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雄心4 各国家民主主义背景介绍(06)- 欧洲
奥地利
政党:奥地利社会民主党
国名:奥地利共和国
领导人:卡尔·伦纳
1870年12月14日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下坦诺维茨的小农场主家庭。

伦纳的幼年在贫病中度过,中学毕业后他无力去大学深造,于是选择履行为期一年的兵役。
服役的经历使他很早就了解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矛盾冲突,并对现实政治产生了理论冲动。
1891年至1896年,伦纳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在此期间他不仅涉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还结识了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领袖维克多·阿德勒,参与了党的政治活动,并为《工人报》撰写文章。

卡尔·伦纳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团体中公认的思想领袖之一。
伦纳在1899年至1906年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国家与民族》《奥地利各民族为建立国家的斗争》《奥匈君主国的基础和发展目标》来表达他对民族问题的见解。其中,1904年出版的《私法的制度及其社会功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法学理论和法律社会学方面的杰出典范。

1907年,在奥地利第一次男性普选中,伦纳作为社会民主党候选人被推选为奥地利诺伊基兴区的下议院代表。
1918年,伦纳任奥地利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1920年至1934年,任奥地利最大反对党社会民主党的主要领导。
后来卡尔·伦纳宣布退出政坛,受1929经济危机和国际局势动荡的影响 ,1931-1933年卡尔再任国民议会议长。
1938年公开支持德奥合并和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
而这并不矛盾,因为卡尔·伦纳自始至终,一辈子都醉心于所谓的“哈布斯堡帝国梦”,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或许德奥合并才是实现这一梦想的最优选择 。
1945年苏联的坦克部队正向维也纳进军,4月4日,卡尔·伦纳来到占领军队伍,他向红军的前线指挥官提出请求:不要在维也纳***,给维也纳人民以人道主义的待遇。
卡尔·伦纳还写信给斯大林,由他出面组织奥地利政府。
1945年11月卡尔·伦纳被选为第二共和国总统第一任总统,当然名为总统,实际权力相当有限,整个奥地利国家处于英美法苏的大国分区占领之下。

为此,时任奥地利总统的卡尔·伦纳闪转腾挪,利用各种手段以扩大权力,为奥地利国家谋发展,才有1946年奥地利的议会及内阁职权得到了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当局的承认。
卡尔·伦纳在奥地利总统的任上(1945-1950)致力于改革并在大国博弈中尽可能扩张奥地利国家权力,竭力摆脱奥地利这种四国分区占领的局势。
后来又巧妙利用美苏矛盾,游走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奠定了奥地利独立的基础,为1955年奥地利真正完全独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匈牙利
政党:社会民主党
国名:匈牙利共和国
领导人:萨卡希奇·阿尔帕德
1903年参加工人运动,并加入匈牙利社会民主党,师从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博卡伊·德热 。

1918年10月匈牙利爆发民主革命,结束了哈布斯堡王朝对匈牙利400年的统治,萨卡希奇任布达佩斯工人苏维埃委员。
1919年3~8月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期,萨卡希奇任内务人民委员部行政司长、布达佩斯工兵苏维埃委员和联盟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19年8月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被颠覆后,他重新在报社工作并继续参加社会民主党的政治活动。
在二战期间,作为社会民主党领袖,萨卡希奇努力执行左翼政策,与匈牙利共产党人合作,曾参加由共产党倡导的反法西斯反战**游行和历史纪念委员会的领导工作。
1942年6月在社会民主党右翼领导人的压力下,他被免去总书记职务。
1944年3月德军占领匈牙利并扶植箭十字党领袖萨拉希·费伦茨的法西斯傀儡政权后,在匈牙利共产党的倡议下,成立匈牙利民族独立阵线,萨卡希奇积极参加建立匈牙利阵线的工作。

1944年10月,萨卡希奇代表匈牙利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签署两党合作协定,实现了两党的第二次联合。
匈牙利解放后,1945年4月,萨卡希奇当选为临时国民议会代表,并重任匈牙利社会民主党总书记。
1945年11月15日——1948年8月5日任匈牙利共和国政府国务部长,1947年5月——1948年8月兼任政府副总理,1948年2月26日——8月5日同时兼任工业部长。
以萨卡希奇为首的社会民主党左翼领导人以及多数党员与匈共合作,但两党在国民议会、工会和工厂委员会选举中的竞争,尤其是社民党右翼的反苏政策干扰这一合作。
1947年8月大选后,匈共成为第一大党,社民党右翼和中派向党的左翼领导人发起冲击,右翼敦促退出并解散联合政府,中派同意作为要挟手段提出退出政府,萨卡希奇·阿尔帕德、马罗山·捷尔吉等左翼领导顶住压力,在作出不能退出政府的解释时,也向共产党要求在政府内分得更多的席位以换取合作。

1947年秋两党合并问题提上日程,社民党右翼进行反合并活动。
1948年初,大批社民党员加入匈共。2月右翼及中派领导人退出社民党领导机构。
社民党总书记萨卡希奇与匈共中央总书记拉科西·马加什举行会晤,确定了两党合并的基本方针,匈共政治局与社民党领导机构就两党合并达成原则协议。

1948年,两党正式启动合并。
萨卡希奇当选为两党合并后成立的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主席。
1948年8月3日——1949年8月23日任匈牙利共和国总统,1949年8月23日——1950年4月25日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主席。在这一时期,他是匈牙利党和国家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
在1948——1954年政治大清洗中,萨卡希奇也未能幸免,被判处无期徒刑。
1953年3月获释,至1956年10月匈牙利十月事件中,仍声明坚持工人阶级团结。

恢复名誉后,萨卡希奇重新进入最高层,并致力于和平事业和世界语事业。
捷克斯洛伐克
政党:捷克国民社会党
国名:捷克斯洛伐克
领导人:爱德华·贝奈斯

在一战中,贝奈斯与其他人一起组织了捷克民族主义的独立运动。
从1915年开始他与托马斯·马萨里克和米兰·什特凡尼克等人一起支持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独立运动。

1917年初,贝奈斯与其他人一起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军团。
1918年法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议会为计划中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唯一代表,并在《凡尔赛条约》的交涉过程中有发言权。
在交涉过程中贝奈斯推翻美国总统威尔逊建议的让苏台德地区进行民族自决的建议。苏台德地区成为捷克的一部分。

1918年11月奥匈帝国解体后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入驻捷克东部的德语地区,解散了当地的独立运动。
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后,出任外交部长(1918—1935)。
贝奈斯反苏,但是他也认识到与苏联合作的必要。1933年小胡子上台后,在贝奈斯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承认苏联并于1935年与苏联签署友好条约。
1935年,继托马斯·马萨里克任总统。

1938年3月德奥合并后,小胡子对苏台德地区宣称。贝奈斯开始增兵,并希望英法能够支持他。
但为了避免战争,英法在《慕尼黑协定》中同意德国占据苏台德地区。
1938年10月5日贝奈斯辞职赴伦敦。
1940年他组织了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并自称为是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在二战中同盟国最后承认贝奈斯为捷克斯洛伐克总统。
1943年12月12日,贝奈斯在莫斯科与斯大林签署了捷苏互保条约,这个条约也规定了战后的合作,这样苏联就成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保障国。
1945年5月贝奈斯从苏联返回家乡,实际上又恢复了他总统的职位。
1948年,已经重病的贝奈斯在重重压力下接受了非共产党部长的辞职,由此使得共产党上台。6月2日他也被迫辞职,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继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职。

波兰
政党:波兰人民党
国名:波兰共和国
领导人:斯坦尼斯瓦夫·米科瓦伊奇克

在20世纪20年代,米科瓦伊奇克活跃于波兰人民党(PSL),他于1929年当选为下议院议员。

1935年,他成为PSL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并于1937年成为党主席。
他是1935年毕苏斯基去世后在波兰建立的****的积极反对者,并且是农民党(1931-39)的联合组织者。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时,米科瓦伊奇克是波兰军队的一名二等兵,并参加了华沙保卫战。
华沙沦陷后,他逃到匈牙利,在那里被拘留。
他很快逃脱,经南斯拉夫和意大利前往巴黎。
11月底,米科瓦伊奇克抵达法国,在那里他立即加入波兰流亡政府,担任波兰国民议会副主席。
1943年4月,德国人宣布,他们发现卡廷惨案。

苏联政府说,德国人捏造了这一发现。出于外交原因,同盟国政府正式接受了这一点,但米科瓦伊奇克政府拒绝这样做,斯大林随后切断了与流亡政府的关系。
1944年,盟军领导人,特别是丘吉尔,试图在米科瓦伊奇克和斯大林之间恢复谈判,但这些努力在几个问题上失败了。一个是卡廷大屠杀。另一个是波兰的战后边界。斯大林坚持认为东部领土应该留在苏联手中。米科瓦伊奇克还反对斯大林在波兰建立共产党政府的计划。
结果,斯大林同意在苏联占领的波兰领土上建立一个联合政府。米科瓦伊奇克辞去流亡政府总理职务,返回波兰。
许多波兰流亡者反对这一行动,认为这个政府是在波兰建立共产主义统治的幌子
米科瓦伊奇克立即着手恢复PSL,PSL很快成为波兰迄今为止最大的政党。在共产党的支持下推动的土地改革帮助了他,这创造了一个新的农民阶层,成为PSL的坚实政治基础。
共产党人知道他们永远不会在波兰赢得自由选举,所以他们开始阻止自由选举。
选举产生了一个议会,共产党控制的“民主集团”有394个席位,PSL有28个席位,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结果只能通过大规模的选举欺诈来获得。
米科瓦伊奇克立即从政府辞职以示抗议。面对逮捕,他于四月离开了这个国家。
政党:波兰人民党
国名:波兰共和国
领导人:Wincenty Witos
他从1895年起成为波兰人民党的成员,并从1913年起担任波兰人民党“皮亚斯特”派的领导人。

他在1920-1921年,1923年和1926年三次担任波兰总理。
1923年5月17日,波兰人民党“Piast”和右翼政党,组建基督教民族团结联盟。
联盟同意推行更严格的波兰化政策,启动东部边境地区的波兰化计划。
该协议导致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政府被解散,并于5月28日与维托斯新政府成立了切耶诺-皮亚斯特联盟。

维托斯于1923 年 12 月辞职。
1925年11月,总理瓦迪斯瓦夫·格拉布斯基的政府被外交部长亚历山大·斯克任斯基领导的政府所取代,后者得到了民族民主党和波兰社会党的支持。然而,在波兰社会党撤回支持后,这个政府也垮台了,取而代之的是由波兰人民党“Piast”和基督教民族团结联盟组成的维托斯政府。
瓦迪斯瓦夫·格拉布斯基
亚历山大·斯克任斯基
然而,新政府的民众支持率甚至低于前几届政府,波兰政治还因1925年6月开始的与德国的贸易战以及10月16日签署的《洛迦诺条约》而动摇。
1926年,第三届维托斯政府被约瑟夫·毕苏斯基领导的五月政变推翻。 国民议会选举毕苏斯基为总统,但他拒绝了。最终,伊格纳齐·莫希奇茨基成为新总统。然而,毕苏斯基所掌握的权力更大。
此后,维托斯仍然反对毕苏斯基的独裁统治。他于1930年因政治原因被监禁,并于1932年再次被判刑,该判决在次年被撤销。
然而,由于担心再次被捕,他逃到了捷克斯洛伐克。
他随后返回波兰,但在 1939 年被德国人监禁。
他于1945年被俄罗斯人逮捕,在去世前不久被释放。
补充:
NO STEP BACK新加的
政党:Bermontian Party
国名:Bermontian Kingdom of Poland
领导人:Pavel Bermondt-Avalov

帕维尔·拉法罗维奇·别尔蒙特─阿瓦罗夫,哥萨克军官、少将,俄国内战时的白军领袖之一,在波罗的海一带活动,与德国合作。

阿瓦罗夫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首府第比利斯,父亲是俄军的哥萨克军官。
在一战期间,阿瓦罗夫被派往第二高加索军担任上尉,曾以战功获颁圣安娜勋章。
二月革命后,阿瓦罗夫仍在彼得格勒担任骑兵军官,但他属于保皇派,反对临时政府和布尔什维克。
当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后,阿瓦罗夫避居到乌克兰的日托米尔,随后加入了彼得留拉的白军,协助他防守基辅。但两人的关系不佳,阿瓦罗夫曾遭到逮捕监禁。

当德国军队退出东欧时,阿瓦罗夫也随着他们离开,但随后又前往波罗的海一带活动,组织当地的白军势力,和由德国志愿官兵及日耳曼裔居民组成的自由军团合作。

由于德国在协约国压力下无法继续支援自由军团,自由军团的指挥官吕迪格·冯·德·戈尔茨将军遂与阿瓦罗夫合作,称“西俄罗斯志愿军”。他公开支持沙皇,并自命为当地的领袖,对抗红军与游击队,也不承认拉脱维亚等国的独立。
然而阿瓦罗夫立场亲德,与受协约国支持的其他白军派系关系不佳,行动也不一致,使他在白军中的声望不高。
1918至1919年间,由于德国经济崩溃,而波罗的海三国又陷入游击队的威胁,因此便以土地为诱因,招募失业的德国官兵前来协助。但这些德国士兵多半无意支持当地政府,反而倾向于恢复过往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在此地的势力。
然而德国方面碍于协约国的反对,只能要求各股志愿军撤离,但仅有极少数的人愿意离开,其余大多都加入了阿瓦罗夫的部队,包括实力最强的自由军团。
在波罗的海三国的反攻下,德国志愿军与协约国部队在1919年末撤离,阿瓦罗夫也移居德国。
由于他的右翼立场,他和德国的保皇党人有所联系,也曾与其他右派武装集团对抗左派。然而,德国政府在1936年指控他涉嫌金融犯罪并将他逮捕,不久被送往意大利,再移居到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
当南斯拉夫在1941年爆发政变后,阿瓦罗夫前往美国,由于他曾遭nazi逮捕关押,因而躲过了战后的审判。

up主在知乎开通了账号,与之前的内容相比会进行修改和补充!
详情看up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