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张衮 字洪龙

张衮 字洪龙

张衮(338年—410年),字洪龙,上谷沮阳(今张家口怀来)人。张衮的祖父张翼做过辽东太守,父亲张卓曾任昌黎太守。张衮才智高远,人品敦厚,青年时曾任五官掾。拓跋珪为代王时,十分器重张衮,选拔他为左长史,让他参与军政大计。张衮立志辅佐首领,安定乱世,他常对人说:“乐毅为燕昭王出谋略,荀攸竭心辅佐魏武帝,能辅佐一代英主,是千载难逢的机遇。现在我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定能够囊括六合,统一四海。赶上时世风云变幻的机会却不想建立腾跃之功的人,称不上是人中豪杰”。
张衮追随拓跋珪四处征战,屡立军功。当时,北方割据势力刘显地广兵强,但他性格凶暴,兄弟间互相猜忌。张衮及时建议拓跋珪:“刘显才高志雄,有意吞并天下,与我们势难共存。现在他们内部争权夺利,势力削弱,此机可乘,应该联合燕国慕容宝,共同进攻刘显,此举一定能够取胜。”拓跋珪采纳了他的建议,攻破刘显,从而为北魏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登国十年(395年),后燕慕容宝带兵来攻。张衮提醒拓跋珪说:慕容宝取得滑台后,集中优势兵力来侵犯,锐不可当,不宜跟他硬拼,应该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来灭掉他。拓跋珪听从了他的建议,指挥军队在参合陂迂回侧击,重创慕容宝军队,使其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北魏的势力强大起来,遂进军中山,讨伐慕容宝。张衮度量形势后,主张运用政治攻势,写信给对方讲明利害。慕容宝看信后不战而退。此次战役后,北魏占据了中山。朝廷论功行赏,拜张衮为奋武将军、幽州刺史,并封其爵为临渭侯。
道武帝天兴元年,拓跋珪下令让张衮、崔逞给东晋将军写信,指定他们俩在信中要措辞侮辱东晋皇帝。张衮和崔逞不愿意这样做,只是称东晋皇帝为“贵主”。拓跋珪怀疑他们还在思念晋朝皇帝,一怒之下,杀死崔逞,降张衮为尚书令史。从此,张衮心情苦闷,晚年只在自己的封地内劝课农桑,让人们休养生息。闲时手持卷书,校勘古籍,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北魏永兴二年(410年),张衮年老病重,上书皇帝表明自己的心迹,次年病逝,终年72岁。朝廷追封他为太保,谥号文康公。
统帅 D
(未有统兵之绩。)
武力 D
(未载其勇。)
军谋 A
(张衮以才谋见任。时刘显地广兵强,跨有朔裔,会其兄弟乖离,共相疑阻。衮言于道武曰:“显志大意高,今因其内衅,宜速乘之。”帝从之,遂破走显。慕容宝之来寇也,衮言于太祖曰:“宝乘滑台之功,因长子之捷,倾资竭力,难与争锋。愚以为宜羸师卷甲,以侈其心。”太祖从之,果破之参合。)
智略 A+
(张衮纯厚笃实,好学,有文才。时道武创业,衮常参大谋,决策帏幄。太祖南伐,师次中山。衮遗慕容宝书,喻以成败。宝见书大惧,遂奔和龙。)
内政 A-
(张衮杖策於道武,策名委质,竭诚伏事。北魏之建,多所参与。及拜幽州刺史,清俭寡欲,劝课农桑,百姓安之。)
魅力 A
(张衮遇创业之始,道武器之,礼遇优厚,而衮亦率心奉上,不顾嫌疑。名士卢溥、崔逞,衮数谈荐之。及中山平,卢溥聚党为逆,崔逞答书不允,并乖本言。故道武忿之,黜衮为尚书令史。时衮年过七十,遂阖门守静,手执经书,刊定乖失。爱好人物,善诱无倦,士类以此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