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朗库尔的地狱火:一战德军【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
“这是地狱!!!”———1915年2月26日,一名被俘的法国军官惊恐的大喊道。

1911年,德国机械工程师【理查德.费里德】在消防局朋友的帮助下,参观了当时波森消防队使用的气压喷水设备。在参考了这些器材的基本结构后,费德勒运用自己此前的设计经验,成功制成了一种大型火焰喷射器。
新型火焰喷射器的主体结构是一个高度为1.016米,直径为0.5米的圆筒形燃料罐,内部可以容纳170升混合了少量汽油的石油。燃料罐顶部安装有显示压缩氮气压力的气压表、可以控制燃料释放的两个出油控制阀、以及一个钢制的弯曲出油管。值得一提的是,出油管上面还有一个槽口,可以连接其他燃料罐,这样可以增加火焰喷射器的持续作战时间。
燃料罐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压缩氮气瓶,能够产生15个大气压强。压缩氮气瓶通过上方管道与燃料罐连接,当开始工作后,这些气体会进入燃料罐,产生压力将燃料从下往上推出燃料罐,燃料会顺着出油管流入4.8米长的橡胶管,最后涌入一具长度为1.2米,口径为18毫米的重型喷枪。
喷枪口安装有一个撞击式点火器,旁边有一个细链式保险叉,一般状态下,这个叉子会穿入位于点火器套筒下方的两个小孔将其固定住,如果拔下叉子,那么点火器套筒内部的弹簧会激活引信。
实战中,当操作员转动大型火焰喷射器的喷枪上的节流阀后,燃料将从喷枪口喷出并撞击点火器内部的一块凝胶,凝胶则会推动撞针撞击火帽,火帽被撞击引爆后就会引燃点火器内部的燃烧物质,这个物质可以持续燃烧两分钟时间,在这两分钟内,点火器可以随时随地引燃喷出的燃料。不过两分钟后,点火器就会随着燃烧物质的耗完而失效,所以战斗中必须有人随身携带备用点火器。
1912年,德意志帝国陆军在测试后认可了这款大型火焰喷射器的性能,于是在同年正式采纳,并将其定型为“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德语为“Grossflammenwerfer M.1912”,简称“Grof M.1912”,“Grof”在国内被音译为“格罗夫”。

相对于小型火焰喷射器而言,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在威力上要更胜一筹。15个大气压力能够让该型火焰喷射器把液态火焰喷洒出45米之远,如果借助风向,甚至能够喷到100米外的区域,这个数据要明显优于小型火焰喷射器的20米射程。至于持续力,170升燃料能够让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持续喷射45秒,而小型火焰喷射器只有15秒。至于好奇该型喷火器射出的火焰威力的朋友,我可以告诉你们,这玩意喷出的液态火焰可以在地面上持续燃烧超过1分钟,而燃烧时产生的高温甚至可以灼伤走到40步以外的人的脸。
但是,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的使用并不方便。在装满燃料和压缩气体的情况下,这玩意足足有294千克之重,即使是空的情况下,重量也有100多千克,赶得上一门小型迫击炮了。所以在一片狼藉的战场上,无论是运输还是布置这款火焰喷射器都是相当辛苦的工作。此外,由于重量实在太大,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完全无法与步兵一起冲锋,只能布置在固定阵地上作战,而这与火焰喷射器的“进攻属性”有冲突。所以,德军虽然装备了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但生产数量比较有限,装备规模也较小。
在一战时期,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往往会被用于“阵地防御战术”,这种战术要求大型火焰喷射器以50米间隔布置在战壕中,如果敌军步兵靠近了战壕,工兵就会操作大型火焰喷射器阻击他们。不过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也会采用较为积极的进攻战术,其中一个是将该型火焰喷射器的橡胶管换为30米的款式,这样工兵就可以在一定距离上拿起喷枪跟着步兵攻击敌人阵地,但这种战术只适用于德军战壕距离敌人阵地较近的情况,所以使用战例很少。


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在进攻战中更多会使用“坑道掘进战术”,这种战术要求事先以自己战壕为起点,向敌人阵地方向的无人区挖掘坑道,坑道尽头距离敌军不得超过30米,然后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操作组就会埋伏其中,等到进攻发起后,工兵们就会以站姿或卧姿向敌人喷射火焰。但不管是哪种战术,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都会有5个人负责操作,其中一人为喷枪操作手,专门负责操作喷枪纵火;两人为助手,负责协助喷火器的操作;最后两人则负责操纵各种阀门。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虽然有一些德军工兵部队接收了火焰喷射器作为进攻武器,但这并不包括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1914年11月11日,德国战争部下令由陆军最高指挥部(OKL)负责处理包括火焰喷射器在内的工兵武器,结果在1914年底,小型火焰喷射器暴露出来的性能缺陷和相关战术问题让德军决定将大部分该型武器撤出前线,而且此时德军内部有人对该型武器是抱着质疑态度的。
故事的转折在1915年到来了,1915年1月18日,在贝恩哈德.莱德曼少校的坚持游说下,德国战争部和负责配发工兵武器的【临时工程师委员会】下令在柏林组建了独立喷火部队,以测试火焰喷射器和相关技战术的真正水平。这就是所谓的“莱德曼火焰喷射器分队”,其48名队员均是精通火焰控制和喷射设备操作的消防员。同年2月1日,该分队与德国第6预备军一通来到了法国默兹省附近,准备投入战斗。
同年2月26日,莱德曼火焰喷射器分队在马朗库尔使用十二具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袭击了当面法军阵地,仅用了40分钟就赢得了胜利,也让德军高层真正认可了火焰喷射器的战斗效能。法军直到被俘后都还处于惊恐中,一名法国军官甚至大喊道:“这是地狱!”(CV16483216)

1915年7月30日凌晨3:15,德军第三近卫工兵营使用9具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向驻守在霍格村庄阵地的英国第8步枪旅(隶属于第14步兵师,其实是营级单位)喷射了死亡火流,第8步枪旅的沙袋胸墙和战壕瞬间被火焰吞噬,惨叫声此起彼伏,防线当时就陷入了混乱之中。不久后,德军第126步兵团在火焰的支援下,没费什么劲就突破了第8步枪旅的防御。第8步枪旅的一名幸存士兵后来在给家人的信件中写到了自己看到的恐怖场景:“它奔流而来,蔓延了整个防御工事 ,我们被烟呛到,(战友)身体一半被烧伤。”(CV16228487)
可以说,虽然存在笨重的缺点,但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在德军有效的运用下还是取得了成功。有趣的是,在1915年9月9日,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还遇到了“同行”。
这天,德军第三近卫工兵营第9连与第10连攻击了位于法国南孚日山脉的哈特曼斯维勒山上的法军,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也出场制作新鲜的“高卢烤全人”。不过,这天与第三近卫工兵营打配合的德军第一预备军工兵连(隶属于第14军)还投入了前线自制的5具大型火焰喷射器———“汽油喷射器”。这种火焰喷射器的工作原理与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一致,大体结构更是非常相似———“汽油喷射器”也是由一个圆柱形燃料罐和两个压缩气体罐组成的,但燃料罐尺寸比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小不少,射程也只有35米。
不过在这一天的战斗中,第一预备军工兵连把5具“汽油喷射器”的燃料罐串联了起来,搞成了组合式火焰喷射器,这种组合式的“汽油喷射器”有69加仑的汽油容纳量(5个罐子加起来),大约是260升,持续作战时间完全够劲。但是,因为一些不知晓的原因,这款火焰喷射器后来就没有什么战斗记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