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癌反而很开心”上热搜:毁掉一个人,有多容易


10月30日这天,我按惯例看了王老湿的最新一期视频。
随后,#朋友30岁癌症去世生前说他反而很开心#的词条,在各个平台冲上了热搜。

一个年仅30岁的博士,在癌症的折磨下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一句令人惊讶却又值得思考的遗言:得了癌症反而很开心。
视频里,王老湿说了几件让人窒息的事情:
吃饭、拿筷子的高低父母要管,买衣服鞋子,无论自己喜不喜欢,只能买黑白灰三种颜色。
每次他张嘴说话,父母总是第一时间打断说:你别说话,听我说

为了考个好成绩,看鬼故事吓自己。
但是每次进步或者达到父母的目标后,他们从来不会表扬,反而给他设置更高的目标。
初二物理考了77分,回家被爸爸骂是畜生,被打了10个耳光
考上大学,读了博士,父母看不到他的努力,没有一丝激动和奖励。
从小到大,只要他不想做的事情,父母就在耳边给他种心锚:自己为了孩子多么多么不容易!

一句“都是为了你好”,随意翻他的抽屉,看他的日记,进出他的房间。
对他来讲,每一天,活得都很窒息。
那天,他被确诊得了癌症,他反而说开心,终于可以休息了,因为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
每一个字,每一个父母的举动,都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说实话,从视频的开始,到结束,我都无法相信,这样的父母真实存在着,在某一刻,我甚至荒诞地想让自己相信,这个故事是王老湿杜撰出来的。
然而,现实可能真的比故事更加魔幻。
评论区里,有一条最高赞又让人心碎的留言:
你信吗,他父母知道他得癌,也会骂他“谁让你不听我们的,乱吃垃圾食品,熬夜”。

就差一句:活该!
有些父母就是孩子一生的“癌”,却满世界给孩子找药方。

与此同时上热搜的,还有另外一条词条:
#重度抑郁女生被医生建议断亲#

小怪8岁时,父母离异,她由奶奶和姑姑一起照看长大,在缺少父爱母爱的环境下长大,已经很不幸。
但是命运,似乎从不忘雪上加霜的戏谑。
就在去年,小怪被公司辞退了,喝完了最后一顿散伙酒,第二天,小怪昏迷被送进医院,确诊为脑梗中风,失去了行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于是,她只能求助于姑姑在她恢复期间照顾她,姑姑以“她父母还健在”为由,拒绝了。
所以,小怪只能求助于父亲,问父亲能不能每个月借她两三千生活费,等自己恢复好上班后,还给父亲,没想到父亲也一口拒绝了。
所谓的亲情,在此刻,显得如此凉薄。
之前看过一个帖子,女孩在家族群里高兴地说“我得了三等奖学金”。
按理说,能获得奖学金值得表扬和鼓励。
可没想到女孩的爸爸妈妈开口就是:“怎么不是一等”、“争取二等一等”。

孩子跟妈妈分享日常,自己和同学一起出去吃饭,结果因为不在食堂吃,被妈妈指责“搞特殊”。
快递被偷了,向妈妈倾诉自己的心情,结果被批评“花钱大手大脚”。

短短的几句对话,没有理解,没有宽慰。
只有换着角度的指责、抱怨,委屈和绝望。

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过“张炘炀”的名字。
10岁上大学,13岁读研究生,16岁读博士生,这个超强学习能力的神童,曾经一度是父母的骄傲。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万众瞩目的神童,也有着让人唏嘘的往事。
爸爸怕他影响学习,把他喜欢的《西游记》偷偷藏了起来。
爸爸一心想要“抢跑”,坚持让10岁的儿子直接去上大学。

张炘炀读到大三,爸爸想让他提前毕业去读研。
学校劝张爸再等一年。
因为教授已经帮张炘炀联系了德国的高校,但是德国规定14岁才能独自留学,
而张炘炀只有13岁。

张爸等不及。
他执意让儿子大三后直接读研。
于是,去德国高校的梦,被就此斩断。
在考上硕士后,张炘炀向父母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在北京买一套房子,不然他就休学不读博士了”。

于是,他的父母偷偷在北京租下一套房子,骗他说这是全款买下来的。
而张炘炀也兑现诺言,成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博士”。
然而,那套承诺的房子,直到今天也没有兑现。
他自己说:
“整个2022年,我都在跟他们激烈冲突。"
“他们明明什么都不懂,还要指点江山。”

最后这句话,应该说到了根本。
他的父母对教育一知半解,又急功近利、一意孤行。
强行给孩子的人生摁下快进键,又不能掌控正确的方向。

以至张炘炀在长大的过程中,看似风光,实则充满了漏洞、错位、矛盾和拧巴。
这一路欠下的债,张炘炀可能要用一生来还。

其实,很多父母犯的最严重的教育失误,不是因为第一次当父母缺乏经验,而是因为第一次品尝到“权力”的滋味,于是无限地想把这份权力放大。
可是今天,我不是想单纯地指责父母。
只把责任归咎在父母身上,对他们来说也很不公。

常看到一句话:
“父母都在等儿女一句感谢,儿女却在等父母一句抱歉”。
但客观现实来说,这就是一道无解的命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教育方式,一代人有一代人承接命运的方式。
很多父母,也在痛苦中挣扎、困惑乃至恐惧。

有的人从小被父母否定打压抨击,自卑且缺少关爱;
有的人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他从不敢有任何主见;
也有的人局限在父母的认知里,小心翼翼、寸步难行.....

之前在豆瓣小组里看到一条留言,他说:我虽然被父母伤害过,但我有能力自己面对以后的人生,我不能轻易说他们毁了我。
很多人都会去追溯自己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给我们的那些刻骨铭心的影响,其实应该是作为激励我们的素材,而不是原谅自己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失败的借口。
原生家庭已经塑造了我们的过去,所以,请不要让它再禁锢我们的未来。

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是,请选择放下。
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它可以是终身的枷锁,也可以是一生的良药。
如果可以,请把自己重新养一遍,那一天,曾经那个受过伤的孩子,会与这个世界和解,甚至找到了让自己幸福的方式。
当然,那不是你。
但是,那不是你吗?
好了,我是半耳聆,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