔内,这样保证每个方向都至少有3门武器能开火(还是没脱离战舰的设计思维)。另外该车还配备手榴弹和2具火焰喷射器。在车辆形状上,鉴于英国马克系列坦克出色的越野能力,车辆事务部和OHL都认为应该效仿设计成菱形过顶式,但也有人以此种设计难以保证上部履带的防护而提出反对。为应对研发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军方下令组建一个专门的技术委员会(A7V坦克的研制也专门组建了这种委员会),由NAG公司、阿尔德勒公司(Adler)、布辛公司(Büssing)、奔驰公司(Benz)、道依茨公司(Deutz)和Loeb公司各派出一名设计师出任委员,同时还请来了2位戴姆勒公司(Daimler)的工程师参与,后来甚至还从A7V研发组抽调人力进行支援。10辆原型车的组装工作被安排给位于柏林-魏森湖(Berlin-Weißensee)的Riebe轴承厂(Riebe-Kugellagerwerke)和位于卡塞尔(Cassel)的魏格曼车厢制造厂(Waggonfabrik Wegmann)完成(两家各生产5辆),起先计划一年能完成所有原型车的制造,随后OHL要求将时间缩短为8个月。

        由于K-Wagen实在太重,没有什么陆地交通工具具备整车运输的能力,因此它还被要求能拆卸成各重30吨以内的几个部分,分别运往目的地后再完成组装,这有点类似于二战时800mm“多拉”列车炮的组装方式。组装需要起重机,所以战争部首先把目光投向了前线用来在M炮台上吊装420mm重炮的M型起重机,希望能够临时借用它们来组装K-Wagen,但车辆事务部表示反对,认为这种做法在战场上没有可行性,并且建议专门为K-Wagen采购配套的起重机。就在K-Wagen生产任务被批准后不久,人们还设计了一种以A7V坦克为底盘的移动式起重车。

基于A7V坦克底盘的吊车设计图

          军方下令开始制造后,K-Wagen项目的推进并不顺利。此前从没有人造过如此庞大和沉重的坦克,许多已有的技术和经验都不再适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出现,设计只能被反复修改。同时,大量的原材料和产能都被占用,直到1917年11月,最先在Riebe轴承厂开工的两辆车距离完工仍遥遥无期。这一年11月20日,英国发动了举世震惊的康布雷坦克战,这是西线德军自开战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在宽达13km的战线上,集结了8个师、365辆马克IV坦克并且拥有大量飞机支援的英军突入敌方纵深足足9km,德军约8000人被俘、100门火炮被缴获。英军的这次行动对德军的刺激无疑是巨大的,仅3天后的11月23日,OHL便电告战争部和车辆事务部,加快德国的坦克研制项目已经迫在眉睫,必须给每辆A7V配备一门57mm火炮和4挺机枪,同时要加快K-Wagen的研制,使得来年4月初能够将3个K-Wagen坦克营投入战场。战争部很快回应道,需要准备32门57mm火炮用来装备3个营的A7V,以及26门1888年造77mm楔式炮闩火炮用来给K-Wagen,不过这些火炮都需要大改,从驻退机、炮架再到摇架、瞄具都必须改装。1917年12月11日,OHL在与车辆事务部的一次深入会谈中再次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坦克研发项目的重视程度,并要求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尽快完成A7V和K-Wagen的制造,以早日投入西线战场。

从后往前看去的K-Wagen模型,可以看到车顶的两只排气管和位于其旁的发动机进气口,前方那只圆柱形的车长指挥塔似乎仍然存在较大的视野盲区
拆除了侧面炮廓的K-Wagen模型
K-Wagen的各舱室布局和武器安装位置

        然而到了1918年初,德国军方已经开始对K-Wagen甚至A7V是否适合投入大规模量产产生怀疑,而在车辆事务部的一份长篇报告中,我们甚至能够找到“重型突击坦克(K-Wagen)将不会再被制造,除了正在被制造的那10辆外”这么一句话。或许只是出于“已经投入大量资源,一旦停止就前功尽弃”的想法,德国人仍选择硬着头皮继续艰难地推进包括K-Wagen在内的各项坦克研制工作,但至少在1918年7月,他们已经预见到K-Wagen的大规模量产绝无可能在1919年夏天前实现。随着A7V先行完成制造并且在经过实战检验后被认为是一种不太成功的产品,德军在K-Wagen项目上的狂热似乎又增添了几分,他们指望这种史无前例的超重型坦克能够扭转乾坤、创造奇迹,将问题的解决希望寄于其上。只可惜再美好的幻想终究也要败给现实,清醒了的德国人终于意识到自己走错了路,并在离战争结束已经不到1个月的1918年10月23日将K-Wagen彻底从未来武器生产计划中删除。

          终战时,柏林的Riebe轴承厂已经生产了一辆接近完工的K-Wagen和一辆完成度稍低、尚未安装发动机的半成品,魏格曼车厢厂则仅仅制造了一个车壳。与最初的计划相比,成品的一些技术参数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动,尤其是在武器和动力配置上。最终生产出的K-Wagen重量已经飙升至150吨(德国人还规划过一种120吨的缩短减重版),而造价也水涨船高变成约60万马克。它长13m、宽3.1m(炮廓处宽6m)、高2.85m,由两台戴姆勒600马力6缸发动机驱动,极速达到7.5km/h,巡航速度仅为1.9至4km/h(这比人走路的速度还慢)。其正面装甲十分薄弱,只有2*20mm(由2块各厚20mm的装甲板叠加而成),侧面30mm,顶部20mm,武器配置也由原本计划的2门SK/L 50改为4门77mm火炮(选择该型火炮的原因之一是其后座行程仅40cm,可为拥挤的战斗室极大节省空间),它们的左右方向射界之和能达到360°,布置方位互相交叉,其高低机和方向机手轮采用同轴布置,以便为火炮腾出足够的左右射界。炮廓安装方式限制了这几门炮的的仰角,但它们仍有6400m的最大射程。操纵这辆坦克需要整整27名乘员,不再是原先计划的18人,车长在车内通过电气化对讲设备给各乘员下达命令,而火炮指挥官指挥几名炮手作战也是如此。此外,该车还有一只周视望远镜用于观察战场。

正面视角的77mm坦克炮,炮盾上有一道纵向观察缝,能为其后方随火炮联动的炮镜提供足够的俯仰视角
拆下后的77mm火炮,炮管下方是集成的驻退/复进机,再下面则是高低机的齿轮条。这张图能看到右侧炮耳轴。
后方视角的77mm坦克炮,采用向左开启的横楔式炮闩,左上方是炮镜。炮手坐在安装于炮座的座椅上,随着火炮的左右转动一起移动。
77mm火炮的炮架,可以看见两个炮耳轴座环。为了节省空间,下方的高低机和方向机手轮采用同心布置,但这也导致操作十分不便
该坦克的电动离合器图纸
K-Wagen的负重轮设计

       

战争结束时位于Riebe轴承厂厂房内的那两辆尚未完工的K-Wagen


       最后这里再顺便说说K-Wagen被拆解分运至前线后重新组装的大致流程,如下图所示。

       步骤1:先铺设起重机滑轨,再搭建起重机,然后安放坦克的下部履带及下部的活动式履带滚轨、负重轮还有相关零配件。

       步骤2:将已经组装好的装甲地板放置在两侧滚轨上,并安装减震弹簧螺栓和活动铰链。   

       步骤3:安装前部、中部和后部横向隔板,将其与地板连接在一起,同时还要安装发动机、变速箱和两只驱动轮,驱动轮套在两块位于后部的侧装甲板上,这两块装甲板要与后部隔板和车地板固定在一起。随后再安装车体上部的固定式履带滚轨。

       步骤4:安装剩下的侧装甲板。

       步骤5:将已经与内部设施(包括火炮和冷却设备)先行组装好的炮廓整体用螺栓固定在侧装甲板上,再安装车体前上部的履带导向滚轨(类似现代坦克引导轮的作用),然后将剩余的履带穿过上部固定滚轨,并与之前已经安装好的下面那段履带连接。接着将坦克内部所有的设备安装完毕,最后安装水平装甲顶盖和前上方、后上方的两块倾斜装甲顶盖即可。

K-Wagen的组装流程示意图

     

       没人知道1917年3月31日那天车辆事务部为何,或者说出于什么想法向战争部提交了这样一份如此疯狂的坦克建造计划,但最终结果已经证明,超重型坦克的思路,至少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完全行不通的。德国人或许应该庆幸那10辆坦克没能完工,否则他们将会沮丧地发现自己斥巨资打造的这款所谓“超级武器”除了创下某个重量世界纪录以外,几乎没什么实战价值。


相关阅读推荐:



一战德国的150吨钢铁怪物——K-Wagen超重型坦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