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星火学院第二期科幻创作培训工程培训第7讲学员感想

2021-06-11 09:42 作者:高校科幻  | 我要投稿

为了进一步扶持校园科幻作家成长、壮大高校科幻作家队伍、培养优秀校园科幻作家,促进更多优秀科幻作品的产生,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八光分文化、高校科幻平台、腾讯科普、科幻空间联合承办,新华网客户端提供独家直播的星火学院第二期科幻创作培训工程第7讲“我们时代的科幻创作——如何想象‘近未来’”培训于2021年6月6日成功举办。以下是本次课程集中培训的学员感想。

谭淞元对于近未来的畅想从未停息,这也是科幻创作越来越火热且无法回避的题材,面对技术奇点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人类也将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同时,作为创作者回答近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也必须落地于实际,利用当前的背景合情合理地推到至未来。

左左薇拉通过学***老师的讲座“我们的时代科幻创作——如何想象近未来”,我收获了很多。如1. 写近未来的时候,由于科技突破不大,所以近未来的故事往往冲突不大。但可以想象一些天降的事物,从而制造较大的冲突。2. 写近未来科幻可以让我们更聚焦于现在,基于现有科学所拥有的技术,反映和解决现实问题。

陈鹏飞在这次讲座中,三丰老师简洁明确地阐明了关于近未来科幻及其创作的特点。顾名思义,“近未来”距离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不会特别遥远,而通过对近未来的想象和预言,有助于探讨现实世界中的冲突与矛盾,以及随着科技进步对旧有结构与矛盾的转化或激发。正如法学界的一句名言所说:“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由美好的愿望铸成”,看似有益于解决问题的“技术奇点”,可能也会导致关于人性的更大冲突,而这,就是近未来科幻所要关注的焦点之一。

王安宇本次直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起点理论”,在起点技术出现之前,科学发展可以预见,而在之后的科学发展则不可预见。如果想写近未来小说,则可以去寻找这么一个已经出现的起点技术,对其加以延伸,而不要创造划时代的技术。

辛英健前面老师提到关于自然人除去赛博人这一方面例子,背景是科技发展的未来,人替换掉肢体,导致了二元对立。我忽然间就有了新的想法,现在大伙关注的大部分是机电的科技思路,那么如果只关注人类学,有没有什么方法把人变成赛博机器呢,这里我就想到了假如未来心理学快速发展,人类的意识塑造变得无比方便,但是一旦成型很难更改,在这种情况下,改造过心智的人和没有改造过得人会有多大差异,会不会二元对立。这也是很有趣的一个故事设定,是奇思妙想,不知道老师怎么评价。

刘卓颖此次直播学习我突然发现类似于世俗科幻这样思考近未来科幻的模式很像平时的课题研究或者创新计划,未来已至只是不平均分布,同样,在进行科幻作品创作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查阅不同领域的前沿讯息窥探发展苗头和未来发展趋势,这将给自己创作提供不错的灵感。

黄静梅三丰老师讲的主题是我们的时代科幻创作——如何想象“近未来”,在今天的讲座中,我明白了科幻创作的难点就在于想象力与现实的冲刺速度谁快谁慢,创作科幻小说的作家就会有个大大的难题,如今我写的是否明天就实现了?大家会用近未来达到的水平来衡量我的标准,大众的任意评判会让科幻小说有娱乐圈的键盘乱象,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多一分包容和理性,多去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也从不同的角度看看这个问题,会有更大的启发和收获吧!毕竟普通人的想象力,如果没有达到一定境界,合乎逻辑和超越现实的正确幻想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在经过应试教育的束缚后很多人的思维都开始僵化,也应该多多尝试去想象,这样会拓宽思维的空间,让自己的境界更高吧,那么未来,就加油写科幻小说,努力让它做到既能有想象力又不脱离现实这个难点吧。

昝智康三丰老师讲的题目纯粹地指向了一个方面:近未来与后人类启示录。在讲故事和记录历史时,偶然和必然会被简化为因果,但不可精准预测才是未来的本质。人类的生活本就记挂着未来,科幻小说在近未来写的不真实的地方,读者轻易就可以发现。冲突性与真实性,新奇感与熟悉感,都必须有所取舍以获得最佳平衡。他给写作者的建议是:尽量避免怪异的社会突变;尽可能多的描写技术细节;写出幻想社会的有机感。以上。

李智宇(索何夫)我个人并不很擅长近未来科幻写作(如果按照三丰的标准),主要原因正是他指出的“疏离感”和科技加速发展造成的容易出现破绽逻辑不自洽问题。当然,我个人有个建议:近未来题材实在不易下笔的,大可以“虚拟现实解千愁”。

柯昊纯三丰老师关于近未来科幻的观点我十分认同。我一直觉得科幻是当下最大的现实主义,而近未来科幻,正如三丰老师所言,恰恰可以作为一种预测,向我们展示如果某一领域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对整个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也可以触及许多现实背景的作品无法触及的问题。三丰老师的科幻现实主义与我所见略同。

冯瑞丹终于等到了这一期,三丰老师给我们讲授了后人类时代科幻创作,离我们最近的时代的科幻会有怎样的元素和表征呢?这也是我自己之前写文章经常想的问题。三丰老师从可能性和可行性上给我们进行了分析与分享。

杨程说的近未来科幻,这是我之前创作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最让我头疼的类型。的确像三丰老师说的一样,近未来科幻其实是所有科幻类型中写作难度最高的一类,这方面,我深有体会。首先是,构思一个远未来科幻的话,我可以进行天马行空的相像,整各种各样花里胡哨的设定(但是前提是我自己得能写好),写近未来科幻面临的困难则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是,一个近未来科幻,设定上就要尽量往现实社会已经有的东西上靠(比如,国家制度不可变、现有的科学体系不可变、科学技术不可能有过大的突破)等,这方面是比较考验作者综合能力的。我个人认为,能写出一部让人感觉十分真实的近未来科幻,是变成一个成熟的科幻作者必须具备的条件。通过三丰老师的这次直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与“近未来科幻”有关的知识,这场直播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最后三丰老师拿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作为典例,点播了我,想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明白的问题。感谢三丰老师的直播!

王文涛预测未来不一定能通过历史获得,有很多突发因素,并且现实是以加速的形式发展,熟悉感容易引起读者质疑,故预测未来比较困难。要想现象近未来首先要获取灵感,然后要进行超前半步的想象,写细节,找到变与不变的事物,再去想象一个有机生长的社会,从理解现实的运作出发,加入一些变化的元素再去想象。

王天骄今天听的是三丰老师讲的课,在听这次主题课程中我受到了很大启发,在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我之前对于想象的看法。之前我对于想象认为他大概就是一个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一个联想发散的过程,那既然是联想他肯定是真实的所以我们不需要去管他到底真实不真实只要是用自己的想法让事情发展有逻辑,那就可以是一个好的想象,但是今天听了老师的课我忽然发现以前我对于想象的看法太过自我化了,如果说我们想象的东西只能自己去欣赏别人根本不理解这是什么的话那他就是一个无用想象,而用这样一个无用想象写出来的文章可以说是一个无用文章。这是我本节课的收获,我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沈子畅近未来科幻是我一直以来偏好的题材。在我看来它拥有较为严肃的本质和较高的自由度,防止文章变成“空中楼阁”。近未来科幻的方向主要有二:一是作为现实的严肃模型,将社会现象陌生化,为读者创造能够冷静反思的环境;二是作为寓言戏仿现实,以浅显地表达观点。

陈家麒今天讲怎么写近未来,写近未来有哪些问题,怎么演化出一个近未来世界。老师好像是不推荐在现实世界加上一个突变(外星人,大灾难)这样的写法,推崇全面了解时间然后推演。。。。(但让我写的话,我更喜欢突变,因为简单)

牛晨爽收获很大,因为自己也在试图写作近未来科幻,老师明确地只出了一些这类科幻容易出现的问题,而且给出了一些基础的原则和方法,基础科学和人性不变,去以一个小的切入点来探讨他对于人类社会的冲击,对于作为人文科学学生的我而言是很有意义的

齐梓含感觉科幻需要借鉴现实主义的写法,但是不要像所谓modern sf一样自己给自己上一堆枷锁,抛弃了幻想的似乎有点傻

张子寒科幻写作的灵感,要从现实世界寻找,科研论文里往往蕴含着未来的某种可能。 科幻写作的要点,笔下的科技不能超前当下太多,要超前半步,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跨度不要太大。

柏毅恒老师强调了近未来科幻的价值,完成主流文学做不到的对现实主义的描写,最好的近未来就是只有人类和地球的未来。

郑骧羊在描写近未来时,需要多去了解和想象多元有机化的各种社会环境和科技产物,不要被眼前所存在的事物蒙蔽了双眼,而是需要对自己的想象力有一个充足的认识和思考如此而已,在写未来时一定能有更好的收获。

徐清艺近未来是讲说基础科学不怎么变的未来,距我们也就二十年到五十年左右的样子。首先确实对未来预测不准可能是一个大问题。一般来说小说大部分还是要有内在逻辑在里面的,是要符合逻辑,但是现实总是很偶然。(说实话,我个人觉得只是不是因为现在个人的认知太狭隘了,所以获取不到足够的信息。笑笑。)老师在讲的时候一直强调近未来科幻要快现实一步,描述起来让人感觉好像被现实的发展赶上是挺尴尬的一件事。不过,有些比较老的科幻作品里面故事发生的时间已经早于现在了,但是还是会有人喜欢不是吗,所以可能最重要的还是故事本身呀。

刘力谋三丰老师对近未来科幻有系统性的分析和条理化的见解,对听众理解近未来科幻的关注范畴以及创作难点有重要帮助。对变(技术突变)与不变(社会现实、人性)的把握,对真实性的收(了解现实细节)放(寓言性社会实验)贯彻始终,是非常值得科幻爱好者、作者留意的。

汪欣宇今天的课程是“创作近未来科幻”。三丰老师说到,我们可以从当现代科幻变化的“突出部”平均分布到世界范畴来构造近未来,可以从前沿科技杂志期刊中去寻找灵感。构思时,应该“超前半步”,而不是大步流星。我们还应该尽可能地在作品中描述科技细节以塑造真实感。近未来的“变”与“不变”,我们要学会权衡。多去了解在现实环境中自然发展而来的社会文化,尤其是潮流文化,而不是简单遵循“世俗科幻”。要对文化科技现象有着深入的洞察,基于现有社会运作体制再做设想。当然某些时候我们也可以放弃一些真实性,将“突出点”凸显到极致,去写一个近未来预言,比如《北京折叠》和《黑镜》。要分清楚“prediction”和“fable”。我们可以用小的切入口去写一些深刻的东西,不限于宏大叙事。近未来科幻,是科幻现实主义的必经之路。

王璎珞老师说的近科幻的两大困难我还是很感同身受的,一个是大家都在写都在同一起点线上况而越来越多的人去写就很难写出什么有意思的新花样,还有一个就是术业有专攻有些细节的技术不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即使做了前期调查很可能也无法写得足够精确。不过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了,那就会是很出色的文章。我觉得老师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下手的角度,从一个变化进而计算到其他方面的联动,就能生成一个比较可靠的可能世界,而去展开一个站得住脚的故事。以后想要从这方面多努力。

徐文翔近未来(25年到50年之间)的特点是基础性科学不变,预测未来本来就困难,未来学家也做不到,无法预测突变事件。不能确保想象超过现实,熟悉的东西容易挑刺。每一代人都会对自己的未来做出预测,而后奇点未来不可预测。未来已至,只是不均匀分布,从突出部寻找元素,平均分布到全世界;超前半步,写科技细节;涟漪般响应,尽量做到完整自洽;放弃部分真实性的寓言故事,对人性造成冲击的变化。

陈凯誉对于近未来的写作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其难度与切入点有了新的认知。对科幻现实主义与近未来的关联的认知有了新的突破,对于作品的创作也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宋骋骏:虽然赛博改造等之类的后人类仍然作为人类的后代继承了一切,但是不可否认生理上的改造甚至可能出现的神经改造会对人类意识产生较大的改变,甚至影响人性、社会情况等。当社会意识、个人意志的改变逐渐变得不可逆转的时候,人类会丢失掉很多重要的东西。


编辑:赵文杰

星火学院第二期科幻创作培训工程培训第7讲学员感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