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际两栖爬行类动物福利标准(先导版)

2021-02-18 07:28 作者:冬青-Cyan  | 我要投稿

大家新年好!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 

视频发布后,最近有很多朋友问我【xxx该用多大环境】的问题

真的太让人欣慰了…感觉没白做

BV1YU4y1W7cb

这次视频的播放量其实远超预期,所以我根本没做解答饲养问题的准备,因为原计划打算过两年再聊饲养问题的....

但大家问的物种太丰富啦,挨个回答不现实;而且就算给了数据,但有些物种的需求确实和【印象里】的不同,要让我把背后的道理的逐个解释清楚就更要命了…

BV1Hz4y127YK

所以考虑再三,我决定提前发布我总结的“相对通用”的饲养空间计算标准,并简称为【先导版】。因为完整版还在编译,在后面我会解释。

这份【先导版】请各位读者自行计算、收藏。如果你还没有看过最近两期长视频,建议你先看视频再看本文,不然很可能会觉得接下来的内容是“胡言乱语”

第一集:BV1YU4y1W7cb

第二集:BV1Hz4y127YK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希望大家【暂时请勿转发分享、勿与他人争论】,自己收藏就好,可以先根据计算公式优先解决自己的饲养问题。如果按公式调整后,真的看到了成果的话可以记录下来,等我全部编译完咱再吆喝(如果直接将这个“先导版”分享出去,没看过视频的人,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吧)


总之 专属福利·切莫声张!

拜托了!

柏林水族馆 鳄鱼温室


“先导版”的计算方式很简单

只 有 两 步


第一步:首先要清楚不同物种的体长计算法:


【蛙类、蜥蜴体长=肛吻长度(不包括尾部)

【蝾螈、蛇类体长=全身长度(包括尾部)

【龟类体长=背甲长度

【鳄类不看体型,直接算面积

杜塞水族博物馆 斐济鬣蜥

—————————————


第二步: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以下公式的【数字】指的是【体长的倍数】

顺序是 【长X宽X高】:


【游猎型蛙】 10x5倍以上(包括水域)高5-10倍以上

【伏击型蛙】5x3倍以上(包括水域)高2倍以上

(因为只有蛙这两大类型空间要求差异巨大,所以分开计算;其实所有游猎型两爬都应该用更大的环境)


【蝾螈】 2x1倍以上(包括水域)高1倍以上


【蜥】 4x4x2.5倍起|

【树栖按4x2.5x4倍起


【蛇】 0.75x0.5x0.5倍起|

【树栖的高度则为0.75起

(总高度上限为2米,意思是不管多大的蛇最高2米也够了)


【龟】较特殊,因大多数有社交需求,故按照一组(1公2母)的饲养空间来计算: 长度5-8倍甲长|宽度为长度一半(陆龟都按8倍起更保险)

|水龟的水位高度通常为至少2倍甲长

|陆龟没有给定高度数值,但龟背到灯头的直线距离至少要大于20cm


【鳄】陆地5-15平米起|水域为陆域面积的1-3倍起|水深0.5-1m起

(鳄鱼的情况很极端:能养好的不需要计算;养不好的算了也白算)


以上计算方式得出的是一对的空间!!(除了龟)

因为一只也按照一对算!

请大家注意!!

—————————————


【例】:

一只肛吻8cm的角蛙(伏击型)

至少需要长宽高 40x24x16cm的饲养环境


一只肛吻3cm的曼蛙(游猎型)

至少需要长宽高 30x15x15cm的饲养环境(公式归公式,养过的一看就知道这个太矮了,所以要将高度调整为10倍体长——30cm更合适。其实近年热门的各类陆生蟾蜍的活动性也很强,也需按这个标准计算)


一条100cm的玉米蛇

至少需要长宽高 75x50x50cm的饲养环境(由于市面没有75cm的缸,则可以选择80/90cm长的,宽和高也可跟着相应调整。总是越大越好)

如果是锦蛇、林蛇、眼镜、链蛇等在特定时段高度活跃的蛇类,饲养空间长度应该最好以1倍体长起来计算


一只肛吻长度为10cm的豹纹守宫(*蜥蜴不算尾巴长度)

至少需要40x40x25cm的环境

(用半米/一米长的环境养一对豹纹守宫在福利法健全的国家非常常见,那些15-25岁的长寿个体基本都是这么养出来的,人渣盒从来不是正确答案)


一只背甲5cm的小剃刀龟水深才是10cm

那一只10cm的猪鼻龟水深才20cm吗?并不止。

所以以上都只是适用于常见品类的【最低标准】的计算公式,应该足以解决大部分爱好者的燃眉之急;以上的环境适用于1对(1只也按1对算),每增加1只,需要增加15%的环境


切记!以上公式仅能计算出【最低标准】

【实际环境大于计算数据】才是正确的

(一般来说低于福利法标准属于虐待,在一些国家违法)

——————————————————————


柏林水族馆 中美低地雨林景观

以上公式仅是我根据几个国家的福利法案总结的【相对通用】的计算公式,毕竟【不可能所有物种都按照一套标准计算】

而且数据都是冰冷的,而每只动物都是有独特需求的,以上的计算方式只能适用于部分常见物种的【非商业性饲养最低要求】,而【野生个体】和【活跃个体】养定后则更需要加大空间


圈养爬行类的最低需求标准


但并非所有饲养目的都用同一套标准:针对【繁育者】有更为折衷的计算方式;针对【商家】也有临时饲养空间和饲养密度标准;以及对部分物种会针对到属、甚至种的最低圈养福利标准等。

以上内容我们还在逐步编译,鉴于目前的传播量有限,且读者目前以爱好者为主,所以现仅公开适用于【非商业性饲养】的最低标准。

完整体系的编译工程量巨大,因为德国的数据也有一定局限性,所以我综合来各国等有完善两爬福利法国家的相关数据,再结合近年的修订和专家们的饲育经验重新编译。

但该法案仅仅是动物科学、社会观念进步的【结果】。在达成这个结果前,是有一系列先决条件的。其中就包括“让大家更理解动物需求”。这一句话就包含了行为需求、紫外线需求、温湿度需求、视力需求等等等等....我会尽量把这些知识融入在目前的视频中,来让大家感受“满足这些需求后动物能展现什么”。当大家理解了它们不再是“会动的手办”,而是有复杂需求的活体时,才能更好地接受并利用这些数据。

虽然这一系列知识庞杂繁复,但我们已经理出了头绪。之后我们一定会为大家呈现可靠的资料和数据


豹纹守宫


再次提示:我国能养的【合法+非保+成熟繁育的人工物种】其实有数十种之多,为什么非要盯着那“保育是否开放”呢?在理性查阅总结后,你就会发现我国的合法范围还是相当大的。

抛开法规,即便是常见物种的饲养也有很多上升空间——养豹纹守宫一直都不违法,但大众对它们的了解仍然很浅。阻碍我们探索的并不一定是法规政策,更可能是骄傲自负、不愿进取的心。


杜塞水族博物馆 绿双冠蜥


【写在最后】


【合法化】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公民【动物福利意识】觉醒的产物。毕竟“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标准”,而这个【最低标准】是由广大饲养者共同决定的


【养好】的下限是【养活】;【养活】的下限是【养死】。动物园等机构更应该起到领导作用,践行先进的动物管理与饲养理念,才能推动科普发展,落实国家政策。而爱好者也要以身作则,提升自己的上限,才有可能让人看到【合法化的价值】。

【养的少又精】是作为“养宠人”最值得夸耀的优点,从来不该是被【看扁】的缺点。希望饲养者们端正心态,不要被既得利益者牵着鼻子走,陷入冲动消费、疯狂囤积、无限暴毙的漩涡。福利法的目的就在于保障基础的动物生活条件,更多的是用来约束饲养者,让人在购买前对“养好到成体”有个预判;

而不是看着价格买完

能否养好全看命

推动福利法建设对整个行业生态以及影响力都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很希望爱好者可以从自身做起,理性购买,静下心饲养。

希望广大爱好者们的目标从【在家建个动物园】

转变成【守护者、观察者与研究者】

听起来也许更酷


如果你愿意给它们升级环境也愿意去观察,欢迎在评论区更新动态。也许过段时间,我还需要向你请教两爬行为方面的问题呢~


各位有问题留言在本文底部就好,私信真的回不过来...

现在创作时间有限,回答的越多

编译的进度越慢呀,望大家理解一下啦~


克雷菲尔德动物园 雨林温室


国际两栖爬行类动物福利标准(先导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