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书评

这本书自翻开第一页就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于是马不停蹄,终于将三百多页的内容看完,可以写个总结了。
这本书是以一位东大专攻日本近代史的教授对中学历史爱好者的讲座课程为基底完成的(一位东大教授兴致满满地去给大约20个中学生办讲座,确实是平易近人),所以具有以下优点:
1.语言生动易懂,较为口语化。毕竟原本就是要让中学生也能看懂的,所以比起很多学术著作,要好读很多,不至于像我同时读的《从幕末到明治:1853-1890》一样每读一页都要停下来思考一下作者的含义,对一般人非常友好
2.书中记录了讲座现场作者与学生的问答,这些由作者提出的、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的提问也有助于调动读者的思维,从而切身经历历史问题的推导。同时这些学生的水平也不差,许多回答也具有参考价值。
3.大概是出于对中学生的引导,本书的第一章并没有聚焦于书名《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而是介绍了什么是历史思考能力、什么是历史的视角、什么是历史对现在的影响、什么是历史的误用、如何减少历史的误用等。这些内容不围绕书题,但其价值也超越了书题范围。这些东西对于科班的历史学者来说可能是常识,但对于专业以外的人确实很有学习的意义。
4.本书由作者的中国籍博士生翻译,翻译水平过关,既符合国人阅读理解的习惯又保留了日本人说话的趣味,不会在翻译上给读者制造麻烦。
此外书的推荐语中有人提到书中充满了“辛辣”的内容,以我之所见大概就是作者在许多地方(尤其在是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部分)都对日本右翼与曾经的军国主义日本进行了文化人的阴阳怪气,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接下来我想谈谈这本书的缺点,或者说我本想从这本书里学到但却没有学到的内容。这本书确实围绕着日本近代的几场战争,介绍了战前的时代背景、发动战争的决策、博弈过程以及日本民众对于战争的态度,但许多地方并没有深挖到产业、经济、民生的层次,或者说这些方面虽有提及但没有作为重点,但这些方面才是我对“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这个问题的兴趣所在。在这方面本书并不如南开大学专攻中日关系史的历史学副教授张展在b站上发布的一系列相似题材的科普视频,而我本来是在看过视频后想进一步拓展阅读的。考虑到这本书本来就是计划面向中学生兼顾成年人的作品,这也无可厚非。总得来说我还是很推荐非历史专业的同学阅读这本书作为入门。
那么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什么呢?首先就是感觉到,历史是复杂的、多面的,历史人物也是如此,所以要避免历史偏见。比如在中文互联网上经常因为在抗日战争中不作为的胡适,其在战前的“日本切腹,中国介错”的论断精妙到令日本学生为之诚服;又比如以对外强硬著称的日本大臣松冈洋右,在早年其实能理智地分辨日本侵略的是非曲直。而各种历史事件也是复杂的,一国的决策,往往是意见不同的多派博弈的结果,而非一开始就打定了一个主意就做到底。
然后是围绕着书名《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结合我同时读的《从幕末到明治》,近代日本有两个特点:举国一致体制和亡国危机意识。自黑船来航以来,日本始终处于一种极大的亡国危机感中,从幕末到日俄战争结束,“破约攘夷”即取消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驱逐外国势力对日本的入侵都是日本最重要的主题,幕府崩溃的开始也是对破约攘夷执行不力导致了举国哗然。而幕末的日本清楚地认识到日本与列强的差距,故而当时不论是幕府还是倒幕派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必须要建立举国一致的体制,集中全国的力量,才有可能达成国家富强,与列强叫板。而当时全日本最大的公约数就是天皇,所以这套以天皇为中心的举国一致的体制就成了近代日本的国体。可以说这就是日本一切问题的一大根源。从书中可以看到,每次日本战争前,除了极少数精英和元老,大多数国民,上至学者下至农民,往往都不约而同的支持战争,并且这一现象是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严重的。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尚且有成气候的反战势力,到侵华战争就只有零星的理智精英反战了,这正是在举国一致体制下国内思想被强制统一的结果。而之所以他们支持战争,也和亡国危机意识脱不了干系,不仅对于民众,日本政府以“不用战争从俄国手上夺取朝鲜和满洲,日本的生命线就会被切断,有亡国危机”之类的论调来煽动,就算在政府和军队的高层,他们对于战争的目的,也是夺取某块战略要地以保证日军在未来的战争中占据优势,避免战败亡国(所谓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战争是为了下一场战争的问题就很明显了)。这种不以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而以军事国防为根本目的的殖民观,直接导致日本从殖民地获取利益的效率不如英法等国,并且军队一次次鲸吞本就有限的殖民地产出,对日本可谓祸患无穷。本应作为反战主力的自由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前者一次次被“国家安危高于一切,自由民主待会再谈”的观念所误导,后者直接被铁拳干烂,使得社会上的保险一一失效。
而书中又指出,日本民族有一种乖僻的性格,在我看来,就是总认为错误都是别人的,委屈都是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好像也有这种人啊),这也是日本对民众正当化侵略战争的特点。日本总能提出“日本被列强冤枉了”、“日本被英美排挤了”、“这是为了争夺满蒙生命线,仅仅是为了保证日本人最基本的生存权”、“这是对中国恶意反日的报复,是为了保护日本用鲜血换来的正当权益”的借口来让日本人义愤填膺,觉得在大义面前公理可以弃之不顾。甚至长期将侵华战争说成并非战争而是剿匪,将军事行为合理化。
然后,是社会的底色。曾经在知乎看到一个对为什么杨永信这些人可以逍遥法外的回答,说中国社会的大多数人口都是中年且受教育水平低下素质低下的人,他们也是拥有社会资源总量最多的群体,他们的想法才是主流社会观点,才是政府不得不重视的民意,而这些人就是支持杨永信、支持严厉打击游戏产业的,所以杨永信这些人才会逍遥法外。同样的,日本人口的大多数是农民和进城农民工,这些人才是旧日本社会的底色,同时也是军队的主要兵源。这些人的生活极端困苦,但在正常合法的宪政框架下,是没有人为他们发声的(共产党已经被干烂了)。反而是军队为他们提供了虚假的改善生活的诺言,于是他们纷纷支持军队。这些因困苦而充满戾气、唯有沉溺于宏大叙事才能发泄的农民,是军队一再压制文官内阁的社会基础,也是日军在战争中如此反人类的原因:构成士兵的大多数的农民从来都没有被当成人类看过,这些牛马在战争中自然展现出了畜生般的道德水平,毕竟连自己的命都是轻贱的,又怎会把中国百姓的命当人命呢。正所谓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自己也不可能真正自由。从这个角度说,要避免这样的事件重演,关键就在于要把老百姓当人,同时一定要在合法、民主框架内给百姓以反应民意发泄不满的渠道,否则他们就会饮鸩止渴地跑向非法、独裁。
最后,我想以作者在本书序言处所提出的一个问题作为结束,我当时一看到这个问题就觉得自己这书买对了。“如果自己也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否同样会被国家的那些说辞所欺骗,我很怕自己也看不穿那些冠冕堂皇的话。”