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在【春闺梦】里的探索和试验
【春闺梦】是程派代表剧目之一,深刻揭露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前文我已谈过,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程砚秋先生访欧期间,对中外戏剧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回国后,他开始着手尝试对京剧进行改革。【春闺梦】的复排,就是他这种改革的初步尝试。
程先生和他的智囊团成员一起,在灯光、布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比如舞台首次采用分幕式、首次利用灯光变化来调控氛围、第一次使用油画布景等。以布景为例,当时根据剧情的场景要求,绘制了闺房、长亭、雪山、战场——甚至连战场上的骷髅血衣都展现了出来。
但是,就是因为尝试借鉴了西方戏剧布景的写实主义,在【春闺梦】里也将布景趋于写实的做法,反而让程砚秋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思索。——排演之初,程先生约请了北平话剧界的朋友参与意见。当时话剧界一些名家,对于京剧等传统戏曲的虚拟写意风格很不以为然,甚至觉得这比西方戏剧落后。但是,这次【春闺梦】复排后的头两场演出,却实实在在的给他们上了一课——大家发现,太真实的布景,反而限制了观众的意向思维(想象空间),也就是延伸出的想象力。比如有观众反馈,快三眼那段,张氏在用背景墙展现出的战场上惊慌挣扎,虽然也看得到那些残躯血衣、断剑折枪,饥乌骷髅,尽管也给人血淋淋的深重恐怖感,但反不如自己脑海里想象一个少妇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惊慌失措、踉跄挣扎得来的印象更深刻。这说法让程砚秋感觉到,对传统戏曲的改革一定要慎重研究,借鉴国外的东西一定要与国人意识思维里的文化传统相契合,不能生拉硬套,强势嫁接。(这和后来梅兰芳先生对戏剧改革提出的“移步不换形”的论点是相通的)。

我们说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看待,如果对西方戏剧表演经验借鉴的好的话,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这就不得不谈到【春闺梦】的前半场了。在前半场中,程先生与金仲荪、张体道等诸先生进行了精心设计,借鉴了话剧【无穷生死路】的铺陈方法,通过夫妻、母子等几家人“送征人”的设定,营造哀婉的生离死别的气氛。特别是曹襄的儿子,奶声奶气的喊出“爸爸,我舍不得你”,全场都为之动容,那时常用戏校的小孩饰演此角色,增色不少,毕竟大家对小孩都寄予更大的同情心的。——这种铺陈的手法,以后在排演【女儿心】时也用过。“德清庵”一折里,瞎、老、哑、瘸四对情侣在程先生饰演的百花公主唱反二黄时一一过场,其目的就是推动百花公主内心的发展变化。
此外,有话剧家还提出,此处安排丑角夫妻调笑,会破坏整体的悲剧气氛。当年饰演李嫂夫妇的曹二庚李四广等,插科打诨,常引人发笑。对此,程先生未置可否没做表态,金先生则明确表示,安插丑角表演是旧剧的精髓,不但可以调剂气氛,而且能更加衬托出后边的悲剧色彩。
然而令人遗憾和费解的是,自程先生以后,二代传人几乎都不演【春闺梦】的前半场了,不知是出于何种考虑?是不是考虑前边过场多,没有拿人的唱段和要彩的身段,不易要好?如果这样想,就太肤浅、太片面了。须知,【春闺梦】的前半场里,包含着程先生探索戏剧改革的不少想法和心血呢,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弃之如敝履啊。
对了,加几句题外话。有人问【亡蜀鉴】里“坚壁清野”的“野”和“无粮缺草怎淹留”的“淹”,究竟用不用上口。王龙章老师给我说戏的时候明确讲,“野”字唱“ya”(雅的音),淹字唱“yan”(烟的音),两字均不上口。王老师的程派学自吴富琴先生,今将此种发声录于此,也算再存一种唱法吧。
下期篇目准备发:【程砚秋排演“锁麟囊”的真正原因】,这是以前从未披露过的关于锁麟囊的“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