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代的我们就像无头苍蝇,如何才能怀才不“郁”?

2021-06-23 15:05 作者:天天天然_  | 我要投稿

欢迎关注天然姐的所有账号23333

公号、B站、podcasts@天然持续顿悟中



有多少灵魂找到了躯壳?


文 | 父

2021年6月13日于齐齐哈尔


明天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文秀《端午》)。屈子之死,说法万千,按照民俗之说,因政治忧愤而投汨罗江自沉。这样说下去,屈原是得了抑郁症。抑郁症,也古已有之?


那天与女儿私信,我说有些话我现在还不敢说,所以在《文字对谈》中每每显得欲言又止。女儿问,有什么不敢说的?我据此确认,她目前没有抑郁征兆。


我的母亲曾经告诫我,儿啊,有些话你要一辈子烂在肚子里。我不以为然过,现在则常常这样劝诫自己。一,说给谁听?人人都有故事,你的故事不见得精彩;寺庙的香火不断,也许只有泥塑一直在倾听,因为什么也听不见。二,说什么?说自己有兼济天下之志,每一次提拔都以为有自己,结果和自己一毛钱关系没有?其实人性的弱点是,放大镜对着自己的优点,显微镜对着别人的缺点;说自己有锦囊妙计,无奈忠言逆耳,领导就是不采纳?且不说逆耳的未必都是忠言,何况“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 。三,说了怎样?说了问题没有解决,等于裸奔一圈,留下的无非是话柄谈资;劝慰的话劝皮儿劝不了瓤儿,鼓励的话如同绝症患者听到的又一个偏方。我的一位老领导退休前嘱咐我,有些话有些事,自己嚼吧嚼吧,横竖都咽了。


卧薪尝胆和胯下之辱的典故是两碗常见的鸡汤,但是并非每个卧薪尝胆者都能等到“三千越甲可吞吴”那一天,也不是忍了胯下之辱的都能裂土封侯。一味的忍,就是任由无数匕首刺向心口,你确定你会痊愈吗?勾践复国之后,纵情声色;韩信封侯之后,特地让曾经胯上之人做他的胯下之官。勾践和韩信没有抑郁,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补偿,与自己和解,而你用什么同自己和解?


东北的冬天常下雪,雪花轻盈,落在身上,浑然不觉,仿佛没有重量,但是如果积雪不化,层层累加,却足以压塌房屋。人的抑郁,也如同在心里下雪,一片两片,闲言碎语;三片四片,流言蜚语;千片万片,积毁销骨。


曲黎敏教授在她的《生命沉思录》中讲过一个病例,有个患者智商极高,说话滴水不漏,平日多思多虑,伤脾致双腿肌肉萎缩,就诊时拄着双拐。人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我看来,无欲是人生的第一大欲,多少修行者一生向此,终不可得。现实中,我们更多的时候,如同中国象棋,“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人生苦短,但路并不好走,因为你越来越无法确定自己的人设,越来越不知道自己走向哪里。你知道有一副棺材在等待你就范,却不知道那副棺材躯壳能否让你的灵魂安息。


天热了,心静自然凉。人生何尝不是。



游走在快活与抑郁之间


文 | 凤爪的世界

2021年6月18日于呼和浩特



国家走过了70多年的和平日子。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大多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但人们快活吗?未必吧。叔本华说,没有物质的时候,痛苦;有了物质,虚无。


当人们不再为温饱而发愁时,会转而去苦苦追求精神生活,去苦苦挖掘人生价值,去苦苦探索生命意义。正是这个层次的思考,往往让人如入迷宫,找不到出口,看不到光亮,抑郁寡欢。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快乐得来不易,享乐是生命的唯一目的。而当物质真正丰富到可以满足人们享乐生活时,人们又开始寻找快乐的密码。


科技改变生活,人类得以摆脱体力劳动的束缚。基因编辑、无人驾驶、编程入高考、老龄化社会,三胎政策、全球疫情、大裁员、比特币的大涨大跌……这些闻所未闻的词,密密麻麻、劈头盖脸涌入了我们的生活。如何将它们进行拆解应用,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定位和选择?我们往往茫然失措。


时代的更新提速、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新生事物,让人应接不暇,身心疲惫。


都知道,时代的车轮越转越快时,人们反而向往安静下来,过一种“慢生活”。这种“慢生活”面对着是,飞速(“飞”速毫不夸张,分秒增速已经落伍了)增速的信息社会。这时,你又会惶恐不安、焦虑不安,成天价担心被时代抛弃……于是你的“慢生活”渐渐退去色彩,转而抑郁去了。


苏格拉底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认识自己。在你阅读了大量的哲学宗教类书籍,学着认识自己时,你又发现,认识自己的前提是:认识世界。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中西哲学、古今科学众说纷纭,足以让你昏头涨脑、无所适从。于是你再一次陷入抑郁中……可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西方书读不懂,咱读中国的。都说禅宗六祖惠能厉害,那就学六祖。


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世界本虚幻,又何必勤学苦练求上进呢?人生苦短来去匆匆一场空,像济公那样,酒肉穿肠过,游戏人间多么快活。当你过上这样的生活,日日美酒佳肴,你照样感到空虚寂寞。一时的快活,满足不了你富足精神的需要。


回头再读《六祖坛经》。原来六祖这样明心见性的人,也会落在了“空”上。


五祖摇船送他时,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六祖已经悟到“本来无一物”时,五祖仍让其在后院舂米;其仍能毫无怨言、安安心心地舂……其行,着实落地,不玩儿空。


与六祖同时期的神秀,也是一代大师。他的名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显然,他落在了“有”上。


两首偈子,一空一有,才是完整。


执着于有,快活是快活,伴着空虚;落在无上,虚幻不接地气,徒生抑郁。


六祖在离世前告诫弟子,世间万事都取决于如何对待,有无、苦乐、长短、明暗、真假、正邪……,唯有中道,才能超越。


怀才不“郁”?


文 | 女

2021年6月21日于深圳


第一次听说“怀才不遇”,联想到封建社会各种不公,有人浑身本事却无处施展,连李白都恨不得酗酒度日,就深感痛惜。


再听说,就变成了“遇不怀才”。彼时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增长,几乎每人都自动搭上名叫“国运”的火箭,要是日子没过好,十有八九是自己的锅。


现代人呢?大概是“不才不遇”。抱怨“不遇”,看看社交媒体别人35岁就财富自由,又怀疑一切都只是因为自己“不才”。


在生活的激流中,我们找不到名为“意义”的浮木,于是在刷手机、赶地铁、上班摸鱼、骂领导SB之间,彷徨、无聊、拧巴、愤懑。


我们经常在抑郁的游走,即使中午刚吃过一顿暴爽火锅,明天还能收俩618惊喜包裹。


最近爱国主题剧呼声很高,像前一阵子的《觉醒时代》和最近的《叛逆者》。


除了感叹有信仰的人眼里有光,我还羡慕戏里面的小小配角。


给年轻的主席做面的大婶、给投身革命好不容易回家的小姐煮汤的老妈子,她们一点儿都不抑郁。虽然没文化,但她们清楚,自己这一面一汤,喂饱了自己关爱的小辈,支持ta们追求理想,探索新中国之路。


出版社的记者、印刷厂的工匠,他们也不抑郁。记者为了揭露侵华日军的暴行大声疾呼,以笔为枪;工匠知道今天秘密印刷的这批标语,明天将出现在革命游行队伍的最前方。


如今,同样是干着厨师、记者、工人的工作,怎么就都突然集体失去了梦想?



其实,让我们失去珍贵的“意义感”的罪魁祸首,正是今天富足物质生活的重要推手——工业流水线。


假设1个工人从头到尾组装1个闹钟需要3小时,100个工人3小时能组装多少呢?


答案可能是1000。


因为可以分工协作:几个工人安装表针,几个安电池,几个安表门,几个安钟腿,最后几个作质检。


在不断重复的劳作之中,工人们熟能生巧。但说难听点,只要手稳,连脑子都可以不要。


如此,物质是极大丰富了。可同时,工人也彻底失去了获得感、成就感。“这个闹钟是我做的!”匠人就此绝迹。


好一个硬币的两面。


失去意义地工作,并没有让他们在沉默中灭亡,而是在沉默中爆发了。


厨师,可以靠工厂预调的料理包1分钟出餐;记者,可以靠追微博热点、洗稿赚得十万加;工人呢,日复一日在富士康拧螺丝,当最后一根弦崩断,抑郁了,从大楼一跃而下……


你会说,现代社会只会吞噬“工作早晚被机器替代”的那些体力劳动者。


但看似高级的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就逃得过“流水线”的魔咒吗?


某位哲人说:“读博就是花费人生的五六年,写一篇论文。幸运的话,这世上有十多个人,愿意研读它。”


没人感兴趣也就罢了,更令人悲叹的,是在教育军备竞赛下,很多年轻人(或ta们的家长)为了逃避严酷的就业竞争才读博。


意义感丧失。你不抑郁,谁抑郁?


我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真正的奢侈品,是一份有意义的工作,是被社会需要的存在感。


在工业化时代,如果人类找不到新的灵魂安居所,抑郁,会像一场新的瘟疫,传染越来越多的人。


欢迎关注天然姐的所有账号23333

公号、B站、podcasts @天然持续顿悟中

当代的我们就像无头苍蝇,如何才能怀才不“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