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About Shanghai

2022-11-16 22:21 作者:Sernaxif  | 我要投稿

上海。

比之之前仅仅靠GDP第一、长江入海口之类的称谓来定义这座城市,如今的我终于能够以一种别的眼光来看待它了。

毕竟我也算是在上海生活过了,哪怕只有一个季度而已。

游客和本地居民对于一座城市的感知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的印象是酒店、景点、来往不息的人潮,而后者则是早点铺、家和公司,以及永远差一点赶上的地铁。

我的住所和公司都在浦东新区,如果不是为了会见老友和参观景点,找不到什么过江的理由,因此所谓的“老上海”的烙印,我也就没有强求。

小区里面,根据我的观察,大致上还是以老人和外地租客居多,本地人似乎正在加速搬离被外地人占据的小区,想来也正常,我所租的房子有四个独立的小房间,分别被租给了四个人,那一层的六间屋子有四间都是按着这样的方式租出去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并不是每个本地人都能接受的。而老人的方面,上海作为全国老龄化比例最高的大城市,哪怕是在浦东,老年人的数量也远超我的预期,在小区里永远都会有一群老年人在椅子上闲聊、遛狗、讨论子女,比起默默无闻,受到全社会的漠视,上海的老年人出镜率如此之高,是一种好的迹象。

毕竟大多数城市都是要步上海的后尘的。

这次来上海,是为了实习,也算是我第一次踏入职场的环境了,说来实在惭愧,到了大四才堪堪找到一份实习,实在是有愧于商科学生的身份。实习的公司整体氛围非常好,带教老师和同期的实习生给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我对此深表感谢。通过这段经历,我也对金融业有了更深的认识,理解了将要面对的是怎么样的竞争环境,也为后年的自己更加捏了一把汗。曾经觉得离自己很远的事物忽然之间传导到自己身边,回想起之前幼稚的态度,只能无奈地笑笑。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上海的景点,多多少少也逛了一些,外滩、豫园、上博、静安寺、南京路、徐家汇、五角场等等,都去过了,有些单拿出来,就足以写一篇游记。综合来看,我最喜欢的当属豫园,此园构思之巧妙、布景之精致令人不由得叹服,我去的那天上午十点半的阳光好似下午两点,在如午后般静谧的氛围里,望着风抚慰湖面和竹林,我很难不爱上这座小园。

外滩的景色,是另外一种风味了,黄浦江远比我想象中的宽的多,足以让数艘船并排徐徐行驶,比之重庆的嘉陵江口,更添了几分时尚和热闹——外滩的游人每天都络绎不绝。我一共去了三次外滩,最后一次是沿着苏州河一路走到交汇口,在纪念碑下,我看江面被日头照的闪闪发光,几乎不能直视,颇有“浮光跃金”的意境。此时看对岸的陆家嘴,虽然没有了夜间的霓虹闪烁,反而显得更加朴实平和了。

除此以外,来上海不能不见我的老朋友,尽管最后未能如愿参观她的大学,但还是一起吃了很多顿饭,说了很多的话,也去新租的房子里为她庆祝了生日。言语间相比于之前,虚幻的话题少了,务实的元素在不断增加,我们都平稳地接受了生活的过渡。我祝愿她所获得的爱可以支撑她走过之后潜在的黑暗时刻,不被想象中的生活压垮。

久违的,在上海的时候也读了几本纸质书,分别是《丰乳肥臀》、《正红旗下》、《一日三秋》,都是中国作家的书,读起来也是中国的味道。其中《丰乳肥臀》将会是我今年度过最好的小说,莫言的笔力让我由衷地佩服,尤其是他描写的是一位母亲。母亲的形象想写的好很难,想写的不好也很难,而莫言笔下的母亲让我流下了眼泪。

在上海时,大多数时候我都在痛苦和迷茫中度过,剩下的时间几乎被惴惴不安填满,绝不能算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间,我清楚地感知到这个世界在逐渐撕下来和善的外表,帮我褪下了受人庇护的羽翼,要我真正开始面对这个吃人的怪物了。

我意识到我人生的前二十年所受的苦难和之后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我所难以想象的痛苦将会接踵而至地到来,我将和我的父辈、母辈以及那些在这片土地上长久生活的人一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这一点令我分外恐惧。

但是日子还是要过,我也会像父辈、母辈以及那些在这片土地上长久生活的人一样接受生活的蹂躏,然后再习惯生活、接受生活。

因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每个人真的都很痛苦,每个人依然在痛苦地活着。


上海是一座传奇的城市,一座伟大的城市,它受到的关注已然很多了,也多以榜样的身份出现在各类报道和新闻中,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dream city,但是能感受这座城市、并与之共进共退的,最终还是在此生活的诸位。

可惜我的研究生要去北京读了,也要去见一见另一种世面了,短期内我和上海应该是无缘再次相见了。但是如无意外,我的两位朋友已经在考研里报考了上海的大学,我衷心地希望明年的9月,他们可以来到上海,看一看我曾看过的那些景色、那些风貌、那些独特之处。

后会有期。

上海。

About Shanghai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