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朝时期游牧民族契丹的发展与演化
契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虽然他的起源时间很年轻,没有匈奴、鲜卑这些民族古老,但在唐宋两朝却是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契丹人
唐初太宗时期——大贺氏联盟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契丹的开端是不幸的,碰到了天策上将李世民,一路被打的仓皇逃窜。
游牧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中原政权最为头痛的一种存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匈奴、山戎、犬戎、义渠等游牧民族对中原物产的虎视眈眈。
赵国曾派李牧驱赶匈奴,并为此修建土墙来预防骑兵,也被看作是秦始皇建筑长城的起源。义渠王曾与秦惠文王的妻子芈月有所瓜葛,并为此长期与秦国交战。
犬戎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的亲家、但最后攻破王城镐京,促使西周灭亡。山戎时常在燕山平原一带抢掠财物,也被称作“山寇”。

图片来自网络
秦皇汉武时期都对游牧民族进行了大量征伐,不少丰功伟绩都是从他们身上获得而来。秦始皇统一后,建长城以抵御外寇,因游牧民族多以骑兵为主,若入平原则可为万人莫敌,因而依山势而围堵,不使其越界侵扰百姓。
有史记载,秦皇曾派大将蒙恬率军队驻扎北部以震慑匈奴,因而给了楚汉攻进咸阳的机会。
汉武帝时期好大喜功,连年征战,其前期的主要对手就是匈奴势力。
汉初民生凋零,历经秦皇暴政与多年的楚汉相争,中原势力饱受摧残,然游牧民族却是休养数年,兵壮马肥。

图片来自网络
汉朝初期对此困苦不堪言,先有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韩王信投降于匈奴势力,引之围困刘邦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处白登山上,差点使汉朝易主。
其后文景时期,为求黄老之学的休养生息,不得不将公主出嫁以作和亲,使边境免受灾祸,这时候的政策以防守为主,于是飞将军李广不得战功。
而历经文景之治后的汉武帝时期,恢复生机的大汉朝才终于有能力支持反击,李广本以为可得重用,然天降英才,卫青与霍去病担负起了北击匈奴的大旗,终是李广难以封侯。
在卫霍两人的助力下,匈奴被打退到沙漠以北,苟延残喘。卫青获大将军、娶汉武帝姐姐。霍去病以少胜多、率5万骑兵酒洒金泉、封狼居胥,获封冠军侯。

图片来自网络
东汉末年,群雄动荡,然中原地人杰辈出,有了秦汉时期的教训,所以当时中原各方都保留着先御外敌的默契。
张辽征战乌桓、曹彰驱逐戎狄、牵招打击鲜卑、田豫震慑乌丸,这些只是曹魏的一部分,更别说公孙瓒白马义从、诸葛亮七擒孟获,有不少民族都曾投奔在名将麾下效力,如刘备的雇佣兵五溪蛮王沙摩柯。
其后晋国司马氏动乱,引发五胡乱华,实为中原悲剧,也为后世君王提醒,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值隋唐时期,讲求民族大融合,唐王李氏亦有鲜卑血统,因而对周边游牧民族多有裁定,认可和平的留下,不认可和平的出兵。
发源于东北地区的契丹族群早先由草原上八处部落结盟誓约而统称契丹族。

契丹族
隋朝末年,一方面迫于生计,一方面其他草原族群多数被消灭,逐渐积蓄力量的匈奴八部开始向中原北部的肥沃的草原出发,通过吸收游民,逐步扩大,并于唐初形成大贺氏联盟,成为草原小霸主。
后时不时南下侵略中原,其路线多散乱无章,只为追求肥沃草场,或边境富裕居民地掠夺物资,大方位是往南,具体的就是看到啥抢啥。

图片来自网络
唐中期高宗武后时期——遥辇氏部落联盟
唐太宗被百族尊称为“天可汗”,不是靠的仁慈,而是实打实的战绩,恩威并施。
唐初建国后,太宗皇帝依靠玄武门之变顺利称帝,在其疆域内一片富庶繁华。然太宗才正值壮年,怎会甘于做一个守成之君,于是开拓进取成为了时代的主流。
他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
一是其个人方面的雄才大略,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他的才能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
第二个则是他的知人善用,由于他的民族大融合的主要方向,其网罗的人才并不是单单看向中原大地,唯才是举,不分民族与部落,只要有能力,皆可成为将帅。

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的用人政策,迅速吸引了大批少数民族的有才能之士纷纷转投入其麾下,为其征战。然人才都是孤傲的,只有最具有才能的皇帝才能驾驭他们。
唐王意图用扩张来缓解内部文臣武将间的矛盾,于是唐初对外的策略基本上是不断征伐。为了鼓励这种土地扩张,曾有旨意表明将某些被攻克的土地授予攻克者,以作奖赏与鼓励,同时也可以激励其他人,于是就有了唐初诸多名将只身克数国的神战绩,如苏定方。
后因为地域版图扩张过大,不得不在边缘地方设立行政之所。
然不同于以往的郡县,只做行政相关职能,因为西域诸国与游牧民族势力也对这些疆域有所垂涎,不定期派人骚扰甚至烧杀抢掠,为了宣示主权,这些边缘之地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且需要拥有独立的军事行政权,军国大事、刻不容缓,于是唐朝政府任命节度使为地方军事长官,以此来完成地方的军事守卫活动。

图片来自网络
后续演变为“节度使”制度,其本意是为了方便国家对边远地方土地政权的掌控,有点类似于西周的“分封制度”,然而却造成了唐末藩镇割据,李氏江山易主。
此时作为外来侵略者游牧民族,唐王曾多次出兵削减其势力,并将重点放在了东西突厥身上。而契丹所处的大贺氏联盟正依附于突厥颉利可汗,为其打工效力。
突厥与唐的战争爆发,此时契丹作为鹰犬,其南下多带有目的性,是为了协助突厥的战争策略,表面上是为了骚扰唐军视线,通过不断掠夺边境来促使唐军主帅分神,同时也起到了探子的作用,收集情报消息。
但具专家推测,此时的契丹内部已经有了统一的话语权,其存留于突厥麾下是为了积蓄力量,其南下是为了扩张自身,于是将重点放在了铁器、食盐等战略物资上,而不再是农庄的布匹、粮食。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两军交战时,看准形势的契丹背叛突厥,向唐王称臣,为此太宗赐旗鼓给大贺氏联盟首领,后来衍变为契丹可汗的象征之物,此后大贺氏联盟瓦解,认可契丹文化的一批人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
不久,突厥大败,太宗为表彰其功绩,为契丹人设立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契丹开始接受汉化,也为宋朝时期在中原建立政权奠定了一定文化根基。
其后太宗去世,稳定下来的契丹与唐朝之间多有贸易、朝贡,后随着中原政权跌宕,也存在着战争、掠夺。其南下的主要目的便是维系自身政权的稳定,打不过其他对手时便称臣,主张和平。见到有利可图时也不手软,率军队掠夺物资,且多为粮食、铁器,为战争做准备。

契丹人画像
直到武则天时期,契丹的骚扰愈加频繁,为此武后关闭了双方的互市汇通,也派兵打压契丹。
可能因为压迫太紧,亦或者契丹瞧不起这位女皇帝,于是仗着自己累积多年的势力,自立可汗,起兵造反了。然风声大、雨点小,不久便被打的疯狂逃窜。
此期间的契丹南下,主要是御敌与攻占城池的谋反,讲求兵贵神速,直奔目的地。

五代时期契丹势力分布
唐玄宗与安史之乱时期——迭剌部耶律氏家族
玄宗前期,李隆基雄才大略,大唐重归繁盛,史称“开元盛世”。
此前契丹与唐开战,遥辇氏部落联盟内部多有争议,连战失利,于是内乱爆发,时当政者的表弟李失活作为权力代表向玄宗投降,为此玄宗助其平叛,复归为松漠郡王,并许配公主给他,在此期间契丹称臣,也少有掠夺。
玄宗6年,李失活去世,其堂弟堂弟李娑固继承他的位置,然其兄长本就位置不稳,更何况于他,于是内乱爆发,他力主除掉将军可突于,然个人能力不行,被反杀。

图片来自网络
可突于上报玄宗,禀明过程,玄宗赦免其罪责,立弟李娑固的堂弟李郁于为主,赏公主,然其胆小不敢回去当首领。
于是玄宗只得挑选另一位弟弟为大将军,封广化郡王,再次赐婚,让其回归松漠郡王位置,以此来钳制将军可突于。
总的来说,就是内乱加皇帝帮忙。此期间契丹一直安分守己,一是忙于内乱无心南下,另一方面则是实力弱小,不敢轻举妄动。
不久,将军可突于废了玄宗所立可汗,可汗之位不再由联盟家族推选,改为迭剌部耶律氏家族内部一脉相承。

图片来自网络
后面就是契丹反复横条,诈降唐朝、转投突厥,后西突厥被灭,又投降于唐朝,期间汉化严重,族群皆会言汉语。
到唐玄宗后期,改国号天宝,贪于享乐,强夺儿媳杨玉环,个人轻信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长期不理会朝政与民间疾苦,并好大喜功、大搞个人推崇,凡是不依附、不巴结自己的都打压,凡是讨好自己的都嘉奖,用人唯心且不够贤明,终是民众遭受灾祸。
其主张以藩将来治理游牧民族,在安禄山的不断压迫下,契丹再次造反,后因安史之乱爆发,契丹可汗帮助牵制安禄山,为皇帝赏赐松漠都督。
此后,唐朝与契丹征战减少,原因在于藩镇势力做大,唐王朝有心无力。

图片来自网络
唐末藩镇割据——大辽
安史之乱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藩镇割据的终结,相反,藩镇割据的态势才真正开始。
由于多年战乱,人民的苦难再次加重,自古以来,兵戈之争后必然引发祸患,流民匪患、瘟疫病灾、庄稼无收,战时服兵役的大众以为终于可以消停几年,然其自身所要缴纳的赋税却越来越多了。
一方面,新的皇帝需要的宫殿建设、庆典仪式等,另一方面新皇帝所任命的官员也并非是清正廉洁的好官,再者需要对平定叛乱的功臣进行封赏,这些花费,都的从老百姓身上去掏。

图片来自网络
再则,皇权衰微,地方势力雄起。本身打仗的只是皇帝与安禄山,其他几位节度使参与力度不大,本身属于韬光养晦,甚至还在其中左右逢源,小赚一笔。
这得益于玄宗败光了家底,致使即使藩镇不作为,皇帝也无法征讨,只能口头占点便宜。为此,平叛后皇帝也不敢向历朝历代那样狡兔死,只能将自己的身家压在平叛将军身上,意图让新旧两股势力达到平衡,来稳定自己的统治。
在现代视角看来,藩镇割据的解决还得一个一个去分割打压,然皇帝手底下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这种事了,于是养虎为患。

图片来自网络
流亡的民众在饱受压榨后,选择奔向大地主,即藩镇势力,因为那边稳定有饭吃,且随着时间的累积,新旧势力都开始强大到脱离皇权,于是孤家寡人真正出现了,身边只有宦官,自娱自乐的皇帝成为了摆设。
当藩镇之间的矛盾开始愈演愈烈时,契丹这种本应打压的游牧民族反而成为了香馍馍。
战场不再是唐国与侵略的边外游牧,而是各地的藩镇豪强,兼并开始时,藩镇与藩镇间的信义再无一丝的可靠之处,反而是曾经的对手有希望成为盟友,于是几股游牧势力纷纷与藩镇合作,成为雇佣兵似的存在。

契丹
而对于契丹本身来说,本来是贼寇,被诸多藩镇连番征伐,现在可以稳定下来实在是天赐良缘,既可以免受兵戈,且又可以获得藩镇送来的惠利,真不错。
于是在之后长时间内,其多次南下出兵,帮助藩镇纷争,在河北地区形成了军事缓冲区,契丹草原的安全得到大幅度巩固。
此后为避免李存勖统一北方,影响局势,曾攻占平洲三月有余,据称其受后梁所聘请。这种制衡策略使得,后唐对契丹草原的攻伐无法有效施展,为其民族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保护。

契丹
随着战局的延续,休养生息的契丹也逐渐加入了战局,由于其多年经营,许多溃败军队纷纷向投靠,汉文化开始大幅度在契丹流传,为契丹汉化造成巨大影响。
907年,契丹统治者阿保机建立“大辽”,效仿唐太宗,自号“天可汗”,表明要建立属于契丹人的草原帝国。其去世后,政权内乱,兄弟政权。但基本国策是没有改变的,左右逢源,通过南下来促使各方平衡,达到解除北方政权对契丹威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