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内 、 外 涉及的语文 基本 文化常识
1、课内文化知识: 复习对策:课本注释、课本后面里的文化常识、“知识短文”、还有作业本里涉及的文化知识。 包括名家名篇、关注作家与作品的对应,外国作家的国籍,古代作家的朝代,作家的代表作,作品的体裁等。
2、 课外 应知文化常识知识点 给有需要 同学。
复习对策: 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集中落实相关知识点。
古代的文化常识。如:称谓名号、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制度等。
所学过的各种文体知识。如:诗歌、散文、小说、词令,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形式。
一些文学著作的内容、重点知识等。比如课文中的名词和名句,成语典故,四大名著的内容、思想等等。
整理课本文化知识:
1、《论语》中的年龄、儒家思想(七上,P52)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但《论语》包涵的主要思想就是“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髫(tiáo)年:女孩七岁。 始龀(chèn)、龆(tiáo)年:男孩八岁。
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借代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ào dié):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2、关于黄河的诗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七下)
一条流淌着千年的河流,它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故事1、《李闯王渡黄河》
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
故事2、《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
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故事3、《冯夷当河伯的故事》
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成为一名河伯。
故事4、《望洋兴叹》
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称河伯。
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
故事5、《鲁班修造将军柱》
桑园峡内黄河水流湍急,激流中却有一个屹立的大石,称为将军柱。
故事6、《黄河的民间故事》
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穿杨。
故事7、《黄河与长江的传说》
远古时,在须弥山外的青涧洞里,住着青黄二条孪生龙,它们嫉恶如仇,常常与那作恶人间的东海之滨的“魍魉”(wǎng liǎng)作战。
直到今天,长江和黄河两岸的炎黄子孙,仍靠两条大江大河养育生生不息地繁衍着。
故事8、《河伯授图》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有关黄河的成语:
【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
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跳到黄河洗不清】比喻无法摆脱嫌疑。
【百川灌河】河:黄河。所有的河流都流向黄河。比喻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长江大河】指长江和黄河。形容气势磅礴,奔腾不息。
【带砺河山】带:衣带;砺:磨刀石;河:黄河;山:泰山。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砥柱中流】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负石赴河】河:指黄河。背着石头跳进黄河。比喻人以死明志。
【河不出图】河:指黄河。黄河当中没有出现河图。古代相传每当圣明之世时,黄河便出现河图。因此黄河不出河图则不是圣明之世。指时当乱世。
【河清海竭】黄河水清,大海干涸。比喻难得遇到的事情。
有关黄河的谚语(俗语):
1)黄河百害,惟富一套;2)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3)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4)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5)河走温县城,仓头猛一穷;跳进黄河洗不清;6)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7)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8)天下黄河富宁夏;
3、戏曲(生旦净丑)(七下)
中国的戏曲、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戏曲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生:指男子;旦:指女子;净:指性格刚烈的男性;丑:指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
4、马的世界:“马”的汉字演变过程、关于马的成语、马的历史传说(七下)
“马”字的演化过程大致为:
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简体。
赤兔马:三国时期吕布的坐骑。
的卢马:刘备的坐骑。
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
千金买骨:燕昭王,郭隗。
孙膑赛马: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将军田忌。
老马识途: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和丞相管仲讨伐孤竹国。
伯乐相马: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家,人称伯乐。
指鹿为马: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赵高做了宰相高职。
王亥驯马: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驯养动物的能手王亥。
5、颜体书法(七下)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颜真卿是唐代与欧阳询、褚遂良和柳公权齐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
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
6、建筑(桥、园林)(八上)
石拱桥是中国传统的桥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突出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也叫大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座石拱桥,也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桥,已历时1400年。唐代文人赞美桥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建于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卢沟桥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经历了近700年,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7、黄发垂髫(八上,P166)
指老人与儿童。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指老人;垂髫tiáo:垂下来的头发,指小孩。
8、莲文化(关于莲的别称、成语、诗句)、白丁(平民)(八上,P170)
莲:又称荷、芙蕖、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未开的花蕾称菡萏。
【步步莲花】原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后常比喻渐入佳境。
【步步生莲花】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姿。
【并头莲蒂】花或瓜果跟茎连接的部分。并排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莲花。比喻恩爱的夫妻。 【火中生莲】火里生长出来的莲花。比喻稀有或难得。后指深陷火炕,遭到不幸,但能洁己不毁。莲花:
【莲藕同根】比喻有血肉亲缘关系。 【柳腰莲脸】腰如柳,脸似莲。形容女性之美。亦代指美女。 【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比喻人才能出众也须大家的支持。 【菊老荷枯】比喻女子容颜衰老。 【藕断丝不断】比喻表面上关系已断,实际上仍有牵连。 【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藕丝难杀】比喻感情缠绵,难以割断。 【舌灿莲花】形容人口才好,能言善道,有如莲花般地美妙。
白丁,古义项有:原指平民百姓,也指没学问的人。
9、更定(晚上八点左右,古时的纪时法)(八上)
更(gēng)定:更,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更定是指晚上八点左右。
10、中秋节等节日习俗(八上)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中秋节的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烧塔等。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重阳节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的习俗。
11、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特征(八上)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兰亭集序》全篇各种笔法兼备,各种笔画的起止、转换、顿挫都极其圆熟;体式变化多端,字的笔画或疏或密,字形或大或小;书写时顺势而下,没有刻意追求工巧,在率意中显出天然之美。
12、落第(八下)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考试未中,现指考试不及格。
13、稽首(臣子面见君王时所用)(八下)
稽(qǐ)首,指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行礼时,跪下,叩头到地。
14、二十四节气(八下)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两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15、端午节的习俗、美食(八下)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佩香囊,喝雄黄酒等习俗。
16、关于风土人情、方言、节日、语言与风俗、少数民族风俗(八下,P161)
自己进一步了解。看书
17、对联(八下)
对联,亦称“楹联”,常称“对子”、“门联”、“门对”,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是上联居右,下联居左。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基本特征:
一是字数相等。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名,两者字数相等。
二是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的词,词性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
三是结构相应。上下两联的句法结构一致,如动宾对动宾结构。
四是节奏相合。节奏由停顿形成,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应当吻合。
五是平仄相协。汉语每个字都有声调,对联要求上下两联之间平仄相协,即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六是意义相关。上下两联内容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
18、“丝”和“思”谐音双关(延伸:“柳”和“留”)(八下)
谐音双关,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丝,这里“丝”喻“思”,含相思之意。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19、唐人草书(八下)
历来认为草书是汉代张芝始创,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东晋时“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草书问世,草书发展到第一个高峰;二王以后,大体都奉二王为楷模;到唐代,草书又发展到一个高峰,名家有孙过庭、张旭、怀素。
“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这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fú)盛赞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法名作《书谱》的话。
“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是唐代韩愈盛赞同代书法家张旭的话。
20、作揖(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九上,P69)
作揖,汉族民间传统的一种礼节,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标准的男子作揖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这和中国自古“男左女右”的传统一脉相承。
21、高邻、避讳、亚元、解元(九上,P164)
高邻:古代人们对邻居的尊称。
避讳: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解元:乡试第一名,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亚元:第二至第十名,明清时报子对乡试第一名解元以下举人的恭维称呼。
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2、桑梓(九上,P163)
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23、布衣(平民)(九上,P189)
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
整理课本名家名作:
春秋时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列为"四书"之一。所学课文《<论语>十二章》 左丘明,鲁国史官。所学课文《左传》,《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所学课文:《曹刿论战》
战国时代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孟子》一书由其弟子编辑。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所学课文:《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列子,名御寇,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所学课文:《杞人忧天》《愚公移山》 庄子,名周,道家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等思想。
所学课文:《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汉代 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之一,前"三史"之首。所学课文:《周亚夫军细柳》 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又称《国策》。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所学课文:《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魏晋南北朝 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所学课文:《龟虽寿》《观沧海》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所学课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和军事家,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所学课文:《诫子书》《出师表》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写《水经注》四十卷。《水经注》意为注释《水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所学课文:《三峡》 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
所学课文:《答谢中书书》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本文选自《吴均集校注》。
所学课文:《与朱元思书》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
所学课文:《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代表作有《七步诗》《洛神赋》。
所学课文:《梁甫行》
唐代 陈子昂,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被誉为“诗骨”。
所学课文:《登幽州台歌》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之一。著有《王子安集》。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所学课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孟浩然,襄阳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所学课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王昌龄,字少伯。曾任龙标尉,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
所学课文《出塞》《从军行》 王维,字摩洁,世称王右丞,信仰佛教,被称为“诗佛”。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并称“王孟”。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学课文:《竹里馆》《使至塞上》 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有《李太白选集》,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所学课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送友人》《行路难》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名篇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著有《杜工部集》。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
所学课文:《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忆舍弟》 岑参,唐代诗人,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著有《岑嘉州诗集》。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所学课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又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著有《昌黎先生集》。
所学课文:《晚春》《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刘禹锡,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所学课文:《秋词》《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合称"元白"。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所学课文:《钱塘湖春行》《卖炭翁》 柳宗元,字子厚,因系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
所学课文:《小石潭记》 温庭筠,唐代诗人。字飞卿,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与韦庄并称"温韦"。
所学课文:《商山早行》 李贺,字长吉。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诗鬼” ,著有《昌谷集》。
所学课文:《雁门太守行》 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所学课文:《赤壁》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著有《李义山诗集》。他的《无题》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秀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所学课文:《夜雨寄北》、《无题》
宋代 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北宋(朝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所学课文:《岳阳楼记》、《渔家傲》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所学课文:《卖油翁》《醉翁亭记》《采桑子》 王安石,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集为《王临川集》。
所学课文:《登飞来峰》《泊船瓜州》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史界"两司马"之一。 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上自战国下至五代计1362年的史实。史书"双璧"之一。
所学课文:《孙权劝学》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是宋朝理学思想的鼻祖。
所学课文:《爱莲说》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所学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 秦观,字少游。被尊为婉约派词宗,北宋文学家、词人。
所学课文:《行香子》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同辛弃疾是同城人。宋代婉约词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学课文《渔家傲》《如梦令》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南宋著名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所学课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苏辛"。人称"词中之龙"。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所学课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文天祥,号文山,民族英雄。有《文山先生全集》。爱国情怀,激昂动人。
所学课文:《过零丁洋》
元代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被尊称为曲状元”,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散曲《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所学课文:《天净沙·秋思》 张养浩,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所学课文:《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
明代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所作小说《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对后世农民起义发生了巨大影响。
所学课文:《智取生辰纲》 罗贯中,元末明初人。他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所学课文:《三顾茅庐》 吴承恩,吴承恩,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所学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
清代 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他的《聊斋志异》以谈鬼说狐方式反映现实,是中国文篇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所学课文:《狼》 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讽刺小说,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所学课文:《范进中举》 曹雪芹,字梦阮,号雪芹,芹溪。清代小说家。《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峰之作,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所学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
现代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踪迹》《欧游杂记》《松堂游记》等。
所学课文:《春》《背影》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 《华盖集》。
所学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均选自《朝花夕拾》);
《故乡》《社戏》《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均选自《呐喊》)。 毛泽东,字润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所学课文:《纪念白求恩》《沁园春·雪》
郭沫若,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代表诗集:《女神》《星空》。《女神》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品,开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
所学课文:《天上的街市》
外国作家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所学课文:《金色花》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所学课文:《再塑生命的人》 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
所学课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普希金,近代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作《致大海》《自由颂》。
所学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茨威格, 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诗人家,剧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传记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小说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所学课文:《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作家,代表作《昆虫记》。所学课文:《蝉》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所学课文:《登勃朗峰》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主要作品有《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所学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一生写有160多篇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
所学课文:《皇帝的新装》 契诃夫,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是俄罗斯唯一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
所学课文:《变色龙》 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项链》、《羊脂球》等。
所学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整理古代作家作品古代作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