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纵横官场四十多年,为何连武则天都不敢动他?靠的是什么
程咬金可谓是各类唐朝历史架空小说以及影视剧中的热门人物,一说起他,人们便会想起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还有他充满奇幻色彩的,传说是梦中学来的绝技三板斧,可见程咬金这个武夫和蛮横无理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有多深的印象。

但是真实历史上的程咬金却和人们印象中的他大相径庭,首先程咬金的成名武器是马槊而绝非是什么三板斧,而且程咬金不仅武艺超强,还是一个深谙为官之道,做人之道,十分有心计有城府的人物,这点从他可以纵横官场四十多年,并且可以在女皇武则天的大清洗下保全自身上看出来。
那么程咬金是如何能够为官四十多载一路平步青云,并且可以成为为数不多的可以善终的人呢?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分析程咬金本人的波澜壮阔的一生来找到答案。
程咬金是济州东阿县人,出生于公元589年。在公元610年时,正值天下大乱,盗匪横行,使得当时的百姓苦不堪言,为了保护周围的百姓,程咬金组织了一支有数百个人的武装队,护卫乡里,后来投靠了李密得到了重用。

他投靠的李密是一个著名军队的领袖,这个军队便是瓦岗军,他之所以会投靠李密而不选择当时的其他人,是因为他考虑到李密出身很高,是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而且李密起义前发布了檄文,声讨了隋炀帝的十大罪状,师出有名。
在当时振臂一呼,一定会有很多的追随者,而且李密本身也是一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领导,追随了李密肯定没错。
可是好景不长,李密的瓦岗军终究是一些流寇聚集起来的,军队整体的素质良莠不齐,虽然军队中有程咬金、秦琼等许多名将,但最终还是不敌王世充的正规军而落败。
由于程咬金善使马槊,武艺超群(在古代,马槊的造价十分昂贵且难学,因此善用马槊本就是武艺超群的标志),因此王世充在俘虏了程咬金后想尽办法要招募他,但是程咬金却不为所动,原因便是他认为王世充不是一个明主,因此始终看不上王世充。
史书记载,程咬金曾经和秦琼说过“世充多诈,数与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出自《新唐书·秦琼传》),从王世充后来兵败也可以看出来,程咬金看人的眼光是何其的毒辣。

由他这时候的表现便可以看出来,程咬金不仅武艺超强,而且也是一个有勇有谋之辈,并不像是现在人们印象中的只是一介莽夫。
单凭这些,就可以推断出程咬金实际上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而他后面所做的事情更是令人有“此子绝非常人”之感。
唐武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19年,王世充进攻故州时,程咬金借此机会投靠了唐军,李渊让他们跟随了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而李世民因为时常打仗,也早就听过了程咬金的名号,知道他这个人可以重用。
于是便任命他为左三统军,,而程咬金也不负众望,每次在出征时都举旗先登,立下了很大的战功,也因此被封为了宿国公。

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程咬金立下的滔天战功,引起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的忌惮,太子不停的向唐高祖进谗言,挑拨高祖李渊与程咬金之间的关系,最终高祖让程咬金出任康州刺史。
而这个时候程咬金知道自己一旦走了就一定回不来了,于是只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秦王李世民身上,于是和李世民说:“您现在已经失去了左膀右臂,一定没有办法自保,我最多也就是死,但是我希望您可以赶紧自保。”

在程咬金等一众人的支持下,在太子李建成和高祖李渊的逼迫下,秦王李世民不得不造反。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举世皆惊的玄武门之变,从而夺得了皇位,而有从龙之功的程咬金被拜为了太子右卫率,李世民为了拉近两人的关系,将两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二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了程咬金的二儿子程处亮。
也因此,程咬金被封为了卢国公。随后程咬金在官场上便一路平步青云,一路高升。
在李世民组织华清池钓鱼比赛时,程咬金研究出了新的鱼饵,使得在钓鱼时鱼都向他那里跑,可是他把鱼钓起来后将大部分都放到了李世民的鱼桶里,李世民看到后十分的开心。
此次的比赛中,由于程咬金的作为,李世民不出意料的拿到了第一,程咬金拿到了第二,这就使得李世民不仅玩的开心,还没有丢了面子,君臣都高兴。

从这些事情中不难看出来,程咬金在自己的领导面前是十分会做人,特别会办事的,而且程咬金与李世民之间的君臣情义,以及李世民对程咬金的信任是远远超过其他人的。这点从李世民建立凌烟阁而程咬金排在其中以及李世民在晚年期间将皇宫内部的所有兵权都交给程咬金也可以看出来。
并且李世民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志怀锐颖,气干强果,业预艰难,效宣行阵。入司禁卫,勤诚著於轩陛;出镇方隅,惠化洽于黎俗。畴庸有典,式隆宠命。(《册程知节改封卢国公文》)
这里的种种事迹以及李世民对程咬金的信任与器重也是程咬金能够安度晚年的重要原因之

一。
但是程咬金可以好好安度晚年,难道只是凭借李世民对他的恩宠吗?难道程咬金为官的智慧便只是巴结李世民,和李世民打好关系吗?
不!当然不是!和李世民打好关系,只能获得一时的安好,待到李世民驾崩后,程咬金只凭借这些,可没有办法从女帝武则天的手中活下来,他还有更深层的城府。他的智慧可不仅仅是体现在这些小的方面。
程咬金的智慧还体现在他可以很好地审时度势,并且为官时不管哪位大臣拉拢他,在朝堂上暗示他,他都不为所动,装傻充愣,可以说在他为官的四十年里,他的心永远是只朝着皇帝的,从来都只忠诚于皇帝一个。
也正是因为程咬金的这种忠诚,使得李世民对他特别的的信任,在李世民驾崩前,特意嘱咐程咬金要保护好李治,并让他成功坐上皇位,最终程咬金也没有辜负了李世民,太子李治成功坐上皇位,为了保护李治,他还在李治宫前守护了三个多月。
因为李治刚刚继位,而朝中的官员大都是老人,这也导致李治在朝中的根基不稳,威信不够,在这种困难的时候,是程咬金一直在默默的扶持着他,也正是因为程咬金,李治才能够快速的掌握住兵权。
正是因为这时候程咬金的雪中送炭的情谊以及李世民在世时对他的宠信,使得李治也十分的敬重这位大臣。

而后来李治喜欢上了武则天,想要将她接回宫里,并且废掉原来的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这些事情让朝中的大臣们都十分的反对,因为武则天在李世民在位时便被封为了才人,李治这时要将武则天接回来并且纳入后宫,封为皇后。
不管是从礼法还是道德方面,都是十分的不合适的,大臣们认为这有损天德,不利于江山社稷的稳固与以后的发展,于是纷纷劝阻,就连往日一直支持李治的长孙无忌都在极力的阻止这些事。
当此时的朝堂都乱成一锅粥的时候,程咬金却在后方默默的躲着,不动声色,不管是谁来问他对这件事的态度,谁来劝他让他给皇帝上书,他都装傻充楞,装疯卖傻,始终保持在一个中立的状态,让人没有办法抓到他的把柄,没办法强迫他办事。
更重要的是,程咬金看清了这件事的本质重要的不是立皇后、收后宫,而是长孙无忌集团这时候的影响已经太大了,尤其是房遗爱谋反案之后,长孙无忌的集团更是权力滔天,十个宰相中仅有李勣一人不是自己人,李治手下已经没有可以压制长孙集团的人了。
因此为了集权,李治也在借这件事情试探长孙无忌集团。归根结底这场朝堂之争,争夺的不只是立皇后,还有以后的朝堂大权。
在很多老臣都没有看清事情还在盲目的被别人当枪使时,程咬金一眼看穿了本质,选择做一个“滚刀肉”明哲保身。
在他的眼中,朝堂的大权,必然是皇帝的,外臣一旦想要触碰,便只有粉身碎骨。

到了后来武则天顺利的进宫以后,用各种手段让李治成功的废掉王皇后将自己立为皇后,并且李治也借着这件事情,将反对声音最大的宰相褚遂良贬出了京城。
程咬金却因为保持中立,没有受到一丝的牵连。也就是这时,程咬金看出了武则天和李治的关系更像是一对政治上的“合作伙伴”,他也看到了武则天的野心,程咬金根本不想辅佐武则天,但是又看到了武则天的杀伐果决,于是便找了个机会上书请求致仕,直接告老还乡。
就这样,这位老将结束了自己四十多年的官场生涯。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李治由于身体抱恙,体弱多病,没有办法处理国家朝政之事,于是让武则天代为处理。
随着武则天的上位,朝内的很多元老都被迫致仕,关陇集团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由于在之前的事件中,程咬金一直装聋作哑,而且在武则天干政后,程咬金一直都没有什么表示,作为三朝元老,程咬金的态度对武则天有着很大的影响。
这时的程咬金虽然没有说支持但一直也没有反对,对于武则天来说这是很有利的。
也正因如此,在后来武则天对朝中老臣以及世家的大清洗中,一直没有动程咬金。而前文也曾说过,程咬金在参加瓦岗军时,便与秦琼、徐茂公等唐朝开国功臣相结识,再加上程咬金本人性格也十分的直率,为人也十分的随和。
于是朝中便有不少的老臣与他关系较好,要好到武则天都为了获得朝臣支持都得拉拢程咬金。
程咬金为官四十多载始终为人低调,从来都只站在皇帝这一边,不结党营私,知进退,善于隐藏自己,为人随和直率,这些便是程咬金的为官之道,也是程咬金的智慧。
再加上程咬金眼光毒辣,晓勇善战,有勇有谋,有从龙之功,还竭尽全力护卫皇帝安全,正是因为这些,程咬金才能为官四十载一路平步青云,正是因为这些,程咬金才能在武则天的大清洗之下安然无恙,正是因为这些,程咬金才能活到七十六岁而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