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聊与群聊——对当代部分年轻人社交需求与方式的一些理解(一)
前言:本文所谈及的所有内容,均来自于身边观察、互联网与人交流得来,故样本显然不能代表全部人,所适用的范围也只是你觉得符合就行了。如果说的不是你,没必要专门发条评论说不符合,因为你不是我的适用对象。
大多数人或多或少有很多QQ群、微信群,自然的,也有很多微信和QQ好友。但我发现很多人聊天主要是在大群,哪怕一个群几百个人,自己只和两只手能数的过来的人熟悉(这里说熟悉而不是了解或者朋友以作区分),但仍然选择在群里聊天,而不是小窗私聊,即使有些话题不适合在你不熟悉的其他几百个人的群中。
此外,似乎单独@人也很少用到,尤其是有群友表现有问题可能需要倾诉或者解决的时候,大多数群友选择忽视、继续聊自己的,偶尔有心善的回复一句不知道或者真的回复,但也存在有群友直接回复这个问题,但没有@导致可能没看到。
以上两个例子总结来说,就是大群私人化,而私聊反而被闲置;大群看着热闹,但总能在小细节感受到群友的割裂分隔。这在线上群聊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你说的话没人听,或者看见了没人管,但这在线下交流,尤其是几个好友/群友交流中没那么多见,尽管我个人觉得比例也挺高。
聊天总是分成两种,工作与生活,这在私聊中很重要。工作是交往,是完成你工具属性的一部分,但工作和生活却难以分开。这里说的生活,是指和你的工具属性无关的个人活动,如果你能在工作中得到快乐,那我也认为这是生活。在工具属性中,有的人会绷着一种态度,使之适合工作;但有些人性格使然,会表现出其个性的交流方式,表现来看就是有的人看起来中规中矩、拒人于千里、公事公办,但有些人看着就很好相处、偶尔工作还能开个玩笑,这就是性格影响。不过要强调的是,有些人深谙工具人属性,人前人后自有一副自己喜欢的样子,这就是接下来提到的生活聊天。
生活聊天在群聊和私聊中均有存在,但似乎大多数人群聊多见,而有些人群聊也不一定见的捎带上他。人在社会分工中自然形成了两种属性,忠实于工作的工具人属性和忠实于自己的生活属性,但不幸的,长期以来的教育把二者混为一谈,导致很多人离开了工作反而不知道怎么生活。生活化聊天的对象是朋友、网友,一般人会比较放松,把自己同样真实的一面放出来,比如很多群友会在大群发奇奇怪怪的二次元图和一些限制级内容,不过很少私人发,除非是大群明确说明把这些内容私发;而一些更私人的东西,比如有人在大群聊的开心了便进一步私聊,能更好的建立关系。总而言之,亲密关系的建立是以生活化聊天为基础的,而大群是大多数人建立联系的方法,私聊是强化巩固这一关系的重要条件。
私聊很重要的特点是私人、个人,再明确点就是占有性。与群聊不同,群聊你可以一个人对很多人聊天,内容不一定针对你,可能是群里其他人,也不一定能顾及到你;但私聊在聊天这段时间里他就是你的,这是很显然的占有性。人有这么一种倾向:把对外界的占有程度看作自己对外界的重要性。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少数民族、外国友人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与优待;恋人需要对方花时间和心思去相处;一个是占有了生存资源,一个是占有了对方的时间。如果一个人不占有任何资源,如同街边的流浪汉、在班级办公室的小透明,那么他是毫无重要性的,类似的名字叫统战价值。
个人重要吗?显然,如果个人不重要,那他的集合也不可能重要。但可惜的是,在每个个体组成的群聊中,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家的兴趣的广泛的,简而言之就是每个人因为种种原因,不可能或者没心思去关注无关的人。如果你说的话很普遍,那么恭喜你,能获得群聊里一大批人的交流;但同样的,如果你说的话太偏,没人能够或者愿意花时间理解,那么你的话会沉没在上一个例子的交流里,这样反而更显得格格不入,为了你的心理健康,选择等待别人提出话题的那个,或者运用你超越绝伦的观察力来选择话题罢。
私聊是关注、是重视,本身就是一种重要性的表现。很多内容和关系在私聊基础上明明能发展得更好,很多人也知道这一点,但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阻碍了他们,就好像懒得说话、懒得提建议、懒得动手起床一样的无力;而由于面子、顾虑、当下的社会环境和个人性格等原因,私聊在我看来还是远远比群聊要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